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實踐要有教育含量

大學生暑期實踐要有教育含量

近日,有媒體報道,90後大學生梁洪濤返鄉帶領村民種地瓜,全村因此整體實現了脫貧。梁洪濤曾就職央企,因看準了地瓜的價值,回到遼寧省阜新市阜蒙縣大板鎮各力格村,整天在田裡“摸爬滾打”。如今28歲的他,致力於帶領村民種地瓜,一起走上致富路。

這則新聞給人頗多啟示:大學生有理論知識,有學習意識,也有商業眼光;農村有廣袤天地、豐富自然資源,渴求適用的、優秀的人才。兩者積極結合,對大學生自身成長和農村經濟發展而言乃是雙贏之舉。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有人從中做媒,為兩者積極溝通、順暢聯結、各取所需牽線搭橋。而從自身定位來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完全可以擔起這一責任,通過做好暑期社會實踐系統佈局,科學指導,讓大學生和農村親密接觸,既建立了閉合的供需鏈,也服務了當地經濟發展。

眼下正值暑假生活開啟之際,不少大學生希望到各地參加社會實踐。而為了讓社會實踐更有價值、更有教育含量,讓大學生尤其是對“三農”感興趣的大學生,有發揮才幹之地,高校不妨及早收集當地不同區縣農村或農民的現實情況與智力需求,做好全面調研,幫助有志於此的大學生有用武之地,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同時,高校也要做好大學生與農村相關人員的對接工作,使大學生能真正沉到農村,發揮自己所長,並不僅限於暑假,平日也能加強聯繫,與結對農村、農民結成發展共同體。

換而言之,高校應為大學生到農村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保駕護航,使實踐有規有矩有價值,真正為大學生自身和農村都帶來理念與實踐層面的蛻變。儘管其中有很大難度,但理性面對困難,積極尋找解決方法,高校管理者、指導教師和大學生共同努力,對實踐過程加強管理、監督、考核,改變只看社會實踐報告而不看過程的傳統做法,從宏觀上做好頂層設計,在微觀上做好細節管理,就可以實實在在幫助大學生對農村的發展現狀和自身能力有一個全面認識,使暑期實踐有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今年年初發布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也指出,要進一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用三年時間集中攻堅,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任務。實際上,落實教育扶貧也好,實現精準扶貧也好,大學生利用假期多深入農村、瞭解農村,為“三農”服務,就是一條很有價值的、行之有效的扶貧方式。

當大學生與農村建立起情感和知識方面的直接聯繫,大學生才有可能被農民所接納,從而帶領農民走上富裕之路,實現快速脫貧。同時應該看到,社會實踐並不見得只侷限於暑期,暑期可以作為一個起點,也可以作為一個過程。高校完全可以幫助學生做好社會實踐的長期規劃,從一個點深入下去,與未來職業規劃相結合,這樣會有更多大學生像梁洪濤那樣來一次有價值的返鄉。

讓暑期實踐充滿教育味道,高校不該拉郎配,不該在管理上過於粗放,而應用心設計,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深遠意義。另外,大學生也應該自省,不管在校時是不是學生幹部,抑或成績多麼優秀,在社會實踐中都要謙虛做人,踏實工作,拿出誠意,做好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切忌指手畫腳,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使社會實踐淪為走過場。珍惜了這個難得的鍛鍊機會,自我價值也便在奉獻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

大學生暑期實踐要有教育含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