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国各地生死异姓:体现不忘祖宗“根本”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一个人在生姓什么,去世之后仍然是这个姓,丝毫不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潮汕很多地区都存在生死异姓的奇特现象。

生张死李

普宁南溪镇的南溪、新溪、北溪、下尾的四个村,始祖同为李氏入潮四路之一的李涵江(福建莆田县茂林里人,南宋德祐二年进士,官授潮州府学教谕,主理潮属九县学政)之长子——李龙。李龙分创下尾四村后,继承其父热心助人、乐善好施的家风,故此声名鹊起,妇孺皆知,但无形中也得罪了个别顽固之人。当时有一邻乡秀才,竟昧着良心向朝廷谎报李龙正在招兵买马,企图聚众谋反。朝廷得报后立即出兵前来围剿,下尾诸村面临灭寨之灾。李龙得知消息后,暗思逃走也无济于事,只会增加朝廷的怀疑。为保存李氏血脉,李龙反复权衡后得一良策,急忙派人通知下尾诸村马上将李姓灯笼取下,改挂张姓灯笼。官兵到来时,查无李氏诸村,只好退兵。此案后经调查核实,实乃诬告,该秀才认罪伏诛,下尾四村也从那以后由姓李改为姓张。但是,为了不忘祖德,谨记祖本和报答张氏的救命之恩,村民又相约在生时姓张,待去世之后才改为原来的姓氏——李氏。

生章死许

榕城梅云街道潮东村的始祖章荣什,博学多才,善于治学兼通地理。元朝末年随福建莆田人许万一入潮。许万一创业于夏桥村,章荣什时为东主许万一卜穴建“佳城”(即墓地)。许万一以礼金酬赠,章荣什拒收。因章氏是教书先生,在许家教万一的三个儿子读书识字,当章荣什年迈无儿时,许氏便以幼子许玉潭为章荣什嗣裔、承章姓。章荣什临终时写下遗嘱,要子孙后代履行“生章死许”之训,既答谢许氏万一之义,又表叶落归根之意。自此,章荣什的子孙恪守祖训,世代相传。

生陈死陆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的陆姓,乃宋末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的后裔。陆秀夫长子陆繇居海阳辟望(今属澄海市区),传下第四代裔孙有三子迁徙三地,其中一人创于揭阳东岭(今属揭阳炮台镇),创东岭者之子陆惠迪于元朝末年分居潮阳奉恩乡的西胪(今潮阳西胪镇)。据1960年修编的《西胪村史》记载:民国初期,西胪陈族封建头子煽动族内房界大械斗,给陈族造成空前大灾难。当时,人数相对少的陆姓,被一陈姓以陆姓乃陈姓之后(陆氏创始人之一陆通史战国陈完十世孙)为由,诱胁陆姓改陈姓,并立下契约,待死后才改回姓陆(包括墓碑、灯笼、神主等)。1951年土地改革时,曾有人倡议复姓陆,但有的认为姓氏只是一个人的符号,本无须过分计较,还是从有利于团结出发为好。于是,“生陈死陆”的习俗就延续下来。现在西胪老寨仍保留有“惠迪祖祠”奉祀创祖人陆惠迪;另有“忠贞祖祠”奉祀陆秀夫,“忠贞”乃元朝追谥陆秀夫的谥号,每年正月初三当地有祭民族英雄陆秀夫之俗。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

生薛死许

普宁南溪镇平薛村的薛姓村民,历来有“在生姓薛,辞世姓许”之俗。原来,明末潮汕先贤薛侃的四世曾孙薛茂学,迁徙到榕江南河的南岸边创建平薛村,并与隔岸相望的三洲村(今属揭阳霖磐镇西龙村)人许氏结为夫妇。婚后因许氏屡次生育都不顺利,求子心切的薛茂学就抱养了妻兄之子为嗣,以传承薛氏血脉。此后,薛茂学之妻顺利生产,后代子孙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薛家为缅怀三洲许氏舅家送子过继续血脉之功,便立下祖训:凡薛茂学派下裔孙一律“在生姓薛,辞世姓许”。

生陈死林

揭东新亨镇秋江村和楼下村的陈姓,本非姓陈,而是姓林。林姓先祖祖籍河南洛阳,因避兵乱南迁,先迁至福建上杭,后徙揭邑,一些村寨拒不让他家进入。最后,林姓先祖来到丰政都潘田村(今属丰顺县),受到了先到此地的陈氏乡亲的热情接待和大力资助,日渐发达,显名闾里。林姓先祖为了报答陈姓的殊重恩惠,在有生之年改林姓为陈;为了不忘林氏祖宗,死后仍姓林。这样做一则报答了陈姓的殊重恩惠,二是不忘林氏祖宗。后来其子孙都遵循这一祖训,在生姓陈,死后一律改姓林。清顺治元年(1644),潘田陈氏南迁磐溪都周公山(今属揭东新亨镇),分创秋江、楼下两寨,传子及孙至今已有360多年,人丁兴旺。秋江、楼下两村的陈姓,延续了“生陈死林”这一传统。

生杨死金

揭西县凤江镇赤竹坑村“隆祖公祠”派下的族众,在生姓杨,死后的墓碑和神主都写明姓金,故有“生杨死金”的说法。300多年前,饶平县隆眼都(今澄海隆都镇)后溪乡有一对金姓兄弟从后溪出发,几经辗转来到揭阳县凤湖赤竹坑(今属揭西县凤江镇)定居下来,开始繁衍生息。刚开始,由于周边聚居者都是姓杨,一些杨姓人经常凭借人多势众欺负金姓,金姓族众于是决定继续迁徙。杨姓的族老闻讯之后,一面批评无理取闹的族人,一面劝说金姓族众改姓融入杨姓大家庭。然而,改姓加盟杨氏家族的金姓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去世了墓碑和神主便都恢复金姓。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

总之,潮汕姓氏中产生“生死异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避难、被胁迫、过继、报恩等几种,但都与该家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潮汕人不忘祖宗根本的文化认同心理。

生潘死郭

大佳何镇岙潘村有个延续了700多年的习俗,生潘死郭。岙潘村现有110多户人家,360来号人。村子虽然不大,历史却很久远,据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村子里除了嫁进村的媳妇,其余人都姓潘;而在村子附近的墓地,几乎所有的墓碑上都写着“郭公某某之墓”字样。 身份证上姓潘,去世后的死亡证明上也姓潘,但在丧礼上被称为“先人郭公”,牌位、墓碑、宗谱上也都改姓郭。

该村宗谱记载:“户部尚书元林公之子良甲公,由天台青石桥迁邑之银杏树,以为发祥之祖。二世希渊公赘邑令潘讳珣公女,后因潘公乏嗣,遂易岳婿之分,而为父子之称。生则氏潘,不忍没岳翁之祀;死则氏郭,不敢忘己身所出。” 这就是岙潘村潘姓人“生潘死郭”的由来,“良甲公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17世孙,也是岙潘村潘姓人的始祖。他的儿子希渊公入赘潘家,因为潘家无子,希渊公就改姓潘,但死后则恢复原姓郭。” 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

据说,希渊公是名门之后,其祖父更是当时的户部尚书,他能冲破门庭阻隔,入赘身为“邑令”的潘家,并因潘家无子而改姓潘,这种选择是因为爱情。当时,他一定遭遇了不少阻力,内心也经历过激烈挣扎,才最终作出这样一个折中的决定。

生吴卒赵

福建晋江有个星塔村,村里人大多姓吴,也流传着“生吴卒赵”的习俗,已经延续了700多年,但原因远没有潘姓人“生潘死郭”来得“浪漫”。

该村有一座祠堂,正门的门楣上写着“吴氏宗祠”四个大字,但走进祠堂,大殿横梁上却挂着“赵氏家庙”的匾额。

每当该村有吴姓男子去世,送殡队伍最前面的灯笼上写着“吴”字;而送殡队伍返回时,则是写有“赵”字的灯笼在最前面,死者墓碑上也都写着“赵公某某之墓”。这就是“生吴卒赵”。

据悉,星塔村大部分吴姓人都是这样,这与他们的祖先因避祸改姓有关。南宋建炎三年,赵宋宗室赵子侁、赵子镠等人移居泉州;半个世纪后,赵子侁之孙赵师玖举家迁徙,隐居在晋江的青阳山下;后来,蒙古骑兵南下攻破临安,赵氏皇族惨遭屠杀,赵师玖的后裔赵仕道逃往如今的星塔村,被吴姓人家收留。此后,赵仕道的后代便在此以吴姓繁衍生息。

生胡死蓝

在安徽省繁昌县新港镇克里村,村里的胡姓人都是明朝开国大将蓝玉的后代。

据记载,洪武二十六年,蓝玉遭人举报骄纵跋扈,被朱元璋定了个“谋反”的罪名,其本人被“剥皮实草”,家族一万五千多人受牵连被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 当时,蓝玉的胡夫人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蓝春、蓝斌逃了出来,来到克里村隐居。为了躲避追杀,两人改姓胡,但为了不忘本姓,他们叮嘱子孙死后都改回蓝姓,并从此成为习俗。

生吴死张

江苏省姜堰市姜堰镇城北村,该村的吴姓男子去世后,墓碑上都会改姓张。

原来,这支吴姓人,可能是元末吴王张士诚的后裔。据介绍,张士诚兵败后,朱元璋大肆捕杀张氏族人,张家人便以张士诚称号吴王中的“吴”字为姓,并约定死后墓碑上改回张姓,形成了“生姓吴死姓张”的习俗。

生万死刘

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镇万家庙村,该村全都是万姓人家,但在村里原来的大祠堂里,供奉的却都是“姓刘的”。

村民万维信介绍,该村万姓人都是汉朝王族后裔。曹丕篡汉后,刘姓王族俯首称臣,但仍被猜忌。后来,曹丕找了个借口,准备将在朝为官的刘氏王族清除,不少人因此改姓万,才躲过劫难。

然而,这支刘氏毕竟是王族后裔,为了保持气节,他们“生降死不降”,一旦去世,祭文、墓碑及牌位上会改回刘姓。

此外,广东揭阳县有人“生姓陈、死姓林”、湖北武汉市有人“生姓黄、死姓史”、湖北郧西县有人“生姓祝、死姓方”、湖北麻城市有人“生姓叶、死姓陈”,江西南昌市有人“生姓熊、死姓黄”,广东汕头市有人“生姓陈、死姓陆”等。

生胡死熊

在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柳溪村,村里有一个胡姓家族,生前死后竟有两个不同的姓氏。“我们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上都是‘胡’姓,但我们祖上其实是‘熊’姓。”72岁的胡宴洲,是如今村里为数不多的了解这一传统的老人,他说,家族里的这一习俗已经流传延续了400多年。

早在明朝洪武二年,熊家祖上有一个叫熊俊德的人,他从居住地黄州四望山迁出,搬到了举水河畔的生生堡(今柳溪村)。而当时的明朝有一套赋税制度,每一季度都需由当地里长到各家各户征收赋税,生生堡地区的里长则是当地望族胡家的胡毕户。胡毕户体弱多病,难以胜任工作,因此秘密将征收赋税的职责托付给与他交好的熊俊德。于是,熊俊德在办理公务、见上级官员时,就称自己姓“胡”,死了之后,为表示不忘祖宗,又改回原姓。从此,“生死两姓”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据统计,沿袭这一习俗的胡姓家族共有1000多户4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新洲李集街和三店街。

生黄死史

在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铁甲村铁甲湾,全湾共2个村民小组近300户,村中男性全都姓黄。

“我祖上一直姓黄,但至少从我的老太爷(高组)、太爷爷(曾祖),到我的祖父和父亲,去世后都是改姓为史。”铁甲湾70岁村民黄奇南说,就他所知湾里延续这一习俗已数百年,但嫁出去的女性族人例外,“等我百年之后,我想我肯定也会是这样的。”

在铁甲湾一处村民墓地看到,该处十余个坟墓的墓碑上,过世的男性村民的姓氏均被刻写为“史”,而子孙辈的姓氏仍刻写为“黄”姓。查阅铁甲湾的族谱,记者也注意到,但凡去世的男性族人均为“史”姓,健在的均为“黄”姓。

他介绍说,大约清朝时,铁甲湾有位仗义勇士史之鉴,因替被当地王爷欺压的一秀才打抱不平,后不幸被地方王爷杀害。王爷后还扬言率兵将周边姓史的全统统杀绝,姓史的人怕被杀绝,有的人把史字上加一横,改为“吏”,但大都改为姓“黄”。他的材料还记载——“躲避在庙中的史子鉴怕牵连和尚,就挺身而出,被活捉并被用刀在身上划下棋盘块状,后用盐撒上活活被腌死……历史上,铁甲湾的人吃鱼从不在鱼身上划块,这是为表示对自己袓先子鉴公的尊敬。”该说法得到了铁甲湾众多村民证实。51岁的黄旺生是邾城五小数学老师,也是铁甲湾人。“我们从小就听长辈教导:要么不吃鱼,要么就吃全鱼。绝对不能在鱼身上划块。”

生杨死王

生下来,取姓名上户口、学习工作,全都姓“杨”;死后,却是入“王氏祖堂”,家族的族谱也叫《王氏宗谱》。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杨家大屋自然村40多户的200余村民,皆有“王”“杨”两姓。邻近九江地区的湖北省黄梅、武穴、蕲春等县市,拥有“王”“杨”两姓的有2万余人,个中渊源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湖口县原来也有一支“杨王”两姓的村庄,后经明代进士王尚忠的努力,湖口这一支杨姓人终于改回了王姓。

杨家大屋自然村所有人都是王杨两姓,对外为“杨”姓,其实是“王”姓。但凡村里的人去世后,墓碑上的落字都是王氏。在村里有个通俗的叫法,‘口叫杨,落笔王’。意思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口头上为杨姓,而死后墓碑上刻的却是王姓。”“生前姓杨,死后姓王”这一说法,并不是村民凭空杜撰的,而是有文献考究的。在杨家大屋《王氏宗谱》谱序中有记载,《浔阳新安王氏宗谱》中的一篇明成化三年由明代翰林学士刘定之写的序文也可作参考。据杨家大屋《王氏宗谱》谱序记载:“自宋及元,继体公迁居徽州祁门苦竹港,传六十八世时胜兄弟等,因元灾变起,迁居南康(星子)、九江、湖口等处,生子山公、湖公,再传予鼻祖保五公,徙居德化甘泉分水岭。”也就是说,杨家大屋自然村村民的先祖为徽州人,后来他们从徽州迁往九江市湖口县,再辗转到九江市德化县(今九江县)。

而徽州方言为吴越语音系,在吴语中“王”发“杨”音。“我们的先祖虽然迁到了九江县一带,但因方音浓重,口头上还是‘王杨’不分。”杨修骏说。

在《浔阳新安王氏宗谱》中,有一段进士刘定之写于明朝成化三年的一段话,“高太祖皇帝戡定海宇,而编户者王杨乡音不辨,里胥误作杨姓登于版籍以为遗憾”。大概意思是说: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打下大明江山后,在进行人口登记造册时,老王家的先祖因为方言“王杨”发音不分,在申报户口时,被乡里管户口的官员误听成“杨姓”记入户口册,给后代造成遗憾!“此序文是进士刘定之写于明朝成化三年,属于明朝初期,而刘定之在翰林院任职,负责史料类编辑,官级四品,可信度很高。”

这姓氏错了可是大事,《浔阳新安王氏宗谱》影印资料上提到:“贝疏于朝迄复姓,诏允其请复姓王氏,是为溯流而穷源。”意思是明朝湖口县有一个叫王尚忠的考上了进士,他谨记先人的“能复则复之”嘱托,向朝廷上疏申请恢复王姓,朝廷也下诏批准其请复王姓。

经过进士王尚忠的努力,湖口这一支杨姓人终于改回了王姓,但由于杨家大屋这一支王氏早在改姓圣旨下来之前就从湖口原居地迁了出来,所以姓氏一直还是杨姓。“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从湖口迁到了九江县,所以,我们的姓氏一直没有改过来。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杨修骏说道。

现象分析

生死异姓,体现了不忘“根本”

关于“生死异姓”,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曾讲过一个故事:安徽庐江县黄屯村有不少村民姓何,但他们是明代帝师方孝孺的后代。

方孝孺得罪明成祖被灭了“十族”,他的后裔有人出逃后改姓何。这支何姓人至今留存的家谱上规定:何姓男子“生姓何、死姓方”。

老家在新乡长垣县方里镇的张志杰先生也说,在他老家,张姓男子有着“生姓张、死姓吴”的传统。

他说,这个传统与吴三桂有关。当年,吴三桂反清时曾在这里驻扎军队,吴姓有一部分族人留居在这里。后来吴三桂兵败,这支吴姓人为避祸改姓张,但男子去世后都会改回吴姓。

前瓦屋村村干部张培显介绍,十几年前,该村有位张姓老人去世后,确实改姓吴,“我们张氏族人也专门探讨过这个事儿,但是年代太久远,也没留下来相关记载,只是祖上有这么一个说法而已。”

产生“生死异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入赘、避讳、逃难、过继、报恩等几种,与这个家族的历史密切相关,“后人对有过卓越功勋的先祖,总会心存敬仰。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不忘祖宗根本的文化认同心理。这种习俗能保留到现在,实属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