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具體年代解決了嗎?

軍統60


算是基本解決吧,能達到這個學術結論,是因為一件出土的青銅器物幫了大忙,此青銅器目前存放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它的名字叫做“利簋”,是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的目前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就在前幾日,筆者曾去國博探訪了此物,國博的著名講解員“河森堡”給講解了一番,更是加深了對此物的認識。

在這件珍貴的西周利簋中,發現有4行33字銘文,內容為: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翻譯成現在白話文大致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經過一番的廝殺終於打敗了敵人,到晚上便佔領了商都。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師(地名)賞賜了右史(官職)利(人名)一些銅,用來為施公(可能是利的父或祖)鑄造了這件銅器。

從此文物的銘文中歷史學家捕捉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那就是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的“甲子日”這天“歲星”(木星)在中天的很少見的天象,結合這個重要的史料輔證,一下就幫助歷史學家幾乎確定了滅商的準確日期,那便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個日子就是準確的武王伐紂的時間。正是因為這件文物的“歷史功勳”,有人又把這件利簋稱之為“武王徵商簋”。


老豬的碎碎念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王伐紂的具體年代定為公元前1046年,這一結論與江曉原團隊的結論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僅相差2年。而在此之前,關於武王伐紂的年代有40多種論述,時間跨度逾百年。

此前,另一個呼聲很高的年份是由已故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鈺哲提出的公元前1057年左右,張鈺哲先生根據《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記載,認為:“假使武王伐紂時所出現的彗星為哈雷彗星,那麼武王伐紂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


注意,張鈺哲先生的觀點裡有一個關鍵詞“假使”,即他推算出公元前1057年前後出現過哈雷彗星,但並不確定古文獻中的彗星是否確指哈雷彗星。但之後引述其觀點的學者與學術雜誌似乎都回避了這個“假使”,使得這個結論成為學術圈最廣為接受的一個年份。而江曉原教授的團隊通過天文學史的研究,認為武王伐紂時遇見哈雷彗星的概率微乎其微。

古文獻《尚書 牧誓》中對這次大戰的記載:“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而年代為周初的青銅器“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檀公簋”)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也印證了《牧誓》記載的可靠。再結合天文學史的數據比對,江曉原團隊的結論是:

武王於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出兵東征,在出發後的近一個月內,歲星於日出前出現在東方天空;

次年即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師渡孟津;6天之後的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在牧野之戰中克商,此時牧野當地時間為凌晨4時55分,歲星正位於上中天,地平高度約60度。


據說這一結論與《國語·周語》中伶州鳩對周景王所描述的伐紂天象大體吻合,唯有一條“歲在鶉火”不符,最終未被夏商周斷代工程採用,而是選擇了陝西天文臺劉次沅的驗算結果。不過,個人其實更傾向於江教授團隊的結論😜

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飽受爭議,單就牧野之戰的時間這一課題來說,從上述各方的研究可以看出其過程還是科學嚴謹的,有學術上的爭議也屬正常,如對於利簋銘文的釋讀,也還存在分歧。所以,現有結論可以說較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更接近史實,但也還有進一步研究與確認的空間。


愛君笑1


應該是解決了。1976年出土於“周原”一帶臨潼縣的西周青銅器“利簋”上的銘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利簋”的主人名叫“利”,是周武王手下的官員,在武王伐紂滅商的過程裡有功勞,武王給他的獎勵裡有青銅,“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一些青銅器,包括“簋”,簋的銘文裡記載了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雖然銘文僅有4行33個字,卻提到了“甲子日”這天“歲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很少見的天象,根據學術界原來達成普遍共識推測武王伐紂的大致年代,推算出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所以說“利簋”又被稱為“武王徵商簋”。儘管免不了還是有爭議質疑的,但是如此直接的證據還是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


立志成蟲


現在歷史學家大多以公元前1046年為武王伐紂的確切時間,此說緣於司馬遷«史記»所載推算時間,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甚至有上溯至公元前1122年的,也有推後的,因為是推測時間,並沒有準確無誤的文獻記載和考古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