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对境者:

要把一件事说的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约眼计我,言我能受;一尘有三,合十八受者。眼见色有五阴、三界、二入,例如上说。

又,《弥勒相骨经》云:“一念见色,有三百亿五阴生灭;一一五阴即是众生。”若尔者,眼对色时,何啻五阴、三界、二入?若如此观眼色者,名为减修,非摩诃衍。

若观眼色,“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明识来入门”者,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四句求不可得,故言“即空”。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如弥勒相色,一念三百亿五阴生灭,乃至一地、十地。相色既尔,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外道打髑髅作声,听知生处,知无量事。香、味、触等;亦复如是。故言“即假”。

假不定假,空不定空,则非空非假。若眼一法非空非假,则一切法非空非假。犹如虚空,有、无永寂;亦如日月,无幽不照。

虽无空、假,双照空、假。照因缘粗色,名“肉眼”;照因缘细色,名“天眼”;照因缘色空,名“慧眼”;照因缘色假,名“法眼”;照因缘色中,名“佛眼”。五眼一心中具者,非具凡人脓血肉眼,亦非诸天所得天眼,亦非二乘沈空慧眼,亦非菩萨分别之眼,但以佛眼具有五力;如众流入海,失本名字。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故佛问善吉云:如来有五眼不?答云:有。皆称如来有,何关凡夫、二乘眼耶?《请观音》云:“五眼具足,成菩提。”以三观一心,名“无减修”;以一眼具五力,名“明见来入门”,亦是圆证也。于眼内、外自在。眼入正受;鼻三昧起,鼻入眼起。虽动而寂,寂不妨动;虽寂而动,动不妨寂。虽见不见,不见而见,乃称“明见来入门”也。

问:佛具五眼,应照五境。经云:“我以五眼,不见三聚;众生狂、愚无目而言见耶?”又云:“见色与盲等。”既等于盲,那得见粗、细色?

答:五境皆冥实相,实相则不可见;不可见故,喻之如盲。虽不可见,见无减少;五眼洞彻,诸境分明。虽言五照,照何必有?虽言如盲,盲何必无?《净名》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即此意也。

是为不思议境。

我眼、众生眼,无二、无别,云何众生不觉不知?即起慈悲,誓当度脱!

欲满此愿,安心定慧。

能以止观,遍破诸法。

于眼、色中,明识通塞,不如虫道。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于眼阴中,修四念处,非净、非不净,枯、荣双遣而入涅槃。

学诸对治,助开三脱。

明识六即,不起叨滥。我所观眼,虽具五眼,但是名字,但是观行。若渐见障外,后见十方,如普贤观顿见大千,如常不轻渐、顿两见,六根互用,我悉未阶,不应起慢,渐(惭?)愧勤行。

若德建、名立,当忍内外障,安若须弥。

法爱不生,则无留滞,其疾如风,证真实眼。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乘一大车,直至道场。若眼中得入,多于眼中广作佛事,常放金光照耀一切。《净名》云:“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

眼色一受既尔,余二受亦然。

余五根、五尘,十五受亦然。广说如前。将前意度入六根用之,但令破烦恼去,不拘常科。

若从耳中得大车,多用音声为佛事;鼻中用香;舌中用味;身中用天衣;意中用寂灭。一根佛事,互通诸根;方便利物,时或不同,而令众生得究竟乐。

摩诃止观|对境作观,皆冥实相(一百八十八)

文章 | 智 者 大 师

图片 | 玉 泉 禅 寺 数 据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