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出於觀念的進步,以及觀念進步的需要,關於同性戀題材的相關作品越來越多,絕大多數情況下,片子所涉及到的主題,都是同性戀的身份認同,形式一般是上一代和新一代之間的觀念衝突,設定是兒女向父母出櫃,與父母之間的拉扯之類。

但這一部被臺灣拿去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紀錄片《日常對話》不同,這部片子的基礎是——“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位相當風流,前女友可以湊一整桌飯,而且前女友阿姨們不乏氣質卓絕溫柔漂亮的。

有這種一看就非常愛美,把自己收拾得乾淨精緻的。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還有歌仔戲演員,扮上之後很有韻味。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還有這種雖然皺紋蓋不住了,但是和人日常談話都要抱著小狗狗的。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來自於前女友的評價:不愛江山愛美人。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女兒問她談過幾個女朋友,她說太多了,數不清。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客觀來講,這位輕鬆行走於花叢之中的“浪子”在漫長的撩妹生涯裡,應該不是靠臉取勝的。

那是靠什麼?溫柔體貼啦。

非常會追人,投其所好,機車把妹。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甜言蜜語攻勢,這位漂亮的前女友阿姨講到這句還咬嘴唇,非常少女了。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一套初見的時候就用上了。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行為上也是體貼的,手洗衣服什麼的,沒有光說不做。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雖然也有有怨氣的,當初約好一起打拼買房,最後卻不歡而散。

但是還是一直戴著第一次生日送的玉鐲子,戴到斷了還是留著。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個畫風,看起來好像很輕鬆愉快啊,一點都沒有當今社會上同性戀群體難以獲得身份認同的壓抑和艱辛,根本就是一部“風流老媽獵豔史”啊。

但在女兒在探訪媽媽前女友的過程中,意外得知自己是被撿來的。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但其實女兒很清楚,自己確確實實是自己父親母親親生的,母親之所以要對自己的女朋們們撒這樣的謊,是因為那段婚姻是一段無法提起的過去。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丈夫只要喝醉酒就會打人,而作為受害方,母親始終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被家暴這一點,她敢於大膽承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卻覺得曾經被家暴很羞恥。被問為什麼,她的說法是:

為什麼長到那麼大還要被人打?

但她無疑是痛恨自己的丈夫的。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依然不是一部多麼輕鬆的片子,而這部片子講的也並不僅僅只有同性戀的身份認同話題,橫跨三代的女性的生存狀況,中國式家人的相處方式,不一而足。

片子的這位主角,大家叫她阿女,導演叫黃惠偵,也是阿女的女兒。

她拍這部片子的目的,其實是想讓鏡頭作為中介,作為仲裁者,與母親進行幾十年來都沒有進行過的,深層次的交流。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因為她是渴求愛和交流的,渴求瞭解自己的母親的,但她的有些特殊的媽媽好像並不這麼想。她拉拔自己的兩個女兒長大,女兒們各自成年有生存能力之後,除了桌上的飯菜,她們就再也沒有其他交集。

而阿女的拒絕交流,和惠偵的渴求交流,背後都是女性糟糕的生存狀況,這一點,跟之前上映的《嘉年華》有點像。

為了瞭解母親,惠偵提出跟母親一起回老家看看。

列車伸進過往。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一起去給外婆掃墓,惠偵問母親為什麼墓碑上只寫舅舅的名字。

惠偵不懂的,是這個民族的所謂風俗。墓碑上不會有女兒的名字。

怎麼可能沒有身份認同的問題呢?這個年代尚且有,更何況於幾十年前鄉村,女兒不能入族譜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

這是阿女的姐姐。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是弟弟,就嫁到了還能怎麼辦?嫁雞隨雞認命咯。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是另外一個弟弟,強調屬於傳統和鄉村的“真理”,祖宗桌上的供奉是人最終必需的歸宿,皺起眉頭問這樣懂嗎?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被問到知道不到自己的同胞姐妹是同性戀。

大姐說,不知道啊,我要去洗衣服了,你們也趕緊進來坐啊,外面太曬了。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弟弟說,不知道啊,知道了也沒用,你知道這些要做什麼,廟會陣頭好像要來了,你聽。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這是一個避之不及的,禁忌的燙手話題。

“我們家有人知道嗎?”

“不知道。”

“沒人知道。”

阿女回到家,最想見的應該是媽媽,在過世之前還說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媽媽。

但是和《嘉年華》裡的構造一樣,女性是無一倖免的,這同樣是一個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曾經想要喝農藥自殺,被當時還很小的阿女發現了,把農藥拿去倒進水裡流掉。

不一樣的是,《嘉年華》始終是劇本,而《日常對話》是真實生活。

講到這一段的時候,看起來總是非常強硬的阿女眼睛裡含著眼淚說:我小時候很聰明。

她講這個是因為她救了她媽媽。

下一代的惠偵似乎看起來家庭幸福了,但是當她架起攝像機跟母親坦誠拍攝這個片子最重要最終極的原因的時候,才把糟糕的往事的最後一塊揭起。

惠偵小時候曾經被父親性侵,她以為母親知道,而且因為這件事討厭自己,才會幾十年來母女之間都沒有溫暖的感情流動。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但是這件事情阿女並不知道。

母女倆互相以為對方討厭自己,於是幾十年來沒有基本的情感交流。

這基本上就是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了,至親至疏。父母子女之間相互陪伴幾十年,互相熟知對方的口味、說話習慣和作息規律,但其實根本就不真正瞭解彼此。而溝通的話卻太難講出來。

片子開頭有一段話是這樣表述的:

雖然我們已經一起生活三十幾年,但我們卻一直好像都是陌生人一樣,除了桌上的飯菜,我和她的生活,可以說是完全沒交集。

看過太多對這種關係的美化,在很很多人的表述裡,這種關係常常被表述為:

雖然長大之後,我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父母都各忙各的,彼此之間沒有時間陪伴,但是一回到家,看到桌上豐盛的飯菜,我都會覺得家永遠是溫暖的。

聽起來暖融融的,但其實絕大多數根本就像阿女和惠偵之間一樣,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片子的最後,惠偵的小女兒拿著一個小小的玩具攝像機,學媽媽拍阿嫲。

她問:阿嫲,你愛不愛我?

幾次三番,終得到肯定的回答。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幾十年來的關係,不是一次攝像機架著的真情吐露,或者幾句“我愛你”就能扭轉的。你看那個她們逃離又最終自殺的父親,早就已經不在他們的生活裡,卻始終是籠罩著他們的陰影。

但是問題埋藏在心裡,並不會自動消失。愛不表達出來,也沒有人會知道。創傷不會自動癒合,觀念不會自動改變。很多事情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變好,但像惠偵一樣,說出來至少可以和自己達成和解。

臺灣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

希望我們像惠偵一樣溫柔,像阿女一樣堅強,像惠偵和阿女一樣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