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战如此重要,刘备却偏偏不带上诸葛亮,为何?

用户65219092966


夷陵之战刘备是打孙权,孙权一度被诸葛亮视为盟军,在诸葛亮的眼里,曹操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所以,当刘备提出来打孙权的时候,诸葛亮是不同意的。这也就是刘备不怎么待见诸葛亮的原因。

当时刘备比较倚重的谋士是法正和庞宠,可是,这两个人偏偏在打夷陵之战的时候,就已经死翘翘了。刘备账下的重要谋士,也就剩下诸葛亮了。

既然诸葛亮不赞成他,他当然有事也不带上诸葛亮了。

刘备为什么要急于和盟友孙权打仗呢?

因为关羽在败走麦城的时候,被孙权给杀掉了。关羽在败走麦城前,是为刘备守护着荆州这个地盘的,关羽一死,这下好了,整个荆州都是孙权的了。

对于刘备来说,自己死了弟弟,还失去了土地,这个仇他不报的话,他怎么能咽的下这口气去呢,所以,他集结好大军后和张飞约定好一起来伐吴。

可是,张飞并没有来的急和刘备集合,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给杀了。

刘关张兄弟三人,已经有两人阵亡了,就剩下刘备一个人了。刘备必须要去干掉或者说是收回荆州,毕竟这里本来就是他的地盘。

当时刘备率领了五万大军来到吴国,吴国这边是派了书生陆逊来应战的。

陆逊这个人,本就是一个书生,甚至之前刘备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再加上陆逊率领的人马和自己差不多。刘备断定自己打败陆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可是,刘备真的小看了陆逊,陆逊可是一位儒将,谁要是小看他,谁就等着倒霉吧。

陆逊知道刘备报仇心切,他此次前来肯定是锐不可挫。

面对这样的现状,陆逊选择的是避其锋利,只是小规模和他作战,并不发动大的战争,他是想先消耗掉刘备的锐气。

刘备可是等不及的,他开始派先锋去陆逊大帐前挑衅,大骂陆逊缩头乌龟,但是,陆逊就是铁了心,无论你如何骂他,他自是不出营,不应战。

起先一直都是刘备占有主动权,可是刘备毕竟是来攻击的一方,他这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的士气渐渐的也消沉了下去。

再加上到了夏天,天气越来越热了。

当时他们是在长江边上打仗,那个天气士兵真的受不了了,再加上人家陆逊根本就不屑于他们,他们也是没办法。

在极其无奈的情况下,刘备只能命令水军,把营寨建在密林当中,毕竟这里风大凉爽,在这里可以避过炎热的夏天,等到秋天天凉了,再去打陆逊。

就这样刘备的大军,在密林里安营扎寨了有二三百里地长,还是作一字式展开,这个情景,就如同当年曹操赤壁之战时连在一起的战船。

陆逊这边不应战的做法,被他们自己人很是看不起,毕竟敌人都上门来骂娘了,陆逊根本不敢应战。当时陆逊的手下都是对他大家指责。

可是,对于这些流言蜚语,陆逊是毫不在乎。

当他看到刘备的大军在密林的两百多里地的范围内驻扎了几十座大寨的时候,他意识到机会到了。

于是,陆逊开始召集部下,趁着夜色,举着火把去烧刘备的军营。

就这样第一个,第二个......。

几十座刘备的军营全部燃烧着了,刘备的士兵烧死了大部分。刘备也是狼狈的逃跑,就在逃到白帝城的时候,他生病了,而且是很重的病,他意识到自己大限已到了,所以,他赶紧把诸葛亮叫到白帝城来托孤。

陆逊这边,因为他打了一个大胜仗,他的那些部下对他佩服的更是五体投地。没想到仅仅用火,就轻而易举的打败了刘备的大军。

至此,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经牢牢的不可逆转了,刘备一死,诸葛亮开始在蜀国撑起了一片天,他开始用智谋和孙权,曹魏来周旋了。


史学达人


夷陵之战中刘备的用人之谜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夷陵之战的八卦分析。前两期我们指出了蜀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必要而迫切的,而蜀国内部的核心集团至少是不反对的,那么为什么在这么关键的一战中,诸葛亮和赵云都没有在最前线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用人之谜。

夷陵之战中双方参战的主要将领名单如下:

吴国: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

蜀国:刘备、冯习、张南、傅彤、吴班、黄权

可以看到,吴国的高级将领基本都参与了,而蜀国方面,我们熟悉的马超、魏延、诸葛亮、赵云都没有参加。这里说明一点,黄忠此时已过世,而张苞关兴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蜀国的衰亡或源于“不孕不育之症”》一文,这二人在历史上是没有多少表现的。我们刨除这几位演义里面出场的主要将领后,再来说明马超等四人的问题。

马超未参加此战,一般被认为是要防御北方的魏国,并且不受刘备信任。这两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此外马超此时的身体可能已经不太好了,夷陵之战开始于公元221年,而马超在公元222年末去世,并且从其《临没上疏》可以看出其晚年心绪可能很有问题,因此马超可能已经不适合远征了。

魏延不参加此战,原因很明显,作为汉中太守的他要坚守蜀国的北线防御。

那么诸葛亮和赵云为何没有前往夷陵之战的前线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问题。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直接参与军事战斗的记录只有一次,即是刘备伐蜀围攻雒城时,与张飞赵云共同入蜀。除此之外,诸葛亮通常都是坐镇后方,为刘备筹措军饷、管理内政,这一点与曹魏的荀彧是很相似的。而与张飞赵云入蜀,除了支援刘备外,可能也有使其处理蜀地占领区域政务的考虑吧。因此夷陵之战中,诸葛亮留守成都,稳固后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此时蜀国内部的反对派还是很多的,比如夷陵之战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发动叛乱,而诸葛亮也很好的处理了这次危机。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赵云的问题。夷陵之战中,从严格意义上说,赵云是参加了的。只不过其职责是总督江州军务,筹措军粮。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责任。江洲作为蜀国的战略要冲,向东可以接应永安方向的战斗,向北可以抵御魏国的入侵,向南可以威慑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

因此必须要有值得信赖的人来驻守。而以当时的情形来看,赵云未必是最佳人选,但对于人才凋零的蜀国来说,却是唯一可用的人选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将吴蜀在这一战中战略部署和人员配置做对比,我们发现魏延、诸葛亮、赵云这三人所做的工作与孙权在吴国所担任的责任是相似的。

那么在人员如此匮乏的情势下,刘备为何还敢于发动这场战争呢?原因有三:

第一、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负

刘备对自己打仗的能力是非常自信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亲自率兵打下了蜀国的每一寸土地。在刘备心里,军事上能和自己有一拼的估计就只有吕布、曹操等几个人。而这种自信到他的晚年可能已经变成了自负,因此他觉得只要自己还能上战场指挥,就没有不能打的仗。

第二、对吴国武将群臣的蔑视

这一点也是很奇怪的一种现象,蜀国从刘备到关羽,似乎始终觉得东吴没人能打仗。孙策周瑜死后,他们的这种错误认识就更根深蒂固了。刘备对吕蒙还稍有忌惮,而吕蒙一死,他就更觉东吴朝中无将了。

第三、对自己提携的“荆州系”青年将领的自信

这一点是支撑刘备敢于发动这场战争的最重要原因。参与此战的主要将领,冯习、傅彤、张南等都是从荆州开始跟随刘备的,吴班也算是刘备的小舅子,黄权也是刘备极为看重之人。这些人既是刘备了解也是刘备信任的人。

我们总被演义或游戏中的一些设定所迷惑,理所当然的认为黄忠魏延能力强,冯习傅彤之流不过三四流的将领,但实际上,没有入蜀和汉中之战,黄忠魏延也不过籍籍无名之辈。武将们的名声、战功都是亲冒矢石、浴血奋战而获得的,而没有所谓天生的名将。若夷陵之战蜀国取胜,或许冯习、傅彤等人就会成为新的“黄忠”、“魏延”,封侯拜将亦未可知。

纵观刘备一生用兵,每逢出征,往往都是亲率一军冲锋,留信任之人据守后方,而刘备也敢于在战争中拔擢新人。

因此,夷陵之战中,刘备的用人是符合其一贯作风的。冯习等人虽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功成名就,但也都没有出现太大的错误,而他们最后的死节,也算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吧。而对于蜀国而言,如果这一仗必须要打,人才选择范围又比较狭窄,那也就不能唯结果论的讨论刘备在这一战中用人的对错问题了。

那么,如果刘备在这一战中的用人并没有太大的纰漏,那么刘备为何会在这一战中败得这么惨,陆逊又是怎样战胜了连曹操都忌惮的枭雄刘备呢?请继续关注公众号“工学博士三国考”,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精彩内容。


孙博士侃历史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场战役由刘备御驾亲征,但是没有带上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刘备这次出征东吴是“以怒兴师”,恃强冒进,无论诸葛亮如何劝阻都不行。当时吴国偷袭荆州,俘杀关羽,刘备闻之大怒。无论从战略上讲(二路出兵),还是从道义上讲(为弟报仇),刘备都是要夺回荆州的。只不过,当时荆州已失守,而蜀汉政权也建立未久,更重要的是在内部稳定,需要休养生息。诸葛亮也是考虑及此所以劝阻,但是刘备不听,于是,刘备在愤怒之余,也没有带反对东征的诸葛亮。

第二,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环境变了,这时候的蜀汉是一个国家,而非当年还是流寇形式的作战,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诸葛亮这时被拜为丞相,需要辅佐太子,以稳定后方,并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军马和粮草。这种重任,也只有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才能够担当。

第三,诸葛亮并非将帅之才。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有这样一番评价:“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以看出,诸葛亮长于治国,而非行军打仗。《三国演义》过于神话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所以,刘备没有带诸葛亮出征,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第四,刘备对自己过于自负。要知道,刘备在当时是一等一的英雄,连曹操都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和关羽犯了同样的毛病,对东吴过于轻视,此时周郎已死,在他眼里,东吴不足为惧。他一生戎马倥偬,得知东吴大将是陆逊,更是藐视其为一书生。这种自负,让其也没有带诸葛亮随征。


国家人文历史


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就是答案。

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获封军师中郎将,这是诸葛亮出山以后获得的首个正式头衔,他的职责是负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征收,保证军队供应。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留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早在“隆中对策”之时,诸葛亮就为刘备谋划了“跨有荆益”的战略布局,但此次行动,诸葛亮也并不在首发名单之中。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才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入蜀支援。平定成都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从此“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在此之后的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反复拉锯,互有胜负。诸葛亮留守成都,源源不断的为前线输送兵马钱粮,战况最为紧急之时,蜀中名士杨洪(后取代法正担任蜀郡太守)甚至向诸葛亮提出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口号。最终,凭借着诸葛亮强有力的后勤支持,刘备逼退了补给困难的曹操,占据汉中,取得重大胜利。

汉中之战刘备力挫曹操,威震天下,成为刘备后来称王乃至称帝的重要政治资本。此战的胜利也在刘备集团内部进一步明确了刘备统军出征,诸葛亮镇守后方的战略分工。

而从反面的教训来看,关羽北伐之时,后方无重臣留守是荆州易手的重要原因。

刘备伐吴之时,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极难驾驭,随时可能发动“南蛮入侵”。刘备在益州的统治也并不十分稳固(刘备去世后,蜀中叛乱此起彼伏即是明证。),在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大举伐吴,后方的稳定攸关蜀汉政权的存亡。论才能、威望,放眼整个蜀汉政权能担此重任的唯有诸葛亮。

刘备大举伐吴,战事绝非一夕之功,刘备不仅需要诸葛亮在后方供军需、给粮饷,保证后勤供应,更需要一个可靠的重臣为他镇国家、抚百姓,确保后方无虞。这就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随军出征东吴。

考诸史籍,不难看出在夷陵之战(准确的说是蜀汉伐吴之役)中,刘备出征,诸葛亮留守是刘备系统内部磨合多年,行之有效的战略分工。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认可,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合理安排。


雄州雾裂


公元221年7月,刚称帝不久的刘备为复夺荆州和报关羽被杀之仇,不听诸葛亮极力劝阻,不顾群臣反对,坚拒孙权求和,亲自率领5、6万大军出川顺江东下击东吴,自巫峡建平到彝陵(今湖北宜昌)界160多里,扎营40余座,树柵连营700里。吴、蜀双方相持、对峙了6个月后,吴将陆逊施以火攻之计,大破蜀军于虢亭(四川奉节以东)。彝陵之战,蜀军大败亏输,大部分兵马被陆逊歼灭,战船、器械、粮草等作战物资基本损失殆尽。刘备率残军狼狈逃回白帝城,他羞愧难当,忧心如焚,加上疲累过度与年老多病,终于一病不起了。

起初,刘备准备大举出兵伐吴时,因此次军事行动关系重大,引发了蜀汉朝野的普遍关注。丞相诸葛亮和翊林将军赵云都认为此时不应兴兵伐吴,于是极力劝阻。

诸葛亮刚出山时就制定了“东和孙权,北拒曹魏”的战略国策,如今他见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急欲空国而出讨伐东吴,替关羽复仇 ,于是极力谏止,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擅自破坏吴、蜀的盟友关系,给曹魏以可乘之机。

翊将军赵云更是心直口快,他劝谏刘备道:“国贼是曹魏,不是孙吴,如果能先灭了曹魏,孙权自然会屈服。目前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汉,天下人心不服,若我们能趁此机会,进攻关中,占据黄河、渭河上游,进而讨伐凶逆曹丕,则关东地区忠于汉室之士必会乘机反击曹氏,裹粮策马以迎王师。把伐魏这等大事搁置一旁,先和原本是盟友的孙吴作战,是很不明智的,而且会很不利,何况战争一旦发动后难以收拾,绝不是智士所为啊”!

刘备对诸葛亮、赵云的苦劝不置可否,仍执意伐吴。益州学士秦宓和诸葛亮的意见一样,认为不可轻易和盟友交恶,他也乘势进谏,用天象不祥来劝诫刘备切勿轻启战端、攻伐东吴。刘备闻言大怒,以秦宓妖言惑众,扰乱军心为由,下令将他逮捕下狱治罪。幸诸葛亮力劝,替秦宓说情,才被刘备赦免。从此,再也无人敢于站出来反对刘备伐吴了。

之后,刘备称曹丕刚刚登极称帝,正忙于稳定内部,无暇南顾以及自己已经完成了伐吴的各项军事准备,于建安26年(221年)7月,命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辅佐太子,亲自率领5、6万大军,浩浩荡荡东征孙权,以夺回荆州,同时报关羽被东吴诛杀之仇。

刘备临行前命车骑将军张飞率万余精锐自阆中会合江州。不料喜欢醉酒鞭笞健儿的张飞突然被部将张达、范强(一说范疆)杀害,并带着他的首级顺流东下找孙权邀功去了。刘备闻讯,自是悲痛万分,对孙权的仇恨又增加了几分,于是立即传旨御驾东征。不久,蜀国大军抵达江州,刘备命赵云留下来,据守江州。命大将吴班、冯习为先锋,率军兵出三峡。不久,彝陵之战爆发......

假如诸葛亮随征的话,或许就不会有连营700里白给人家烧的昏招,蜀军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就不会遭遇几乎全军覆没的厄运。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君臣心存间隙,当时形势迫不得已,刘备过度自负等。个人揣测这三方面可能是夷陵大战刘备没带诸葛亮的原因。

夷陵大战可以说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陆逊一把大火烧了刘备七十万大军,从此让蜀国开始日薄西山。

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战役,刘备没有带上诸葛亮呢,盘点从演义到史料,妄自揣测几点。

一,刘备从诸葛亮已经心存芥蒂。

刘备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呢?其实是有两方面原因的,一个是国仇,一个是家恨,大家知道,关羽走麦城被吕蒙斩杀,而张飞也是被投吴叛徒斩杀。

这二人个人,那可是刘备的一穷二白的时候就义结生死的兄弟,刘备以仁义著称,兄弟被杀,岂能不复仇?这是家恨,而统一天下本是刘备大志,当时东吴相比曹魏比较弱,所以讨伐东吴成了刘备的第一步。

但是诸葛亮其实是反对伐吴的,隆中对中诸葛亮谈到是要联吴抗曹的,诸葛亮的下一步是北伐,所以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不和根本。

刘备宣布伐吴之初,诸葛亮,赵云等就反对,但是无奈挡不住刘备的伐吴之心。所以这可能是刘备不带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二,蜀汉初立,诸葛亮需坐镇大后方。

西川益州本是刘璋之地,急需诸葛亮管理,屯集粮食,以供战需,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盘点刘备身边的人才,能但此大任的也就诸葛亮了,如果庞统不死,可能又另当别论了,所以也只有诸葛亮坐镇大后方,刘备才能放心出战。所以夷陵大战没有带诸葛亮也是迫不得已的。

三,刘备称帝后太多自负。

当诸葛亮,赵云听闻刘备战败后。赵云曾道:“难道陛下忘了新野之役吗?”,诸葛亮回答:“陛下称帝后,自信天下无敌。”

从这段可以看出,后期称帝的刘备已经由自信转为了自负。细数当年的十八路诸侯,仅存刘备一人而已,他自信曹操死后,自己已经天下无敌,连东吴大都督陆逊刘备都称之为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但是也就是陆逊,一把大火让他一命呜呼了。

刘备藐视东吴战将,可能这股自负也是他没带诸葛亮的原因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以上三方面是刘备在夷陵大战中没有带诸葛亮的原因。


青梅煮史


夷陵大战如此重要,刘备却偏偏不带上诸葛亮,为何?

第一个观点,夷陵之战是一场战役,前后经历了一年带一个月。所以情节一拉长,就没那么精彩了。所以从打仗开始,刘备绝对没想到输得那么惨。

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是打算建立新政权的,往许昌去的路上,他不断收到来自曹营将领和许都文官的私下投降信件。他带了很多制度典籍的书。他根本没觉得曹操有任何大败自己的可能。

赤壁之战的时候,荆州望风归降,曹操没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原本在北方小水塘里训练了半年的八万所谓水军,基本没派用场。益州刘璋派张松过来谈判归降适宜,刘备被自己的虎豹骑撵得孩子都丢了。东吴群臣都在讨论如何归降,连老将黄盖都送来了投降信。眼看天下就要归于一统了,自己将建不世之功。

夷陵之战的时候也是如此,刘备从被人撵着跑,一下子拥有荆州,益州,汉中。还称了帝。关羽出荆州打得曹操都想迁都。但东吴小人偷袭荆州,让自己失去了荆州和万人敌关羽。但好的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一帮荆州小将们都成长起来了,大家对东吴的行为都特别义愤,化悲痛为力量,所谓众志成城!自己的军队绝对强大到可以灭吴夺回荆州的能力。而孙权怕得都弄死了吕蒙。还送还了杀张飞的两个小人的人头。所以刘备认为这仗没有道理不赢。

但这三个战争都有同样的结局。

刘备不认为这样一场仗需要带诸葛亮去。他需要诸葛亮管理大本营,负责后勤,自己几无后顾之忧。

第二个观点,三国有个很大的疑案没有解答。刘备诸葛亮如此君臣深谊。为什么刘备死前诸葛亮从来没有指挥过一次战争,没有掌握过一次军权?这个或许大家会说,诸葛亮是谋士么,荀彧郭嘉也没掌握过军权。但我的疑问是,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拜为丞相。但刘备却不允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这个问题陈寿没告诉我们原因,罗贯中也没有。所以我有个很不好得想法,刘备越是成功就越是防范诸葛亮,所以夷陵之战的事情根本没有和诸葛亮商量过,只是决定打了,你诸葛亮执行命令就行。


炒米视角


夷陵之战是三国中很出名的战役,其起因小部分是因为刘备为自己的二弟关羽报仇,而大部分的原因是想借着这个理由夺回荆州,甚至是消灭孙权。但是胜负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什么不带着诸葛亮去呢?

原因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就是从诸葛亮出发,第二从刘备本身出发。



关羽据守的荆州被吕蒙夺回,而且关羽还惨遭杀害,那时候的刘备还在川蜀之地,蜀国刚刚建立政权,还是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而且还失去了荆州这个要地,所以刘备要求讨伐吴国诸葛亮是不赞同的,需要稳定之后从长计议,但是刘备并不会听诸葛亮的话。

如果刘备和诸葛亮都去了讨伐孙权,谁来主持蜀国,谁来负责后备粮草器械的运送,虽然刘备没有带诸葛亮去,但是留在蜀国管理国家又有谁会比诸葛亮更加合适呢?而且治国本来也就是诸葛亮的强项,在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事宜几乎都是诸葛亮来决断,后来北伐不也是诸葛亮的全权负责吗?



从刘备身上出发,刘备关羽张飞几兄弟情意甚是亲兄弟,所以关羽惨遭杀害,刘备必然是要去报仇的。而且这个时候建立的蜀国的刘备已经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了,一路走来似乎忘了在诸葛亮的帮助,以为自己可以稳操胜券,但是最后兵败入山倒,自己也闹得病死白帝城。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刘备小看了孙权,但是吴国除了周瑜之外还有一位陆逊。那时候的刘备也是想趁着自己还在就想建功立业,拿下东吴,而后在进兵曹贼,早些把天子救出,但是一切都操之过急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带着诸葛亮也许可以打败东吴,但是就怕曹贼坐收渔夫之利,没有诸葛亮在蜀国,曹操可以直接进攻蜀地,到那时刘备就真的回到了解放前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夷陵大战,陆逊积极防御,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而刘备带领的蜀汉军队一败涂地。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也于夷陵之战次年去世于白帝城,这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也可以说是蜀汉国运的分水岭,此战之前,刘备的蜀汉从无到有、国力蒸蒸日上,虽然丢了荆州,但影响不大,而此战之后,蜀汉从此

几乎一蹶不振。

那么,这么重要的战役,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这要从夷陵之战的背景和当时的蜀汉国内外形势等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夷陵之战是刘备率军伐吴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而刘备伐吴的起因是:东吴向蜀汉索要荆州未果,于是趁关羽与曹魏作战之时搞突然袭击,由吕蒙白衣渡江突袭成功,取了荆州,又在麦城生擒并杀害了关羽父子。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创建的重要功臣,关羽被杀,刘备痛不欲生,发誓要讨伐孙吴,为关羽复仇。而后来刘备在为伐吴进行准备时,张飞被手下将佐范强、张达杀害,两人携带张飞首级投奔吴国,这就更加深了蜀汉与东吴的矛盾。于是,蜀汉伐吴已是迫在眉睫之势了。

第二,在讨伐吴国的问题上,当时蜀汉内部有着较为严重的分歧。刘备和张飞是关羽的结义兄弟,与关羽感情较为深厚,他们坚决主张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他们的意见得到了一部分人特别是武将势力的支持。而诸葛亮认为,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势力最为强大,对蜀国的威胁也更大,应该坚持“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在关羽被杀、荆州被夺的问题上,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宜立即讨伐东吴、使曹魏坐收渔利,对东吴应该通过以外交为主、军事为辅的手段,恩威并施加以坚决,讨回一些利益。但总体上还是应该对东吴采取统一战线。诸葛亮的主张得到了蜀汉内部较多数文臣武将的支持。但刘备在面对兄弟被杀,土地被夺的情况下,理智战胜了情感,特别是后来张飞又被杀害,刘备报仇的心里更加坚决,因此,在诸葛亮提出不应武力报复的观点时,刘备是十分不快的。向来对诸葛亮言听计从、颇为尊重的刘备,这次不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而且对诸葛亮也有意疏远,伐吴时根本就没有带诸葛亮前去。

第三,当时蜀汉初建,刘备称帝不久,可以说内外形势都很严峻:从国内看,蜀汉的领土特别是益州的大片土地都是夺自刘璋之手,人心不稳;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未平定,后方不稳定。从国外形势看,强敌环伺,北方的曹魏虎视眈眈,东边的孙吴已势同水火。所以,当刘备率军伐吴时,国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主持军国大事。而从当时的情况看,诸葛亮是丞相,统领文武百官,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威信又极高,所以由诸葛亮留守大本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第四,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从讨伐黄巾军开始,到 蜀汉建立,大小历经数百战,有着较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因此,刘备本人对自己的军事造诣和谋略较为自负,认为即使没有诸葛亮辅佐,自己也能够率军讨伐东吴并取得胜利,何况还有其他文臣武将的辅佐呢?所以,在讨伐东吴时,刘备决定不带诸葛亮前去,这是他因为自负造成的人生悲剧的开始。


老眼读书


谢邀。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上诸葛亮?这个问题要看是演义还是历史。

按演义来说,刘备之所以不带上诸葛亮,首先是诸葛亮反对刘备东征。刘备东征,是蜀汉内部分歧争议相当大的一次战争,所以刘备带去的都是赞同东征的,留下的是反对东征的,赵云就没带去。

其次,刘备自恃兵力强大,拥有75万大军,还有猛将黄忠、关兴、张苞等。而东吴方面,当时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去世,留下的一群将领如韩当周泰等,在三国演义前期没什么表现。真正很牛的是陆逊,但那时候陆逊还深藏不露,刘备很看不起他。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自己凭借强大兵力,要扫平东吴是并不难的。实际上演义中,夷陵之战前期,刘备确实也是势如破竹,接连击败了孙桓、韩当、周泰等,歼灭数万吴军,杀死潘璋、甘宁、谭雄、李异、谢旌、马忠等吴将,更凌迟了糜芳、傅士仁、范强、张达等。换言之,如果没有陆逊,刘备确实可以很容易地扫平江东。既然如此,他当然就没必要带上诸葛亮了。

而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记载诸葛亮反对刘备东征的文字(倒是赵云确实有明确劝谏)。刘备之所以不带诸葛亮去东征,则是属于正常的分工。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并不是拥有全权的军师,而是负责后方镇守的丞相人才。单论带兵打仗,刘备是在诸葛亮之上的。另一方面,刘备这么大规模的征战,当然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帮忙镇守后方,调度后勤,这个任务就是诸葛亮来干。在汉中之战对付曹操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分工的。现在夷陵之战对付东吴,当然也是这样分工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