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太強,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該怎麼辦?

孫孝南


這不是自尊心太強,是說明孩子太自卑了,太脆弱了,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按照我順境家庭教育的方法。一方面要淡化處理。另一方面要針對性解決。

淡化處理。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儘量不給孩子脆弱的機會。

比如,感覺孩子可能有自卑。脆弱的情緒產生。直接漠視。裝作沒看見。

不小心撞上這種情緒產生的時候。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這都不是事兒。等等輕描淡寫的話。

或者共情。你不知道我小時候有多差。舉個例子,你看看就知道了。

針對性解決。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平時多培養孩子幸福快樂樂觀的情緒。可介入一些比如幽默,笑話之類的東西。

同時,多為孩子營造做事成功的機會,從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降低對孩子的成長要求。比如把對孩子的一個要求分成八個要求來做。並積極配合幫助。做到一個,鼓勵一次。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儘量少批評,多幫助。要學會正向鼓勵。比如五個手指只能數四個。可以鼓勵孩子,太棒了,只有五個手指,你就數了四個。等等。

當然這只是基本的操作思路。做起來,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更多家庭教育問題,可以參考我的相關問答。


家長話題


孩子說不得,這可不是題主所講自尊心太強那麼簡單,而是孩子太過於自我而導致的不接受別人的話。過於自我的孩子會凡事都認為自己做的沒錯,別人哪怕稍有不同意見,就會下意識認為在批評他(她),馬上就開始傷心、流淚、生悶氣。

一般來說,有類似情形的孩子大都集中於6、7、8、9歲這幾年。這恰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時期,從心理發展的層面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長不能合理應對,反而容易過於遷就孩子,不敢大膽批評或懲罰,結果更助長孩子過於自我的認知和分辨上的偏差。那麼怎樣去應對和解決呢,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針對具體的事要較較真。有時孩子難免會犯錯,可是孩子又不願意接受批評,你把話稍微說重一點,孩子就會委屈、流淚、生悶氣。其實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評這一結果,你越是不較真,孩子反而得了理。因此,家長必須要放下謹慎,大膽針對孩子做錯的事去較真。較真也要講究方法,你不能嚴厲地批評,那是不起作用的,孩子會用以往的方法試圖讓你遷就他(她)。最簡單的方式:1、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顧整件事的過程,要麼你說,要麼孩子說,如果你說不對,孩子可能會馬上插嘴糾正,這正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回憶和描述事件上來;2、把一件事從前到後分段進行分析,讓孩子判斷對與錯,這實際上認知和分辨力的培養,從孩子的話中家長能掌握孩子到底知道對與錯否;3、安慰和鼓勵孩子,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與鼓勵,只要你做說,爸爸媽媽以前沒教過你這樣做,你做錯了是不會怪你的,你用不著難過。現在爸爸媽媽教你正確的做法,你學會了就不會再犯錯了,我們相信你是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第二,家長要重視家庭規則的建設。孩子以往特別容易陷入自我,其實是拿自己尚且不成熟的想法和觀點來看待一件事。為了避免孩子不知錯,不認錯,不改錯,必須要針對具體的事給孩子立規矩,建立做事的標準或依據,孩子才能知道怎樣做是好孩子,才是爸爸媽媽所允許的,不被批評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忽略家庭規則的重要作用,更不要說構建家庭規則了。你自己如果都沒有規則意識,自然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強了,而這種隨意性恰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關鍵。結果就導致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都會一律認為你對他(她)不滿,反而會鬧情緒了。

第三,家長要有明確的態度,有主見有原則。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是家長不應該忽略的重點,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說就委屈、掉淚和生悶氣,就不敢表明你的態度,你這不是在縱容孩子過於自我了嗎?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種過於自我的意識會讓孩子更加逆反,只要家長一張嘴,孩子就會煩躁,甚至告訴你不說了。那時你恐怕連正常交流的渠道都阻斷了,又何談教育呢。針對與對錯的問題,還要結合上述所講的家庭規則,重點把獎懲措施平時約定好。對了就要表揚與肯定,錯了就要接受批評,明知故犯要受到嚴肅的懲罰。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建立起威信,讓孩子面對家庭規則時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上三點,請家長反思深入思考,看看你平時都哪做錯了,或者做的不合理,結果導致孩子過於自我。韓老師相信你可以做一個明辨是非,有原則的家長,因為你想讓孩子成為大家都欣賞和喜愛的好孩子。


韓國成老師



你所說的“說不得,說幾句就傷心、流淚、生悶氣 ”其中的“說”應該指的是批評吧?孩子犯錯時,為什麼一定要“說”孩子呢?或者說,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說”孩子,孩子才不會“傷心流淚生悶氣”呢?

我小時候也是個這樣“說不得”的孩子。任何人“說”我兩句,我就會低下頭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是父母批評我,立馬委屈得掉淚。雖然長大後盡力改變自己,但是長到現在快30了,依然沒有多大改觀。

以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告訴你,孩子被父母“說”時的的真實感受:


1.我犯了錯,我很壞。我不值得別人喜歡。——所以我羞愧得低下頭。

2.我沒有做好,是因為什麼原因。你問都不問就批評我,你不相信我能夠做好,在你眼裡我一無是處。——我很委屈。

3.我做錯事,你只是批評我,卻不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你希望我不用教就會,我真的做不到。——更加委屈。

4.你也會犯錯,你做錯事我可從來不敢這樣“說”你,這不公平!——委屈死了。

5.你不允許我犯錯,我犯了錯你就不喜歡我了。我是你的孩子,我怕你不喜歡我,所以我要小心翼翼,不容許自己再犯錯。——更加敏感,內向,不敢嘗試,怕再犯錯。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能夠清楚地記起每次被父母批評時羞憤委屈的感覺,經常會抱怨父母不懂教育,不能體察兒童敏感的小心思,導致我小時候受到這麼多的心理傷害。同時也會反思,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類似的事情我會怎麼處理。

當了媽媽以後,尤其是孩子開始調皮搗蛋家裡經常一地雞毛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那些傷人心的話是在自己心力交瘁的時候很容易說出口的。家裡家外一大堆事,孩子卻還在添亂,每一個為了生活頻臨崩潰的媽媽,大概都很容易在被娃折磨得失去理智的時候脫口而出吧?

但是,我們也曾是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的孩子,我們在幼年時受過的痛和苦不該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無論生活多麼忙亂,都不該是放任自己情緒在孩子身上發洩的理由。我們必須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好好學習如何跟孩子溝通。


1.表達自己的愛。孩子犯錯時最擔心的就是“爸爸媽媽還愛我嗎?”所以,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不會隨意批評責罰自己。他們不遺餘力地教導我,是因為他們愛我,希望我未來能夠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2.與孩子共情,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家長首先要能夠接受孩子犯錯,理解孩子的心情,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讓孩子說出事情的前因後果。在講述的過程中和他一起梳理事情的脈絡,明晰對錯。當孩子願意和你溝通,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完全接納的,自然就不會一個人委屈流淚,生悶氣。

3.孩子犯了錯,讓孩子接受“自然懲罰”。孩子做了錯事後,自責,懊惱,受到別人嘲笑,甚至受到小小的傷害,這些感受本身就是一種自然懲罰。家長千萬不要試圖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提前教育避免犯錯,避免受罰。孩子犯錯後,家長需要耐心地跟孩子分析,讓他體會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而不是會受到父母怎樣的對待。當孩子感受到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導致自己得到了不太好的待遇時,家長可以適時引導孩子如何彌補過錯。


曾經看過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受益匪淺,強烈推薦給有這方面困惑的父母。


點染美術


看了很多回答,感覺好像都有點意思,但是感覺又都沒抓住重點。

這個問題不是孩子自尊心太強,而是孩子不能接受失敗。難道自尊心太強就不接受失敗嗎?這個邏輯有問題。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接受失敗呢?

無論哪種問題,一般都是分為內因和外因,這個問題也不例外。

內因:

1.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段,孩子開始意識的覺醒,開始學會控制事物,所以他們希望成功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是正確的,以便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所以這時候他們本能的就排斥失敗。這是正常的。

2.年齡限制,孩子不能正確的評價對錯是非。

為什麼常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就是因為孩子確實因為年齡色原因,很多情況下不能正確區分對錯。

外因

1.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

家長過於在乎結果,過於強調成功勝利,而不認可失敗。傳遞給孩子的觀念就是正確成功就是好的,失敗錯誤就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孩子本能的就害怕失敗,排斥失敗,所以不願意承認失敗。

2.家長的過度表揚

現在家庭大都流行快樂教育,表揚教育。動不動就表揚孩子“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厲害”,過度表揚的結果固然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過度的結果導致孩子的自負。孩子潛意識覺得自己是最棒的,最厲害的。既然最棒最聰明最厲害,當然就不可能犯錯誤,不可能失敗。所以孩子肯定不能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1.正確評估孩子

評估孩子的生長髮育階段,評估孩子的能力。適當的不承認失敗是有益的,適當遷就孩子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千萬注意把握尺度。

2.家長正確對待失敗,不要只在意結果,多關注過程

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加美麗。即使我們失敗了,但是我們過程中學到了經驗,下一次就更加靠近成功。失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努力不認真不拼搏的過程。

3.多鼓勵少表揚

現在家庭普遍表揚過度,孩子在家裡天下第一,說啥就是啥,所有人都遷就孩子,讓著孩子。讓孩子錯誤的評價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到外面,這不行那不行,孩子肯定不能接受。

4.適當的挫折教育

現在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的家庭很少,畢竟都是一兩個孩子,都寶貝的不得了。孩子沒經歷過任何挫折,結果一遇到辦不了的事就容易情緒失控,會大哭大鬧。家長很有必要讓孩子經歷適當的挫折,學會控制自己單位情緒。

5.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可以讓孩子,但是不能沒有是非對錯觀念。很多家庭明明孩子錯了或失敗了,但是一哭鬧就說“好吧,你對,你厲害”,這樣來哄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更滋長了孩子的“我都對”的錯誤思想。我們可以故意輸,讓孩子贏,但是我們不能混淆是非,對錯不分。


神通奶爸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說得,偏偏自己家的孩子犯錯說不得,不是自己家孩子自尊心太強的問題,是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很多家長頭疼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不知道如何把握批評與懲罰的度,說重了,懲罰嚴了怕孩子自尊心受傷,產生心理陰影,太順著孩子,會溺愛毀了孩子。為什麼父母語重心長的教育在孩子面前那麼的蒼白?

其實,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對於孩子不當行為,父母不約束,不忍心說不,實際就是不負責,或者放棄責任的教育!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與懲罰呢?


第一,內外一致,不樹立兩套規則

有的家長在家裡無比遷就孩子的不良行為,出門在外時卻又要求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應該保證家庭和社會的行為規則一致,拒絕孩子私下犯規就是幫助他掌握統一的遊戲規則,更能適應社會!

第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自己的錯誤自己承擔

比如,孩子早上愛賴床起不來總遲到,家長不應該哄他們起床或者跑去跟老師道歉;孩子學習拖拉,丟三落四,家長不應該請假去給孩子送作業。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自己去承擔老師的懲罰,這樣才能慢慢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科學的批評和懲罰,不但不會傷害孩子自尊心,還會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才更能從中吸取教訓,糾正不當行為,成為更優秀的孩子!


向孩子說不的一些原則

1.孩子做父母不喜歡的不當行為時,不僅要語言告誡外,更重要是引導做有意義的事。

2.約束來自規矩,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指定各種規矩。

3.冷靜對待孩子的某些言行。

4.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和不合適行為時,要明確拒絕,並說明理由。

5.對孩子說不時,要堅持到底,不可動搖立場。


疏影淺雪


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父母苦於孩子的“說不得”,從三五歲大的學齡前兒童到十幾歲的青春期少年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問題。

那麼,是什麼使得孩子越來越“說不得“了呢?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個問題毫無疑問與孩子的自尊心有關孩子之所以“說不得”,是因為他感到在被說的過程中,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傷害

但在這裡,這種傷害可能以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情況是父母的言語行為刺傷了孩子。比如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開口就是否定、嫌棄、責備、控制,孩子一下子就感覺自己的自尊與價值被整個否定,自然難以接受。


另一種情況裡,父母的言語行為並不過分,但因為孩子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種價值觀:如果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被他人指了出來,那麼我就是不好的,沒價值的,丟臉的,是要無地自容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強烈地拒斥被“說”。

因此,父母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先弄清楚,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因為哪種原因而不願被說。

如果經過反省,父母發現自己確實在批評孩子時言語行為不當,那麼就要真正做出改變,而不是要求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不要計較父母的態度”。誰都不喜歡刺傷自己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不該施加在對父母缺乏反抗力的孩子身上。

而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說不得”的原因是後一種,那麼就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懷著耐心與愛心陪伴、引導孩子認識到,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並不是定義他的唯一方式,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方式,他有很多很有價值的特質,他應該看到自己的這些閃光點。

在父母的陪伴和言傳身教下,孩子就會慢慢會轉變自己的心態和做法。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經常有家長跟我諮詢,說孩子太敏感了,有時候一句話說重了就接受不了,賭氣不吃飯,甚至默默在房間裡哭,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多人稱這樣的孩子為“玻璃心”:自尊心過強,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過分脆弱。

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爭強好勝,嫉妒心強。典型特徵有三點:聽不得批評;聽不得表揚別人比自己強;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用氣球對兒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個沒有氣的氣球毫無價值,然而氣充得太滿會容易脹破;只有氣充得不多也不少,才會兼具觀賞性與安全性。”

自尊心是孩子社會化過程與成長曆程中的寶貴財富,但自尊心過強並不是什麼好事。適度的自尊心才是自信的基石。

自尊心太強的原因:

父母的溺愛、嬌生慣養、對孩子百依百順,以及過度的誇獎和肯定,都會助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聽不得逆耳話,遇到挫折會畏縮逃避,不敢面對。

面對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1. 做出示範,收起自己過強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的自尊心是因為比較而逐漸提升的,如“你比你同學都強多了”這樣簡單的比較與表揚容易將孩子的自尊心變成一種虛榮心。

父母首先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有失偏頗,不要隨便拿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不在孩子面前做出爭強好勝的示範,專注孩子自身一點一滴的成長和進步。

多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優秀的地方各不相同”等理念來引導孩子,教孩子正確看待失敗,放平心態。

2. 正確誇獎和批評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力所能及又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務,家長無需刻意表揚。過分表揚會讓孩子容易放棄努力、害怕面對失敗與挑戰。

誇獎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誇“聰明”,或是空泛的“你真棒”,當孩子表現好時,終點誇獎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批評孩子時,由於孩子自尊心很強,家長要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採用恰當的方式,不隨意貶損孩子,對事不對人,主要是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

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自尊心健康良好地發展。

3. 幫助孩子認識和處理情緒

當孩子遇到挫折,沮喪低落的時候,不要盲目指責和逼迫孩子,自尊心強的孩子承受打擊和挫折的能力弱。

家長最重要的是陪在孩子身邊,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如“跟媽媽說說,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了所以很難過?”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情緒和感受,陪孩子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孩子會漸漸明白,其實挫折也沒那麼可怕,只要自己願意想辦法解決,事情總是會朝積極地方向發展。

孩子只有能接納、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想要處理情緒,解決問題的勇氣,從而將自尊心迴歸到正常狀態,逐漸形成積極地思維模式。

4. 父母適當放手,多讓孩子經歷體驗

很多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保護和干預過多,沒經歷過風雨,見過世面。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鼓勵孩子嘗試一些富有挑戰的事情。

通過更多的經歷和體驗,他會更加明白不會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失敗在所難免;認識到自己有長處有短處,不必事事爭第一。

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心態更加平和、寬容。


錢志亮工作室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前兩天坐公交發生的一幕,女孩兒大約4歲左右,跟著外婆一起外出,在公車上,兩人面對面分別坐著一個位置,在某一站,上來一對懷抱著的母女,女兒的外婆要女孩兒起身給這位媽媽讓座,外婆剛一開口,女孩兒就哇哇的哭起來不讓不讓,隨後旁邊的一個人讓了座,然後外婆大概就給小女孩兒講道理,但是完全聽不進去,越說哭的越厲害,索性外婆也停止了。過了沒兩站,又上來一對母子,依舊是重複這一幕,然後就招來了站著的乘客的眼光,外婆也是沒招,一說就哭,不說感覺頭都要抬不起來了。在外婆和小女孩兒的對話過程中,我聽到了小女孩兒說的幾句反駁的話,大致意思就是,自己不佔著位置,就永遠沒有自己的位置了,做別人腿上被抱著不舒服不好玩。雖然我當然覺得小女孩兒略顯不禮貌了些,終歸也是可以理解她的心裡行為的。

一點兒說不得,說了就哭,說了就不樂意,也許是她想表達自己的主見,也許是他對抗耍賴的一種常見招式,不論哪一種,我認為處理這些的情況之前應先做到如下這件事:

首先,每個家長都應該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氣質類型:

常見的四種類型:

膽汁質類型:情感發生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迅速,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具有外傾向,但缺乏自制力和耐心

多血質類型:活潑好動,敏感迅速 ,喜歡與人交往,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但情緒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

粘液質類型:平靜,善於忍讓剋制,生活有規律,態度持重,有耐力,嚴肅認真,但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

抑鬱質類型: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

當然可能面對這四種區分你會說,我們家孩子每個都沾一點邊啊,怎麼辦?那就是你觀察你的孩子還不夠耐心和清醒。

瞭解完孩子的氣質類型之後才能確定如何安撫這一類型的孩子:

膽汁質類型:要培養勇於講取,豪放的品質,防止任性粗暴

多血質類型:要培養執著開朗的性格及穩定的興趣,防止粗枝大葉,虎頭蛇尾

粘液質類型:要培養積極探索精神及踏實,認真的特點,防止墨守成規,謹小慎微

抑鬱質類型:要培養機制、敏銳和自信心,防止疑慮,孤獨。

如果有以上的認知,相信孩子的情緒會平和地多。

那麼如果出現了一說就哭就鬧的情況怎麼辦: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是絕對的前提,但也不是說無理取鬧就這麼任由發展下去。承認孩子的哭,是表示你懂他為何哭,並且向他敘述,知道他為什麼哭,為什麼不樂意。

2、如果能夠安撫情緒,最好給予孩子肢體的接觸,比如擁抱,比如按住他的肩膀

3、家長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遊戲力本能,將事件化解為有意思的遊戲,通過和孩子互動達到讓孩子發洩情緒,表達情緒的目的

3、如果是因為環境導致的孩子哭鬧,應考慮暫時帶孩子離開這個環境

4、當情緒得到安撫平靜之後,可以重複事件已啟發孩子的行為和後果,依然可以利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給剛剛發生的事件一個完整的有意思的結果。

一定不是整齊劃一地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情況,作為家長一定是耐心和清醒的家長,當你關注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的時候,才能處理的遊刃有餘。


悅小芽兒


孩子之所以自尊心太強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其實都是家長和孩子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家長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1、將錯誤放大化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不能犯錯。一旦犯錯誤了,父母就冷眼相對。即使只是很小的錯誤,他們都有可能當成一個大錯誤。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面會認為,只要犯錯誤了父母就會不高興,會很兇的對待我們。

2、錯誤的處理方式

對於孩子犯錯誤,很多家長都可能會採取兩種方式來解決。一種是非常嚴厲的批評,甚至還有不恰當的懲罰措施。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另一種則是孩子犯錯誤了,家長一味的驕縱。因此,只要父母稍加批評,孩子就覺得很委屈。

孩子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1、沒有正視“犯錯誤”這件事情

由於父母可能將錯誤放大化,所以讓孩子沒能夠正確看待“犯錯誤”這件事情。認為一旦犯錯誤了,就將會被訓斥。那麼,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可能本能的趨利避害。

試錯正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因此,孩子應當正視“犯錯誤”這件事情,不斷試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轉換自己的知識和能量。

2、抗挫折能力差

自尊心強,經不起批評....說到底就是抗挫折能力太差。這也及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人生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應當讓孩子在正視“犯錯誤”這件事情的基礎上,提高抗挫折能力。將父母的批評當成一種前進的動力。

3、對父母的不理解

從孩子有自我意識開始,便逐漸的對一些外來不利於自己的言語進行排斥。說到底,其實就是對父母的不理解,不明白父母的批評動機是什麼。因此,產生了強烈牴觸情緒。


通過一些兒童繪本的閱讀,讓孩子明白就算被家長批評了也沒有關係,學會調節情緒,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更加有利於自我成長。

繪本推薦:《生氣也沒關係》

內容簡介:

因為媽媽嘮叨,所以你生氣?其實媽媽只是怕你浪費時間,想讓你養成好的習慣;

因為被大人忽視,所以你生氣?可能大人們都在談重要的事,沒有聽到你說話;

.......


滿熊閱讀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頭條號 王麗霞):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談到“怎麼辦”的問題時,比較難,真的要看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點來具體確定。所以,下面只談一些基礎理念。

1、當孩子的自尊心強到“說不得”時,可能代表著他的自尊需求從未被滿足。

我們的家長來自於過去的年代,屬於粗放型經濟下的產物,從沒有被精緻地對待過。而現在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屬於需要被精緻對待的孩子。這種差異使得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造成孩子的需求難以被滿足的結果。

要知道,這一代的孩子,物質上的精細已不能滿足其需要,精神上的精緻必須同步抵達。

所以,家長要謹慎對待此事,一個自尊心從未被滿足的孩子,會攜帶著恥辱感度過其一生。

2、當孩子“傷心、流淚、生悶氣”時,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不代表孩子有了什麼大的問題。

如果在孩子傷心、流淚、生悶氣時,家長能夠保持安靜、安寧的狀態,給他一個自由的空間,不去打擾他,允許孩子徹底痛快地流完他的眼淚,孩子的內在其實就已經完成了一次調整。這種被允許的情形經歷幾次之後,孩子會自然地從這個狀態中出來(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迅速地自發完成調整)。

非常容易造成後續問題的是:家長看到孩子哭時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有時甚至想方設法阻止孩子哭泣、難過、生悶氣,這會影響孩子情緒的疏解。

家長的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會促使孩子形成一種慣性模式,來控制家長。 而阻止會使孩子體內被激發的情緒能量阻塞在內,長期得不到疏導,會導致身體的疾病。

3、孩子情緒得到自由疏導之後,有一步是家長必須要做的。

要把孩子抱在懷裡,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我愛你”。然後,靜靜地摟著他,撫摸他的後背與後腦,讓他能夠在你這裡感受到安全與接納。(這是對小孩子而言的,大孩子的話,要視情形而定)

4、在孩子與家長的信任建立起來之後,進行深一步的交流。

告訴孩子:“如果我們說錯了,你可以打斷我們、為自己辯解”、“如果你不想聽我們說話,你可以告訴我們‘我不想聽,我想自己安靜一會兒’”、…… 教給孩子用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他以後遇到這種情形,就不再需要藉助哭泣、難過、生悶氣這些無力的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