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三):橋段、醫改和網上掛號

終於到了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影評,高分電影的精髓和導演的心思全都在那裡,想看的朋友《我不是藥神(一):口罩、橘子和溼婆神》;第二部分,折射,聊的是影片反映的現實意義。如果你只因看了《我不是藥神》,而為程勇的行為和白血病人群的慘狀流淚,那這部電影的內核就並沒有獲得,所以我聊了聊白血病,《我不是藥神(二):窮病、羅一笑和白血病》。

我不是藥神(三):橋段、醫改和網上掛號

《我不是藥神》海報

而今天的最後部分,我希望從影片走出來,聊一個影片中小到不能再小的細節中透出的東西。《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其內核在於白血病人的申訴和自救,因為程勇的原型也是白血病患者,而影片將徐崢飾演的程勇改編成了一個健康的“頹人”;上有老、下有小,家暴,卻始終窩在印度神油店躲房租,這是健康人的自我拋棄;口罩之後,高價之下,是白血病人群幾乎被社會拋棄的殘酷現實。強烈的對比突出了程勇的個人色彩,也使社會上特殊群體鮮為人知的矛盾愈發蒼白壓抑,我認為這是影片效果需要使然。

內核是深層,內核之上,是生命的脆弱、人性的光輝、法律的公正與靈活、自我的救贖和一些其他的東西。然而這已不是本部分關注的內容。

開場第15分鐘、2秒中的鏡頭和黃牛

這誠然是快醫君的行業敏感性,在此不便做廣告,各位有興趣可以找找快醫君的前兩個字。恕快醫君沒辦法截圖為證,但當時還是看了下時間,並決定在影評後聊聊這個問題——號販子和黃牛。

那個場景是這樣的,呂受益最初託程勇從印度帶回來“格列寧”仿製藥,為推銷遊走於各大醫院間,無果。而有一個鏡頭給到了一個拿著白色紙板,同樣遊走於醫院,同樣在“推銷”的大姐,號販子。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專家號給到一個亟待被救治的病人,和一瓶“格列寧”販售給QQ群裡的人們,是一樣的。同樣殘酷,然而相對於白血病患者群,需要專家號的人群更加龐大,無差別,本質都需要最好的醫療資源救治;在生與死的邊界,形式和過程不重要。

公平、矛盾和希望

在這樣一個氛圍下,看到上述那鏡頭時,我從未對國家推行“分級診療”的意義有如此深刻的認識。黃牛和號販,通過一些非法手段和特殊渠道,販賣就醫機會,破壞了每個人就醫的公平性,從中獲利。

而提到公平性,或許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就醫的公平性,因為在醫療領域,生存對於死亡,就是不公平,是最高層次的矛盾,無從解決,也無法解決。而就醫的公平,或將只能在一個範圍內得以施展。

我不是藥神(三):橋段、醫改和網上掛號

《我不是藥神》海報

現狀是無論大病小病,都跑“三甲”、都找“專家”,而優質醫療資源是有限的,專家的號源是有限的,資源無意義消耗。三級以下醫院門可羅雀,三級以上醫院不斷膨脹,現象便是“虛假”的盛況和混亂的秩序,醫療資源分配嚴重失衡,醫療水平發展停滯或緩慢。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分級診療”的貫徹力度。三級醫院專注疑難病的研治和對下級醫院的醫學指導,二級醫院和一級醫療機構扛起絕大多數病人的日常看病需求,患者流層次分明,醫療資源流等級分明,上下互通,就醫公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互聯網+”、醫療和“大健康”

在我的認知裡,醫療和健康是兩碼事。在這裡我對一個問題有所保留,國家為“互聯網+醫療”背書,同時提出“大健康”的時代主題,其意義在於通過將關注健康的理念灌輸給百姓,提高其健康意識,從而降低疾病發生率。而“互聯網+醫療”,則是將常見疾病、普通疾病的診療轉到線上完成,於是問題有三:

我不是藥神(三):橋段、醫改和網上掛號

互聯網+醫療

1、眾所周知,一個診療環節,掛號、檢查、確診、取藥幾乎缺一不可,試問這些環節被互聯網打散後,患者的就醫效率能提高几何?

2、 責任問題,醫生價值是依附醫院的存在,反之醫生價值也是醫院價值的源泉,因此,醫療事故是問責到院方的,而不是醫生個人;而今相關互聯網平臺開啟在線診療,若出現問題,誰來負責?平臺?醫生?還是患者自負?

3、 我一再強調醫療資源的稀缺性,那僅從線下搬到線上,看似提升了患者的就醫效率,但是醫生的效率又是否提高了呢?值得統計和調查。

因此,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使命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幫助國家完成改革,而不是形式附和,另闢蹊徑挖掘商業模式。而推進“分級診療”改革的產品,我認為一定在源頭上——掛號,這便是快醫在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