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国学与传统文化

(一)、“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概念:

“国家学术”也叫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先进的学术文化;是以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为主体的先人们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创造、提炼、与总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人的性格、素养、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和未来世界先进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流传下来并曾经占据统治或统领地位的文化。其核心部分,应该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次是道家文化;再次是兵、法、释、墨等各家文化;更次是农、医、民、杂等各家文化。

“二”、“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

国学与传统文化,二者同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我认为,传统文化是人们把国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内省与外化。在文化的初始阶段,可能是先有文,也可能是先有术,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长,并相依存,逐渐地有了国学,有了国家最主要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学术,以及那些虽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学术,然后这些学术不断被人们内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学术,而新的学术又被人们内省与外化,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生生息息、有源有流的传统文化。

也正因为这样,致是国学与传统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从不同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文化的“文”字最初为彩色交错的图形。《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后发展为文字、书、美、善等含义。“化”,《说文》:“教行也”。“化”就是将“文”通过自化、教化、强化等途径进行发展传播。

学术,专指有专门系统的学问。

文化,是学术产生的基础,学术又是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播的基础。所以,传统文化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文化;国学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学术。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国学,因为国学也是文化,但传统文化又不等同于国学。

国学与传统文化

“三、”“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承继:

首先,国学学习碰到的国学体系庞大、繁杂、笼统,是任何学说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现实,针对这个问题,宋一夫采取的办法是:

第一,先找出国学的核心部分。国学的核心问题无疑是儒家学说,核心之外,处在次等地位的,当然是道家学说。除了儒、道两家之外,兵、法、释、墨等家的思想,就是处在第三等级了。而农家、医家、名家等思想又次之。

第二,找到核心和非核心部分后,还要进行第二方面的工作,那就是在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中选择精华。

儒家的精华有:《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廉》、《忠》、《中庸》、《知行》;

道家的精华有:《道德》、《无为》、《动静》、《制欲》、《养性》、《天人》、《形神》、《齐物》;

法家的精华有:《变法》、《君道》、《赏罚》、《法》、《术》、《势》、《农战》、《集权》、《吏治》;

墨家的精华有:《修身》、《尚贤》、《尚用》、《兼爱》、《非攻》、《节用》、《天人》、《非命》;

冰甲的精华有:《庙算》、《谋攻》、《奇正》、《形势》、《虚实》、《争战》、《变化》、《军旅》、《地形》、《战备》、《水火》、《用间》;

这些精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流、脉。

国学与传统文化

第三,国学各学派都有一个师承关系,这种学说的承传在我国沿袭了四五千年。

儒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周敦颐、程璟、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陈确、王夫之等;

道家主要有:老子、庄子、淮南子、王弼、阮籍、嵇康、抱朴子等;

兵家主要有:孙子、吴起、孙膑、尉缭、何去非、刘基、宋主舜等;

法家主要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韩非、桑弘羊、王安石等;

其次,国学学习碰到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语言、语境、语意的不同。这个问题,是当今人们学习国学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国学的内容,多出自于古代典籍,而且大多以先秦典籍为主。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学记载的文体与现今人们阅读的文体截然不同;加之在不同的生活空间中,记载的人和物离现今较为久远,这给人们阅读、学习、理解国学的过程带来诸多不便。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采取对古文白话给以对译,对文中涉及的偏僻字词加以注解,对所读内容用以讲读等多种办法,可以解决国学学习、国学普及、国学提升中遇到的语词艰涩难懂、文意不易理解、道理难以透彻等问题。

国学与传统文化

再则,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多种不同的出版形式,使国学学习与普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在出版内容与呈现形式上追求创新。例如,随文増加相应的历史文物图片,这样既能文图相应重现历史,又能使人们改变阅读方式,起到自然停顿的效果,给人们的大脑留出思考空间,而且还能令人赏心悦目。

总之,国学是国中有学,学中有术,术中有道,学之则明心,用之则明道。它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切莫等闲待之。

国学与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