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進行網際網路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醫生團體的出現,配合著醫療新技術的發展,患者在接受診療的時候更多得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的角色,會有越來越強烈的意願參與到診療過程中,但是作為醫學這種專業壁壘較高的學科,而醫生作為專業從業人員,是否能接受讓患者參與進來,是否應該讓患者參與進來?

醫庫調研於2018年4月18日針對“醫生應當讓患者參與診療過程嗎?”這個話題,在平臺上進行民意調查,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共計收到723份有效投票。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超七成醫生都支持患者使用智能醫療設備協助診斷

醫生大都能認識到智能醫療設備對患者生理常態的檢測是有利於疾病的診斷的,絕大多數的醫生都支持患者攜帶設備,以便疾病的診斷。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醫生對於患者去互聯網問診的態度耐人尋味

醫生對於患者去互聯網搜索疾病或者問診的態度:35%的醫生持正面支持的態度,52%的醫生保持中立,但也有近36%的醫務人員是明確反對的,對於這點,就目前而言,是耐人尋味的,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後續更先進的設備進入醫療領域,醫生們支持與反對的形勢可能會大不一樣。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被允許查閱自身所有的電子健康記錄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患者,知悉自身的健康情況,有權查閱自身所有的電子健康記錄這點是被超過七成的醫生肯定的,這樣有利於患者瞭解自身情況,配合醫生的診療工作,但也有24%醫生反對患者有權查看,擔心患者缺乏基本醫療常識,過度解讀健康記錄,影響病情。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有權查閱就診時所有的醫療記錄

對於患者是否有權查閱就診時所有的醫療記錄,66%的醫生投贊成票,要知道不久前有地方出臺過醫療條例明確規定患者可以查閱就診記錄,甚至可以複印就診記錄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這是有利於醫療就診的措施,應該值得倡導,另外34%的醫生反對可能是出於對當下醫療環境的顧慮,也值得理解。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的醫療記錄應該由醫生持有

45%的醫生認為患者的醫療記錄應該由醫生持有,而另外46%的醫生則認為患者的醫療記錄應該由雙方共同持有,總體上,是認為至少醫生應該保有一份患者的醫療記錄,以便關注疾病的發展態勢,作出正確的醫療判斷。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的各項實驗室檢查(如肝功、腎功檢查)結果應由醫生第一時間診斷後再瞭解

75%的醫生認為患者的各項實驗室(如肝功、腎功檢查)結果應當由醫生診斷後再告之患者,因為實驗檢查結果需要專業解讀,盲目告之患者,缺少專業分析可能的結果是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者錯誤解讀,對於治療都是不利的。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的每年體檢是必須的

幾乎所有的醫生都認同患者需要每年進行身體檢查,以便於及早發現問題給予正確的治療,提高治癒率,挽回患者的生命,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點毋庸置疑。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96%的醫生同意應當在治療前告知患者價格,可以根據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治療方案,避免了欠費逃費的可能,最後會轉嫁給醫生。提前告知是最穩妥的方法,也能避免更多的醫患衝突。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患者應該瞭解所有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以便選擇

80%以上的醫生認為患者知道所有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這樣有利於患者作出自己可以承受的選擇,避免了沒錢醫治或者多花錢的問題,也避免了醫患之間的直接衝突,讓醫療迴歸到只是醫療。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醫生並不希望與患者就醫療價格討價還價

80%以上的醫務都有這樣的共識,在患者可以選擇醫院的前提下,不希望與患者就醫療價格進行討價還價,可見,當前的醫療環境在醫護們的心裡是並沒有那麼好的,討價還價會讓醫療服務商品化,醫療本身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不可能像商品一樣提供質保服務,討價還價只會讓醫療行為更趨向保守,對治療本身沒有好處,並不能推動醫療事業的發展。

患者進行互聯網問診,僅3成醫生表示支持

醫生們對於讓患者參與到診療中有什麼看法呢?

一位來自河南南陽的醫生說:“患者有權利參與診療過程,但是就是擔心患者參與越深,事兒越多。”

一位來自山西大同的醫生說:“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情況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的,並且要對治療方法做到心中有數的。”

一位來自河北張家口的醫生說:“我認為可以讓患者參與,可以更好的跟醫生配合,從而達到雙贏,這樣,患者才會更信任你,更能緩解醫患矛盾。”

一位來自廣東江門的醫生說:“患者參與診療過程主要是對疾病的認識和配合治療,對於治療方案的知情權和同意與否,不應該過度的自主選擇,不然很多時候得不到完整的治療方案,反而影響療效。”

一位來自吉林長春的醫生說:“參與的前提是患者對醫療有一定的瞭解,現在我國普遍存在對醫療不瞭解,有時候溝通不了,無法溝通,患者就無法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強制治療,要麼放棄治療。”

一位來自山東泰安的醫生說:“參與並不代表干預,一直以來患者都是參與到診療過程中的,只不過還是以醫護為主導,那些干預診療的患者好像預後並不像他們期望的那樣。”

一位來自貴州貴陽的醫生說:“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可以瞭解檢查費用,避免繳費後與醫生吵鬧,只要糾結費用問題,而且費用應該是按國家標準進行的,可以讓患者知道,另外就是病人通過網絡自己給自己看病,我個人覺得非常不贊同,因為缺乏相關查體,病人又很盲目的將自己的症狀和查到的內容對號入座,我覺得不利於病人治療,也不利於病人來醫院救治的順利進行。”

一位來自黑龍江黑河的醫生說:“希望患者不用懷疑的態度去質疑醫生的診察與治療,要抱著信任的態度去與醫生一起把疾病診療順利完成。”

一位來自天津的醫生說:“患者有權利選擇他信任的醫療機構甚至醫生,醫生有告知並給予建議的義務,選擇權永遠在他們手上。”

一位來自上海的醫生說:“讓患者在醫院接受檢查治療的同時參與診療過程是對自己患的疾病有一定的瞭解更好的配合醫生進行診療。”

一位來自福建南平的醫生說:“患者參與可以,但有關治療原則性的問題還是得聽從醫生的安排。”

一位來自寧夏的醫生說:“患者參與診療過程,對患者來說,是有利的,可以更多的瞭解到自己的病情,更好的得到治療,還是比較提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