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三):桥段、医改和网上挂号

终于到了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影评,高分电影的精髓和导演的心思全都在那里,想看的朋友《我不是药神(一):口罩、橘子和湿婆神》;第二部分,折射,聊的是影片反映的现实意义。如果你只因看了《我不是药神》,而为程勇的行为和白血病人群的惨状流泪,那这部电影的内核就并没有获得,所以我聊了聊白血病,《我不是药神(二):穷病、罗一笑和白血病》。

我不是药神(三):桥段、医改和网上挂号

《我不是药神》海报

而今天的最后部分,我希望从影片走出来,聊一个影片中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中透出的东西。《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内核在于白血病人的申诉和自救,因为程勇的原型也是白血病患者,而影片将徐峥饰演的程勇改编成了一个健康的“颓人”;上有老、下有小,家暴,却始终窝在印度神油店躲房租,这是健康人的自我抛弃;口罩之后,高价之下,是白血病人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残酷现实。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程勇的个人色彩,也使社会上特殊群体鲜为人知的矛盾愈发苍白压抑,我认为这是影片效果需要使然。

内核是深层,内核之上,是生命的脆弱、人性的光辉、法律的公正与灵活、自我的救赎和一些其他的东西。然而这已不是本部分关注的内容。

开场第15分钟、2秒中的镜头和黄牛

这诚然是快医君的行业敏感性,在此不便做广告,各位有兴趣可以找找快医君的前两个字。恕快医君没办法截图为证,但当时还是看了下时间,并决定在影评后聊聊这个问题——号贩子和黄牛。

那个场景是这样的,吕受益最初托程勇从印度带回来“格列宁”仿制药,为推销游走于各大医院间,无果。而有一个镜头给到了一个拿着白色纸板,同样游走于医院,同样在“推销”的大姐,号贩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专家号给到一个亟待被救治的病人,和一瓶“格列宁”贩售给QQ群里的人们,是一样的。同样残酷,然而相对于白血病患者群,需要专家号的人群更加庞大,无差别,本质都需要最好的医疗资源救治;在生与死的边界,形式和过程不重要。

公平、矛盾和希望

在这样一个氛围下,看到上述那镜头时,我从未对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意义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黄牛和号贩,通过一些非法手段和特殊渠道,贩卖就医机会,破坏了每个人就医的公平性,从中获利。

而提到公平性,或许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就医的公平性,因为在医疗领域,生存对于死亡,就是不公平,是最高层次的矛盾,无从解决,也无法解决。而就医的公平,或将只能在一个范围内得以施展。

我不是药神(三):桥段、医改和网上挂号

《我不是药神》海报

现状是无论大病小病,都跑“三甲”、都找“专家”,而优质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专家的号源是有限的,资源无意义消耗。三级以下医院门可罗雀,三级以上医院不断膨胀,现象便是“虚假”的盛况和混乱的秩序,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医疗水平发展停滞或缓慢。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分级诊疗”的贯彻力度。三级医院专注疑难病的研治和对下级医院的医学指导,二级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扛起绝大多数病人的日常看病需求,患者流层次分明,医疗资源流等级分明,上下互通,就医公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互联网+”、医疗和“大健康”

在我的认知里,医疗和健康是两码事。在这里我对一个问题有所保留,国家为“互联网+医疗”背书,同时提出“大健康”的时代主题,其意义在于通过将关注健康的理念灌输给百姓,提高其健康意识,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而“互联网+医疗”,则是将常见疾病、普通疾病的诊疗转到线上完成,于是问题有三:

我不是药神(三):桥段、医改和网上挂号

互联网+医疗

1、众所周知,一个诊疗环节,挂号、检查、确诊、取药几乎缺一不可,试问这些环节被互联网打散后,患者的就医效率能提高几何?

2、 责任问题,医生价值是依附医院的存在,反之医生价值也是医院价值的源泉,因此,医疗事故是问责到院方的,而不是医生个人;而今相关互联网平台开启在线诊疗,若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平台?医生?还是患者自负?

3、 我一再强调医疗资源的稀缺性,那仅从线下搬到线上,看似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效率,但是医生的效率又是否提高了呢?值得统计和调查。

因此,我认为,“互联网+医疗”的使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帮助国家完成改革,而不是形式附和,另辟蹊径挖掘商业模式。而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产品,我认为一定在源头上——挂号,这便是快医在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