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要有教育含量

大学生暑期实践要有教育含量

近日,有媒体报道,90后大学生梁洪涛返乡带领村民种地瓜,全村因此整体实现了脱贫。梁洪涛曾就职央企,因看准了地瓜的价值,回到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板镇各力格村,整天在田里“摸爬滚打”。如今28岁的他,致力于带领村民种地瓜,一起走上致富路。

这则新闻给人颇多启示:大学生有理论知识,有学习意识,也有商业眼光;农村有广袤天地、丰富自然资源,渴求适用的、优秀的人才。两者积极结合,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农村经济发展而言乃是双赢之举。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人从中做媒,为两者积极沟通、顺畅联结、各取所需牵线搭桥。而从自身定位来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完全可以担起这一责任,通过做好暑期社会实践系统布局,科学指导,让大学生和农村亲密接触,既建立了闭合的供需链,也服务了当地经济发展。

眼下正值暑假生活开启之际,不少大学生希望到各地参加社会实践。而为了让社会实践更有价值、更有教育含量,让大学生尤其是对“三农”感兴趣的大学生,有发挥才干之地,高校不妨及早收集当地不同区县农村或农民的现实情况与智力需求,做好全面调研,帮助有志于此的大学生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高校也要做好大学生与农村相关人员的对接工作,使大学生能真正沉到农村,发挥自己所长,并不仅限于暑假,平日也能加强联系,与结对农村、农民结成发展共同体。

换而言之,高校应为大学生到农村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保驾护航,使实践有规有矩有价值,真正为大学生自身和农村都带来理念与实践层面的蜕变。尽管其中有很大难度,但理性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方法,高校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对实践过程加强管理、监督、考核,改变只看社会实践报告而不看过程的传统做法,从宏观上做好顶层设计,在微观上做好细节管理,就可以实实在在帮助大学生对农村的发展现状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认识,使暑期实践有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今年年初发布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也指出,要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实际上,落实教育扶贫也好,实现精准扶贫也好,大学生利用假期多深入农村、了解农村,为“三农”服务,就是一条很有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

当大学生与农村建立起情感和知识方面的直接联系,大学生才有可能被农民所接纳,从而带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实现快速脱贫。同时应该看到,社会实践并不见得只局限于暑期,暑期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也可以作为一个过程。高校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社会实践的长期规划,从一个点深入下去,与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这样会有更多大学生像梁洪涛那样来一次有价值的返乡。

让暑期实践充满教育味道,高校不该拉郎配,不该在管理上过于粗放,而应用心设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深远意义。另外,大学生也应该自省,不管在校时是不是学生干部,抑或成绩多么优秀,在社会实践中都要谦虚做人,踏实工作,拿出诚意,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切忌指手画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使社会实践沦为走过场。珍惜了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自我价值也便在奉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大学生暑期实践要有教育含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