「媒體透視」專注HIV感染者服刑人員改造,500餘名愛滋病服刑人員走向了新生

媒體透視

7月18日,新收犯監獄通過專題研討、改造成果展示、工作彙報、故事宣講、合作共建簽約等形式,開展了“融合、共建、精準、創新”艾滋病犯管理主題活動。

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界面新聞、上海法治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新收犯監獄艾滋病犯管理的相關情況,展現了監獄在“零傳染、零事故、零死亡”的基礎上,努力提高HIV感染者服刑人員的遵規守紀率、抗病毒治療率以及降低重新犯罪率,凸顯HIV感染者服刑人員改造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引發良好的社會反響。

上海法治報

「媒体透视」专注HIV感染者服刑人员改造,500余名艾滋病服刑人员走向了新生

法治報記者 陳穎婷

上海市新收犯監獄艾滋病監區可能是上海最神秘的監區,因為這裡關押著上百名的艾滋病服刑人員。當“病人”與“犯人”身份疊加時,通往新生的道路似乎愈加艱難。新收犯監獄自2005年開始集中收押艾滋病服刑人員,2016年7月艾滋病罪犯監區成立,監獄先後幫助500餘名艾滋病服刑人員走向了新生。在艾滋病監區成立二週年之際,記者走進了大牆之內,瞭解拯救這些墮落靈魂背後的故事。

服藥的鬥爭

提高服藥率從54%到92%

生病吃藥,這一常識在艾滋病監區卻曾經是一道不小的難題。

“滾,你們都滾!再過來我把你們全部殺了!”剛剛進入監獄的楊明似乎是個“刺頭”。

楊明出生在浙江的偏遠農村,從小家境貧寒。成年後的他做了上門女婿。婚後他又撞見了妻子出軌的事實。

受到刺激後,他搭上一輛長途汽車來到外地。此後他便與當地的閒散人員混到一起,盜竊、吸毒,糜爛的生活讓楊明感染上了艾滋病。

生活的窘境讓楊明多次自殺,但都無果。而此次入獄也是因為與他人發生爭執後將人打死。楊明此舉的目的就是希望法院能將自己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了卻自己的生命。入獄後他不願服藥,也不願與人交流,而他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

為了治療楊明的病,醫務所購置了特殊的醫療器材並制定了治療時可能發生的應急方案。同時,監獄方也請來楊明的父母,看到兩鬢蒼白的父母,為自己四處奔走的民警,楊明終於燃起對生的嚮往。治療時楊明身體出現明顯抵抗力下降,監獄方就餐時改進流食,每天增加一個雞蛋。監區購買了各種營養品以保證楊明身體的恢復。經過半年的治療,楊明的病情得到了緩解。

記者瞭解到,艾滋病患者服藥是一項要求極高的事情,在時間上要固定,每一次服藥上下不能相差半小時,服藥後每月要對服藥效果檢測,每季要對免疫力檢測,每年要對病毒載量檢測,專家要對服藥效果評估。

同時,抗艾藥物有一定副作用,有些患者服用後會出現嘔吐、多夢、PT 升高等症狀。加之艾滋病服刑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抗病毒治療的認識不足、認識模糊,導致服藥的積極性不高。還有的服刑人員則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故意不吃藥等。

對此,監區理念先行,從入監起即灌輸他們服藥治療的重要性,使艾滋病服刑人員充分認識到放棄藥物治療就是放棄生命的權利,不服藥就是對服刑的一種消極態度。

同時為了轉變服刑人員對服藥的觀念問題,監區制定拍攝三部艾滋病服藥教育短片:艾滋病罪犯同伴感悟片; 民警對艾滋病服藥申請程序片; 艾滋病專家對抗病毒治療講座片。三部教育片納入到新收教育的全過程,看了片子後有86%的服刑人員加入抗病毒治療。

艾滋病治療專家還會定期來監獄開設專場門診,定期對已服藥對象進行服藥安全效果的評估,對評估中有問題的病患,及時調整服藥方案,並進行跟蹤治療,檢測,直到病情穩定為止。

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艾滋病服刑人員抗病毒治療服藥從原先的54%上升到現在的92%,無出現因服藥不適中途打退堂鼓的現象。

服藥率上升的同時,艾滋病服刑人員的門診率也在下降,2017年1月至10月門診同比下降50%。

心靈對話

用藝術矯正拯救扭曲的心靈

科學的服藥治療挽救了艾滋病服刑人員生理上的頹敗,而對心靈的矯正才是將他們拯救出罪惡深淵的關鍵一步。

王凱因販賣毒品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和監區大多數罪犯不同的是王凱曾受過高等教育,大學畢業的他對於藝術文化一直比較青睞,對於油畫、國畫都有較深的研究。然而工作後,他接觸了毒品,毒品不但摧毀了他的身體,更讓他感染了艾滋病毒。在一次次讓父母失望的同時,一次販毒讓王凱鋃鐺入獄險些丟掉生命。入獄後,王凱更是對自己的將來感到迷茫,直到他與民警小趙見了面。

在從事監獄民警崗位之前,小趙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從看到王凱的畫作開始,小趙便用畢加索的不同時期的代表畫作風格評價了王凱的畫作。入監後不久王凱的畫作筆觸是熱烈的,構圖如同盧西安.佛洛依德般狂放,猶如畢加索的紅色時期一般表達出的是這時期王凱不甘、不平、抗拒的內心。

慢慢地王凱的畫作色彩由前期的熱烈變得阻塞,筆觸粘連越來越多。這時期的他也是撕毀畫作最多的時候,同時也是王凱違規違紀最多的時候,動輒與監組其他服刑人員吵架,拒絕服從民警管理。小趙在這一時期經常找到王凱聊天,他知道王凱種種行為和撕毀畫作不是因為畫得不好而是心裡“過不去”了。王凱面對自己的未來而產生的無助和恐懼,這一時期就如同畢加索的藍色時期一般,無助、恐懼、沒有希望。

通過談話聊天小趙發現無法通過語言的力量教育王凱安心改造,小趙便嘗試用繪畫來與王凱對話。他通過網絡找了許多正能量的畫作讓王凱臨摹,明快的色彩,簡潔有力的筆觸讓人深受感染,同時大部分的摹本都有很大的空間景深感,緩解壓力的同時讓王凱擁有更為向上擁抱美好的感受。

長期的“繪畫矯治”漸漸顯現了作用,王凱情緒變得平和,甚至配合監區的繪畫矯治班幫助其他罪犯繪畫矯治。“最近監區推進的豆畫矯治,你作為豆畫班的組長,要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小趙向王凱提出了要求。“沒問題,我有信心!”王凱變得自信了……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摺紙品、鑽石畫、彩豆畫、書法、素描、油畫都是出自艾滋病服刑人員之手,其中無不流露出他們對生命和自由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新收犯監獄監獄長汪衛東介紹,監獄已經確立了“嚴格管理、特色教育、科學防治、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對艾滋病服刑人員開展鑽石畫、摺紙、書法等藝術矯治項目,可以提升他們對美的創造和鑑別能力,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體現和展示個人能力,樹立起踏實改造和追求新生活的信念; 發揮文化改造的教化功能,實現文化薰陶、修身養性。

回家之路

這次釋放真的有了回家的感覺

服刑人員刑滿釋放回歸社會會面臨種種困難,而對患有艾滋病的服刑人員而言,“回家之路”更為艱難。

今年5月是張猛出獄的日子,與別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不同,隨著出獄日子的臨近,張猛的情緒愈發低落。在監舍的情緒晴雨表上,張猛在紫色一欄(表示焦慮)貼上了自己的照片。民警見狀立即找了張猛談心。

原來張猛是一名無親可投、無房可居、無業可就、無社會機構對接的“四無”人員。另據檔案資料顯示,張猛曾是監獄2005年集中關押以來的首例艾滋病服刑人員,2014年因盜竊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4年,此前已有5次前科且均為盜竊罪,是典型的“老官司”,抗拒改造、不服管教情形時有發生,本次服刑期間先後3次被嚴管。“我無家可歸,就讓我在監獄打一份零工吧,我可以不要工錢的。”張猛甚至向民警這樣表態。

監獄方表示,不僅要確保服刑人員在獄內的“小安全”,更要通過向社會輸出不再重新犯罪的“合格產品”,最大程度地確保服刑人員刑釋迴歸後的社會大安全。根據張猛的綜合評估情況,他能否順利迴歸成為考驗監獄執法能力和水平的棘手難題。為此,監獄專門制定預案,以張猛順利迴歸為目標,加強內外聯動,充分藉助社會資源,實施精準幫扶。經多次溝通,張猛家屬明確不予接納後,監獄指派專人多次前往張猛戶籍地司法局、社區矯正中心、司法所等部門,通報張猛的獄內改造情況、家庭情況等,並就張猛出獄後面臨的居住、就業、經濟來源等困難進行具體協商;同時,將張猛疾病治療情況通報當地疾控部門,便於後續治療的及時對接。

經與當地安置部門積極爭取,張猛落實了過渡期臨時住房和工作崗位。就在出獄前夕,民警在對張猛獄內賬戶進行梳理後,發現賬上只有120元,而新工作必須在工作滿兩週後才能預支薪水。為此監區專門申請特殊困難補助,由監獄為張猛提供過渡期藥品和生活費補助金。

5月17日,是張猛刑滿釋放的日子。與前幾次刑釋相比,這次張猛的手上除了釋放證外,更多了一張低保證。“這次釋放真的有了回家的感覺。”張猛感慨道,出獄時張猛還帶走了自己在獄內的一個茶杯,“我不想把這輩(杯)子留在監獄了。”據瞭解,目前張猛在新崗位上幹得勤勤懇懇,生活走上正軌。

監獄方表示,幫助艾滋病服刑人員迴歸社會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社會工程,需要舉整個社會之力,多措並舉,實施綜合治理。張猛之所以能夠順利迴歸,得益於監獄各級的積極努力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安置、疾控等部門的通力協作。艾滋病服刑人員同樣需要社會的溫暖和關愛,帶著“有色眼鏡”只能把他們推至再犯的邊緣。社會不拋棄、家人不丟棄、自己不放棄,對於他們迴歸社會至為關鍵。同時,艾滋病服刑人員迴歸需要納入法治化軌道運行。

專家表示要依法依規,積極爭取相關政策,建立罪犯刑釋前的綜合評估機制、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協調溝通機制、艾滋病等特殊群體的幫困機制、服刑人員刑釋後的跟蹤機制、地方部門對刑釋人員表現的反饋機制等,確保刑釋銜接常態長效。

(文中服刑人員均系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