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蒙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矇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玩瓷器的朋友可能知道,含鉛的釉上彩瓷、低溫鉛釉瓷,由於受外界物理、化學物質的侵蝕以及本身發生的變化,會在瓷器表面產生一種膜狀物。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隨著“瓷齡”增加,這種膜狀物也會慢慢地增加、增厚,達到一定厚度時,就會產生類似蛤蜊殼裡面那種閃爍的“光”,所以人們稱它為“蛤蜊光”。

如果再增厚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類似於‘’銀色釉‘’一樣的釉層,但是這種“銀色釉”遇水即會褪色。根據我所見過的數十件官窯釉上彩瓷器中我明白了:大致要150年左右的“瓷齡”,才會出現“蛤蜊光”現象。

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矇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比如拿明代年間的‘’大明彩‘’來說吧!萬曆年間的大明彩,不僅在彩釉上可以見到這種光彩奪目的“蛤蜊光”,有時候連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這種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暈閃現。由於這種光暈顯得珠光寶氣,因此也有人把它稱做“蛤蜊珠光”。

而到了清初,黃、綠、藍等釉色以及此類釉色的邊緣部分,也經常可以看見這種正視難以看見,側視則非常分明的“蛤蜊光”。

這種特有的迎光就顯露出來,避光就消退的光暈,成了古瓷的特徵,也成了人們鑑定古瓷的重要依據之一。

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矇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我看電視節目中記得有一個專家有講過“蛤蜊光”。認為這是由於釉色中一些金屬元素,歷經近300年左右的歲月,漸漸遊離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

由此可以斷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紀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現這種“蛤蜊光”。

人們原來認為“蛤蜊光”人工是不能仿製,故把“蛤蜊光”作為鑑定古陶瓷的重要標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現在造贗者,厲害得很他們用什麼“電光水”、真空鍍膜法制造“蛤蜊光”;景德鎮的仿古瓷廠,改進工藝配方,使一出窯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現象。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窯瓷器,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但是,根據“蛤蜊光”來判別古瓷真偽,在目前看來,還算是個比較重要比較可靠的手段之一。

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矇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儘管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仿古者以各種藥水浸泡等手法,製造假“蛤蜊光”來仿造古瓷。

但和別的製假手段同樣難以避免地產生缺陷:

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漿”、假“火石紅”一樣,不夠自然,缺少靈氣。

假“蛤蜊光”顯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側光下若隱若現,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樣,閃閃爍爍,顯得十分靈動。

說得通俗一點,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紅”、假“包漿”一樣,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

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矇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現在作舊人工“蛤蜊光”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因其通體“蛤蜊光”均勻,藍彩周圍“蛤蜊光”尤甚;

二、自然舊貌劃痕、光澤不自然;

三、人物面部畫得端正;

四、底無明顯的旋紋痕和“黑疵點”;

五、瓶內壁“包漿”不對頭。

當然,要識別“死”和“活”,說難也不難,只要經過你多去博物館看實物,只要經過幾次認真的比較,就能具有“火眼金睛”,學會識別真假“蛤蜊光“的本領了。

剛進入古玩行的藏友手頭如果沒有,可以從藏友處借一件或數件具有“蛤蜊光”的真古瓷,平時多看看,多琢磨琢磨。

那麼以後看到那種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簡直可以說是相形見絀,真假就可以立判了。

也許有藏友可能會問蛤蜊光多久會出現

這我只能說要看你的親身實踐來驗證,不可能有一個準確的年代來限定。原因很簡單,因為同是同治時期的粉彩器物,有的器物就出現了“蛤蜊光”,有的器物就沒出現“蛤蜊光”。

無論是官窯或民窯的彩瓷每件的境遇都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時期的彩瓷出現“蛤蜊光”也會有早有晚。

別讓瓷器中的蛤蜊光,矇蔽了你收藏路上的雙眼

也許有人認為現在景德鎮仿古瓷廠用“電光水”,真空鍍膜製造的假“蛤蜊光”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造假者可以製作贗品上的“蛤蜊光”,但他卻沒有穿越時空的本領,把近年出窯的贗品變成擁有200年“瓷齡”的真品。

所以造假“蛤蜊光”必然會留下致命的漏洞,這個漏洞就呈現出真假“蛤蜊光”鮮明不同,玩家上眼便能說破。

彩瓷真品“蛤蜊光”的特徵是:器物畫面的彩料周圍有閃亮變幻的“蛤蜊光”,尤以藍彩的周圍為甚。

贗品彩瓷“蛤蜊光”的漏洞是:器物畫面的彩料上有閃亮造假的“蛤蜊光”,彩料周圍沒有一絲真品上的“蛤蜊光”。

原因不必多說了,贗品的胎質不對,釉色不對,紋飾不對,“蛤蜊光”自然也不對,贗品彩瓷沒有真品的“瓷齡”,不可能會有彩瓷真品上自然形成的“蛤蜊光”。

另外,我覺得造假“蛤蜊光”的彩瓷贗品還是有兩個方面的缺陷:

1、所仿官窯的彩瓷紋飾沒有仿出皇家的富貴氣派,胎質不細,釉色不精,款識浮在釉面上,給人一種現代工藝品的感覺。

2、仿民窯的彩瓷紋飾沒有自由奔放的神韻,紋飾生硬呆板更缺乏原窯匠人那種嫻熟的繪畫技藝。釉面不見民窯常見的零星喬麥地與縮釉點,底足過於規整,不見自然磨痕與意外的磕撞造成的缺損等等,這些都是藏友應該注意的。

總結:

古陶瓷鑑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事收藏離不開鑑定。古陶瓷鑑定,不但要多去了解歷代真品的諸多工藝特徵和出現的真正自然舊貌外,還要時時掌握現代仿製技術發展情況。

這樣在收藏路上你才不會被打眼,才能走的更遠,更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