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有何不可?

關於日常進食,現代人普遍的問題是吃下過量的食物,導致胃腸負荷超載,造成各種生理社會問題。我們為什麼吃下這麼多?

根本的原因是商業營銷所灌輸的觀念。相當情況下的餓,不是生理餓而是心理餓,分清兩者區別,剋制慾望,少食為妙。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是一種不錯的進食習慣。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有何不可?

因為某些情況,“不小心”養成了一天只吃兩餐的習慣,差不多八九個月的時間了。一般是早上正常吃早餐,然後下午三四點時吃一餐,之後不再進食。

有些人知道我一天只吃兩餐之後好心勸我,說這樣子是不行嘀,一天三餐是必須嘀。然而八九個月下來,完全沒有任何因為只吃兩餐而導致的不適,反而調養好了之前因為進食問題而產生的胃反酸和胃腹脹。

而且,少吃一餐,至少省下了30分鐘的時間,再者,省下了三分之一的食物費用,對於我現在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兩半花的人來說,省下即賺到啊……

有這麼一個玩笑話:

人這一輩子大概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就先走!

估計嚇得不少人停下了筷子。我當然不是特意的以少吃求得長壽,不過,這句話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吃下過量的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而胃腸是大部分疾病問題的根源所在,所以,少吃,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少疾病,人會更加健康一些。

食物對於現代人來說,問題不是吃少,而是吃得過飽。

為什麼吃下遠多於正常需求的食物量?

這是現代商業營銷所灌輸的不當觀念。

食品類商業營銷上通過各類媒介給大眾灌輸“吃得更多、吃得更頻繁”這樣的意識,讓大眾在無形之中吃下過多的並不需要的食物,這個時候不是為了人的身體需求而吃,而是“為吃而吃”,更露骨的說:是為了資本循環而吃。

吃胖了我們的身體、吃癟了我們的錢包、養肥了資本的肚腩。

一定有人會說:

可是我餓啊!

我們要分清什麼是生理餓和心理餓。

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心理餓而已。為什麼心理餓?依舊是那個原因:營銷信息給你所傳導的。

8年前,因為胃反酸太嚴重,睡覺醒來時嘴裡跟嚼了黃蓮一般苦口,於是我晚餐不吃正餐,在嘉旺點一份粥和一份青菜,以此來調節胃。剛開始的時候,我總認為吃太少,半夜時一定會餓,然而真到半夜時,居然也沒有餓。但是下次晚餐吃粥+青菜時,心裡還有“肯定吃少了”這種錯覺,只不過程度輕一些而已。

心理餓需要意志力去克服,僅靠意志力太折磨人,也不夠徹底,所以還需要搞清楚導致“心理餓”的原因,如此才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如果要定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以自己身體體驗感覺為依據。這個身體感覺應當是排除了商業營銷所灌輸的觀念之後忠實於人體能量需求。

有些情況下我在中午12點左右吃了飯,到了晚上時,感覺到肚子餓,我會先確認到底是心理餓還是生理餓,當確定是生理餓之後,我會補充少量的飲食,例如半碗麥片、半碗麵之類的。這個時候要特意放慢進食的速度,會體驗到食材層次更豐富更美味的味道。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抵制商業營銷的蠱惑,剋制自己不必要的慾望,這種自己與自己的鬥爭過程,是一種樂趣。

第114談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有何不可?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有何不可?

weixin:Bee_siji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有何不可?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從一日三餐到一日兩餐,有何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