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浪微博元老級產品總監,她是敢於創新、勇於試錯的信徒

細心的讀者能夠發現,近幾期的內容跟以往有些不同,專訪不再以嘉賓分享的營銷方法論或者X氏“營銷秘籍”作為核心內容,我們想呈現Ta們的互聯網營銷實戰背後的故事,請Ta們把不同時期的內心獨白講給你聽。原來...

Ta們跟你我一樣,經常要面對突發情況,也經歷過面對突發情況的緊張、猶如創業公司的九死一生、需要迅速做出決斷的逼仄、死而復生的恍惚,因為“要解決的很多難題,是沒有任何公式套路可用的。”

我們一直在思考,沒有前車之鑑的決策如何在泰山壓頂般的壓力之下做出最優判斷?很多時候,所謂的方法論不足以應對錯綜複雜、變幻莫測的局勢,對於創新者來說,每一道難題都是新的,每一道坎也是新的。

本篇專訪嘉賓就是這樣一位創新者,她伴隨著新浪微博的迅速成長,通過自己對微博商業化的探索,將微博商業化帶到了全新的高度。她是新浪微博廣告產品部產品總監郭飛,在和郭飛對話的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有幸傾聽了她在沒有套路可尋卻必須殺出一條血路的經歷,近距離感受她在萬軍之中殺敵制勝的瞬間。通過郭飛的經歷,讓大家看到放手去博、勇於試錯的樂趣所在。

她是新浪微博元老級產品總監,她是敢於創新、勇於試錯的信徒

九枝蘭:談談你在新浪微博這麼多年的心路歷程吧。

郭飛: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很願意通過這次機會跟大家講講微博的社交玩法,分享微博這些年做社交的心得體會,聊聊微博商業化歷程以及微博共建這些事兒。

2011年10月,我入職新浪,2011年底,微博正式啟動商業化。我算是廣告產品部的老員工了,工齡不算太長,經歷了微博商業化從零到一,從一到N的發展歷程。剛入職微博的時候,微博煥發了第二春,那時候身邊的人都在玩微博,微博註冊用戶和日活的增長均為新高,所以那時候就在考慮如何商業化,微博的用戶數和流量就是金礦,有考慮怎麼通過商業化去挖掘。

理想美滿,現實骨感,入職那天我驚呆了,整個部門竟然就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意味著兩個產品要做所有項目,後來的很多項目就是由我們兩人一個個扛下來的。

起初我們做過一些調研,那時的PC端流量還很大,Banner廣告比較流行,於是我們嘗試了Banner廣告+微博內容流的佈局,結果誰都沒想到,廣告主搶著買Banner,賣爆了,太多廣告主盯著這個位置,更有甚者懷疑我們沒有全部放開Banner位,要求多開一些空位...廣告位的競爭已經到了這種程度。

如果只看Banner廣告代表的這條產品線,隨著移動浪潮襲來,廣告主不再認可這個位置了,用戶從視覺上也會天然屏蔽,有的瀏覽器能攔截廣告,用戶安裝攔截廣告插件樂此不疲。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速的增快,Banner廣告的售賣大不如前,可公司定的任務並沒有降低,部門的收入壓力陡增,這個時候一定要找出路。於是我們商務找到阿里巴巴(我的前東家),開始接阿里的廣告,其實通過這次合作給了我很多的反思。

她是新浪微博元老級產品總監,她是敢於創新、勇於試錯的信徒

記得2013年年中,網上曝光一則新聞:網友因無聊淘寶上搜棺材,被骨灰盒廣告騷擾1月。有位網友,是個好奇寶寶,去淘寶瀏覽棺材,後面的一個月裡,每當他打開微博,都會看到骨灰盒、壽衣之類的推薦廣告。這件事發生之後,廣告主不再認可這種推薦廣告,用戶也覺得這種廣告特low,我們的廣告產品第一次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

後來我們也在反思,微博最大特點是具備新媒體屬性的,和其他社交媒體的場景不同,微博是一個喇叭,可以廣而播之,微博好友之間也是有社交關係的,如果我們在好友動態的信息流中插入廣告資訊,效果會怎樣呢?

九枝蘭:關於信息流廣告,當時你們做了哪些探索和嘗試?

郭飛:微博信息流廣告正式對外公佈是2013年3月,2012年下半年開始內測的時候,國內外還沒有哪一家媒體開始做,包括FaceBook也沒有嘗試。所以我們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時心裡還犯嘀咕,信息流廣告上線會不會被罵死,2012年那時候還是PC端的天下。

其實我們也看到了移動端的趨勢,一些平臺已經在做流量向移動端的遷移了,當時我們人力仍然比較有限,2個產品2個運營和20-30個技術,我只能把精力鋪在某一個點上,我不可能所有都做。

確定要做信息流廣告產品之後,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調整節奏,快速突破。找準方向就要死磕到底,第一次吃螃蟹也要把吃法吃出來。2012年10月前後,我們低調上線了微博第一款信息流產品,屬於商測版,信息流廣告只有你的粉絲能看到,不推薦給非粉,按照時間線推薦。

上線的那幾天,我們始終處在擔心的狀態中,業內沒有先例,我們做了這個先例,會不會變成先烈。有個小插曲,微博的平臺屬性決定了用戶的每條微博都可以被粉絲評論,信息流廣告也不例外,我們擔心廣告的出現會影響用戶體驗,我們做了一個可以讓廣告主可隨時關閉評論的功能,預防出現大量負面評論,從而影響到產品的客戶及用戶口碑。

九枝蘭:信息流廣告產品是如何升級優化的?

郭飛:緊接著,我們又面臨著兩個挑戰:要不要做非關係的廣告分發以及廣告要不要硬推。那個時候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廣告也已經比較成熟了,對我們的衝擊蠻大的,搜索廣告基於用戶的搜索意圖,競價關鍵詞,人找信息相對更精準。微博信息流廣告該如何提高轉化率?以提高廣告轉化率為目的迭代才有意義。

我們沒有用戶的搜索行為,不瞭解他們的主觀偏好,這種情況下推薦的廣告跟他們瀏覽內容相關,就會是他們感興趣的。比如我想去旅遊,我是一個愛好旅遊的人,這時候給我推了酒店廣告,就很有可能打動我,這就是一條有用的內容諮詢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廣告”。給用戶推薦的廣告能對他有幫助,就是廣告的勝利。

面臨如此挑戰,梳理下我們有什麼:①賬戶體系,用戶需要註冊登錄才能使用微博,這點跟搜索引擎不同(沒有賬號也可以搜索);②社交關係,你的哪位粉絲為你點過贊、留過言等所有的社交行為,我們都是有數據的,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就能挖掘到粉絲深層次感興趣的東西。簡單說,微博有一套社交圖譜和一套帳號體系,有最全的社交數據,可以讓微博信息流廣告獨具特色。

在2017年9月超級粉絲通的產品發佈會上,我提到過,微博的數據是其他社交平臺沒有的,用戶可以在微博關注他感興趣的人,比如明星、網紅、大咖或其他領域的KOL,不需要雙向關注,用戶就可以看到自己偶像的動態,關注偶像每天在做什麼。不需要像在微信上去曬、去炫,微博上的社交行為數據是最貼合用戶“真我”的數據。

九枝蘭:微博還將社交和媒體結合在一起了。

郭飛:當熱點事件發生之後,最先發聲的平臺一定是在微博上面,微博喇叭式、廣播式的方式讓信息很快傳播,所以我們的社交數據非常豐富,也更為精準。基於此,2012年12月25日那個聖誕節,粉絲通上線。

那個聖誕節讓我印象很深,大家通宵達旦上線粉絲通,結果大賣,以至於2012年最後6天的財務收入,都是由我手工從系統導出來發給財務進行入賬的。一直到2013年3月,我們才正式官宣粉絲通,這個時候我們才敢說廣告推薦型的粉絲通是做精準的信息流廣告,而且可以觸達非粉,廣告可以置頂。

雖然信息流廣告最近仍然很火,但我一直在思考,信息流廣告沒有把微博的特色展示出來,我們還是在做流量生意,拿流量做展示、做曝光,看最終能不能有轉化。還有沒有新的賣法了?有個概念叫「社交資產」,微博大號累計的粉絲都屬於大號的資產,我們可以圍繞「社交資產」搞一些事情,2014年,我們在摸索中上線了粉絲頭條這一系列的廣告產品。

粉絲頭條是基於微博特有屬性定製的系列廣告產品,猶如給廣告主的一針強心劑。

微博企業大號也可以做好社交資產,比如說小米,它在微博做社交積累大批粉絲,粉絲為小米發燒而生。所以小米這些年利用微博做得很成功,培養粉絲對品牌的愛,這是社交資產。微博上還有很多網紅大號,粉絲都是百萬、千萬級別的,比如說雪梨,她並不經常更新微博,每次更新就是賣貨,次次還都賣爆。你會發現雪梨平時跟粉絲的互動頻率很高,把自己平時生活的點滴曬出來,跟她的粉絲分享,粉絲留言的回覆頻率也很高,慢慢培養起粉絲與雪梨之間的信任。

網紅雪梨的成功是網紅經濟公司的成功運作。一個網紅經紀公司一般都有1-2個頭部大網紅,網紅新人進到圈子裡,大V有責任和義務帶新網紅,幫她們積累粉絲。所以當時我們做粉絲頭條產品的初衷,有考慮幫助她們加粉,做一個冷啟動,幫她們建立並維護信任關係,現在叫賬號頭條,當年叫漲粉助手;第二步做粉絲關係構建,在已有粉絲的微博流中置頂廣告;第三步觸達非粉。

在廣告觸達非粉的過程中,能看到非粉跟你的互動,這部分非粉群體極有可能成為你的粉絲,微博幫你挖掘出互動非粉,從而讓你更有效率的漲粉。還說網紅雪梨,雪梨可以在第一時間讓她所有粉絲看到置頂的雪梨動態消息,建立粉絲與雪梨的強鏈接。

第四步是幫上頭條,粉絲圈轉起來之後,再通過內容帶粉。當時有一個很好玩的case:李小璐在美拍上傳了一段跳小蘋果舞的短視頻,結果美拍天天幫她上頭條。美拍藉助明星效應,利用短視頻分享場景,把李小璐大號的影響力充分挖掘出來了。同時,廣告主借勢宣傳品牌,把品牌影響力觸達到李小璐的粉絲圈。

粉絲頭條系列產品的4條產品環環相扣,在當年產品成長的很快,業績遠遠高於公司的預期,並獲得了優秀項目獎。我們對粉絲頭條的定位就是大眾式玩法,利用微博特有形式做更親近的廣告。(上篇完)

她是新浪微博元老級產品總監,她是敢於創新、勇於試錯的信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