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憲墨跡現網絡流行語「呵呵」

明代王憲墨跡現網絡流行語“呵呵”

明代王憲墨跡現網絡流行語“呵呵”

明代王憲墨跡現網絡流行語“呵呵”

王憲《呈玉山詩師尊先生詩》

《呈玉山詩師尊先生詩》紙本,25×17.6cm。今載《故宮書畫錄》卷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刊於臺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六)。

釋文:

再用貝廷臣韻。奉呈玉山詩師尊先生。兼簡睡翁先生、拙翁先生一笑。栝憲拜。最愛玉山草堂靜,著書棲遁勝流沙。橋通徐孺高人宅,路接周頤隱者家。劍氣夜涵滄海月,丹光曉映赤城霞。近年聞有飛昇術,不懼深山大澤蛇。玉山小像三詩。未有好趣。不敢造次題品。幸寬限也。呵呵。

相關釋義:

“呵呵”表示笑或微笑的意思,是笑聲的擬聲詞。在互聯網發展之前雖有應用但不是很廣泛,但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特別是聊天工具的普及發展的情況下,“呵呵”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打在電腦屏幕上用來表示自己的表情。當然,在手機短信裡同樣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呵呵”已經成為時下表示笑的表情的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了。

“呵呵”最早見於史料,出自《晉書·石季龍載記》。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韜得寵,派遣刺客殺了石韜。臨葬前,石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屍,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當然就是笑聲。後趙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本來是胡人之間流行的一種笑聲。

入唐後,唐王室本來就有胡人血統,加之採取兼容幷蓄的國策,遂成就了輝煌的大唐盛世,“呵呵”這種胡人的笑聲也順理成章地傳入了中原。《全唐詩》中“呵呵”一詞凡三見。寒山《詩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韋莊《天仙子》:“醺醺酒氣麝蘭和,驚睡覺,笑呵呵,長笑人生能幾何。”還是韋莊的《菩薩蠻》:“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這些用法足足比蘇東坡早了兩百到六百多年,蘇東坡哪裡配擁有“呵呵”的知識產權呢! 查原帖,帖名為《“呵呵”一詞用之書信始於蘇東坡》,以上四例都非用於書信,不過即使如此,“呵呵”用之於書信也並非源自蘇東坡。早在蘇東坡出生前三年(蘇東坡出生於1037年),歐陽修就開始在書信中 “呵呵”了。景佑元年(1034年),歐陽修在《與王幾道一通》中寫道:“某頓首白幾道先輩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書及詩,並子聰、聖俞書與詩。後於東山處,又見詩。何其勤而周也。聖俞得詩大喜,自謂黨助漸熾,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飢態。幾道未嘗為此詩,落意便爾清遠,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窮,何不戒也。呵呵。”蘇東坡剛剛三歲時(1039年),歐陽修又在信中“呵呵”了:“孫書注說,日夕渴見,已經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亂道,恰來盡,呵呵。”蘇東坡八歲時(1044年),歐陽修依然如故:“銘文不煩見督,不久納上,只為須索要好者,恐未盡爾。呵呵。”這時候的蘇東坡還在跟著父親讀書,哪裡就學會“呵呵” 了?

有宋一代,“呵呵”一詞非常流行,尤其是名人的書信中常常使用,其頻率當然趕不上今天的QQ和MSN聊天,手指一動就可以“呵呵”,不過“呵呵”起源之早,出乎人們的想像。人們經常有一個誤解,認為今天使用的大多數流行語都是現代的專利,其實不然,古人口中早就說著跟我們一樣的話了,“呵呵”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呵呵!

古文(文言文)定義:

我國在1918年以前(另一說為“1954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併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王憲,生卒年不詳。字維剛,明山東東平縣梯門村人。弘治三年舉進士,歷任阜平、滑縣知縣,入京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升右僉都御史,清理甘肅屯田。回京升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以禦敵有功,得世萌棉衣百戶。繼為戶部右侍郎,巡撫陝西,入為兵部右侍郎。武宗南征朱宸濠時,受命率戶、兵、工三部官員各1人督理軍餉。回師後,任兵部尚書。世宗即位後,被給事中史道彈劾罷職。嘉靖四年(1525年),受廷推為三邊總制,禦敵有功,加太子太保,再萌子1人。後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不久入京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為宣、大總督,不肯前往,受劾罷職。不久,世宗復念及,召為兵部尚書。大同士兵譁變,主張誅首惡,其餘遣散,而張聰和劉源清力主用兵。因久攻不下,劉源清獲罪,遂赦免譁變士卒罪,事情得平息。數年後,以年老辭歸,死後贈官少保,諡“康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