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遠去的背影 長留精神的溫暖

追尋遠去的背影 長留精神的溫暖

王曉陽做介入手術

一名醫生,在彌留之際反覆交代把唯一能用的眼角膜捐獻給病人。循此採訪,她的感人事蹟像一串珍珠一樣被牽了出來……這名好醫生,就是洛陽市中心醫院的王曉陽。

她的感人事蹟被《洛陽日報》深入挖掘和連續報道,報道內容隨後被搜狐網等多家媒體轉載,眾多網友、讀者被王曉陽的精神感動,表示要向王曉陽學習,把她的精神傳承下去。

1 挖掘王曉陽感人事蹟

2016年10月1日,彌留之際的王曉陽要來紙筆,顫顫巍巍地寫下“眼睛捐獻已辦好”。次日,王曉陽離開人世。當月6日和8日,她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給兩位患者。

王曉陽從醫27年,生前是該院內科系主任、心臟重症監護病房主任,她以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治癒無數患者;在2015年9月突患惡疾後,她積極面對,病情稍有好轉就重回崗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牽掛著病人,臨終遺願是捐出唯一能用的器官——眼角膜,拼盡心力貢獻最後一份光熱。

她的事蹟感人至深,引起了《洛陽日報》編輯部的高度重視。報社派出梁新全、陳曦、高峰組成的王曉陽報道組進行採訪,報道組沿著她生前的生活脈絡,深入病房、門診,歷時數週,連續採訪王曉陽的家人、同事和病患,掌握大量的材料,為報道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總是被“她是一個大好人”“她是一個有大愛的人”這樣樸實的話語包圍著,被她把患者當親人、竭盡全力地去救治每位患者的事蹟感動著,被她對同事貼心的幫助感染著。採訪中,記者數次流淚。

報道組經過反覆琢磨,決定從仁心、匠心、初心、愛心四個方面多維度報道其先進事蹟,四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互相支撐,從不同角度來鮮明而深刻地表現人物。報道組寫出了《初心,托起生命的希望》《仁心王曉陽》《匠心王曉陽》《初心王曉陽》《愛心王曉陽》5篇稿件。報紙先後於2016年12月12日、12月15日、12月19日、12月21日、12月22日刊發這5篇稿件,並配發“記者感言”。整組報道寫作嚴謹,系列報道深度挖掘王曉陽的事蹟,細節生動感人,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

2 “仁心匠心初心愛心”震撼心靈

2016年12月,中共洛陽市委作出關於在全市“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深入開展向王曉陽同志學習的決定。市文明委追授王曉陽同志“洛陽市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2017年5月26日,王曉陽同志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在洛龍區會議中心啟動。自此,為期近半個月的巡迴報告會啟幕。為號召全市黨員幹部向她學習,市委在各縣(市)共舉行9場王曉陽同志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

王曉陽用“仁心、匠心、初心、愛心”,詮釋了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品格和價值,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為了把這“四心”說透,報告團成員由王曉陽多年的同事組成,身邊人講身邊典型,身邊人講身邊感動。

9場報告會掌聲多、淚點多。一次次動情講述,讓王曉陽的事蹟和精神深入聽眾心間,掌聲一次次響起,淚水一次次流下,心靈一次次震撼。

記者全程跟隨報告團,記錄下報告會上動人的一幕幕。《洛陽日報》刊發了《報告會上“淚點”多》《報告會上的“掌聲”》《報告會上的“筆記”》《身邊人的講述,打動更多的人》等稿件。

隨著報告會一系列報道的推進,全市掀起學習王曉陽的熱潮。

3 王曉陽精神長留河洛大地

有一種倒下叫站起,有一種力量是震撼。王曉陽走了,她走的是身軀,她的品行、她的形象、她的精神永遠留在了河洛大地。

追尋遠去的背影 長留精神的溫暖

王曉陽簽署角膜移植協議

在洛陽市中心醫院,內科系黨支部會定期舉行黨支部會議,學習領會最新精神。這也是王曉陽生前任內科系黨支部書記時形成的習慣。如今,這個習慣仍在延續。

小說《心術》中寫道: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治病救人;第二重是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想患者所想、慮患者所慮;第三重是進入患者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王曉陽用榜樣的力量,示範著醫生的三重境界。她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發揚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是百姓健康的守護神。

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護士長慶笑春說,每當想起王主任都會流淚,她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她的偉大在於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她也將像王主任那樣,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患者滿腔熱情,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守護好百姓健康。

本報記者 高峰 通訊員 路書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