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抗清名將,卻被崇禎帝處以極刑,死後飽受爭議!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他是明末抗清名將,卻被崇禎帝處以極刑,死後飽受爭議!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評價歷來褒貶不一。那麼袁崇煥究竟是忠是奸呢?下面,無痕就結合相關史實以及當時袁崇煥所處環境,來分析下袁崇煥這幾個飽受爭議的“漢奸”行為:

一、“擅殺島帥”毛文龍

殺毛文龍是整頓軍紀的需要!袁崇煥職責是五年平遼,當然,這個五年平遼現不現實咱先不談。袁崇煥督師遼東軍務,必須對遼東一切軍事組織實行總體協調,統一指揮,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對抗後金。此時的明軍腐敗、畏戰、不尊軍令、多次發生遇敵不戰自潰現象,因此,整頓軍紀是袁崇煥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毛文龍飛揚跋扈、既不遵軍令、不服從統一調度和指揮,又貪腐成性,這是軍隊的蛀蟲!若放任其不加整治,長此以往,軍將不軍!殺之可起到立威、震懾三軍的作用,從而推動整頓軍紀工作的全面實施,因此袁崇煥殺毛文龍在當時情況下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袁崇煥在處理毛文龍事件時程序不對,至少得請示崇禎,否則一來有挑戰皇帝權威之嫌,二來也為反對者落下口實,此事為他自己埋下了禍根!其次殺了毛文龍後沒有處理好善後事宜,比如另派得力干將主持皮島軍務,加強皮島軍事建設和軍隊整頓,使其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威脅牽制後金,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已引起朝庭猜忌,因此在皮島的軍事問題上袁崇煥受到來自朝庭的制約,而無權幹予皮島事務了!後果是:皮島群龍無首,失去了牽制後金的作用和威懾力,成為後金入侵大明的突破口。有人說殺毛文龍是與後金議和的條件之一,但史料已經證明,袁崇煥與皇太極雖書信往來,但既無默契,更無議約。倒是毛文龍通款後金,謀降有跡。

他是明末抗清名將,卻被崇禎帝處以極刑,死後飽受爭議!

二、“與後金議和”

第一點提到了,袁崇煥出任薊遼督師時,明軍是一支腐敗嚴重、畏敵如虎、軍令不暢、軍紀敗壞、士氣低落的步兵,上任之初就因此軍餉發生了嚴重的十五個營士兵譁變之事,在對後金作戰中多次發生一觸即潰,甚至不戰而潰的事。而袁崇煥面對的敵人則是後金八旗精銳,統帥皇太極、多爾滾等人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隊以騎兵為主,其機動性、戰鬥力、戰鬥毅志、士氣、團結性都遠超明軍。在這種敵強我弱態勢下,袁崇煥採取的是“先發育後團”的策略:1,儘量拖延決戰時間,與後金議和,爭取時間整軍備戰,以時間換空間、以空間換取強大戰力,最終剿滅後金復遼;2,先以整軍為主:以遼人守遼土,本地人因後金燒殺搶掠,對後金有切骨之恨,仇恨能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加上本地人適應當地氣候、熟悉當地情況,運用的好的話,對提升軍隊戰鬥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整軍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與後金議和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市米資敵”

市米資敵指的是在崇禎二年,漠南蒙古東部鬧饑荒:“夷地荒旱,糧食無資,人俱相食,且將為變。”袁崇煥頂著朝廷的壓力,違抗聖旨向蒙古喀喇沁諸部落賣糧的事情,這在後來處理袁崇煥的時候成了他的一大致死罪狀。在蒙古一些部落的請求下,袁崇煥以糧換戰馬組建關寧鐵騎,而蒙古當時已經與後金結成盟友,將換來的一部分糧食給了後金,使後金渡過危機。凡事都有兩面性,在看待這個事件我們應該一分為二,雖然“市米資敵”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敵軍糧食壓力,但同時也緩解了後金與大明的矛盾,為明朝贏得了備戰時間。假如不以糧換馬,當後金不能渡過危機時便會與蒙古組成聯軍來搶,以當時腐敗、畏戰、不善野戰的明軍不可能抵擋住為生存而戰的八旗精銳;而賣糧換馬避免了主力提前決戰,贏得了整軍時間,還組建了關寧鐵騎這支守護大明的精銳之師,所以無論是從當時袁崇煥所處情況,還是後來關寧鐵騎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來看,這無疑都是一個雙贏的決策。

他是明末抗清名將,卻被崇禎帝處以極刑,死後飽受爭議!

四,“見死不救,導致朝鮮降清”,使後金少了一個牽制。

這件事指皇太極攻打朝鮮,袁崇煥並未極積主動出擊。皇太極兵發朝鮮,後方必然空虛,應剩勢攻擊,這麼淺顯的道理難道有傑出軍事政治才能的皇太極、多爾滾等人就不明白嗎?從明清多次交戰中的經歷來說,野戰後金軍以一敵十,但寧遠之戰後金損失1萬7千人依然攻不下一個城池,袁崇煥以傾國之力打造的關寧錦防線,龜縮不出,想消滅明軍主力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其主力調出城外殲滅,而要將其主力調出的最好辦法就是攻打明朝盟友朝鮮,袁崇煥如率大軍長途奔襲來救就正好消滅他。如不救,在軍事威懾和政治誘降下,朝鮮必降。這種戰略決策後來皇太極就使用過,在松錦之戰皇太包圍錦州,圍而不攻,引明軍全部精銳決戰,最後消滅了明軍精銳,洪承疇和祖大壽被俘投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所以,袁崇煥按兵不動也是出於謹慎,並不能以此事而斷定他通敵賣國。

五、縱敵長驅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所經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皇帝朱由檢得知後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 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都被後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役中中流矢陣亡, 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而死。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此戰雖然打退了金兵,守住了京師,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加上此時後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將袁崇煥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他是明末抗清名將,卻被崇禎帝處以極刑,死後飽受爭議!

其實,早在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袁崇煥就上疏:應防禦後金軍從寧、錦以西虛怯之處南犯。兩個月後,袁崇煥再上疏:“慮其席捲西虜,遂越遼而攻山海、喜峰諸處。”到崇禎元年即天聰二年十月,袁崇煥再疏奏喜峰、古北關隘可虞,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三月,袁督師又上疏:“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他一面諫議——“薊門單弱,宜宿重兵”;一面具疏——濟其市粟餬口,免其導誘入犯。崇禎帝對袁崇煥的諫疏,或拖延因循,或嚴行禁止,甚至調離援兵。己巳事變發生罪名卻要袁崇煥獨負!

有史實表明,反間計、誣告皆瞞不過崇禎帝,從袁崇煥被捕入獄到被殺有八九個月之久,有充裕的時間讓崇禎帝明辨是非,都不足以致袁崇煥於死地。反間計只促成崇禎帝逮捕袁崇煥下獄,而殺袁崇煥的動因乃是維護專制皇權,說白了,就是要袁崇煥背黑鍋,以平民憤。但崇禎此舉只顧解決眼前民憤,卻自毀長城,袁崇煥的死動搖了明朝的根基,使得明軍的軍心進一步渙散,各路勤王之師也變得不再積極,大明也終於走到了末路。

他是明末抗清名將,卻被崇禎帝處以極刑,死後飽受爭議!

​袁崇煥死後一個不知名的佘姓之人,偷走袁督師的頭顱,埋葬於廣渠門內。並七十餘代,三百餘年,看守祭掃。試想,如果如果袁崇煥通敵叛國的話,哪個有罪之人,能有如此的感召力?說到此,不禁讓無痕想起了在七百多年前,還有一個人叫隗順,偷偷將被朝廷冤殺的一個將軍安葬於西湖邊上,那個人叫岳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偶然,還是天意?為何英雄總被人誤解?

看歷史不能盡信史料,因為寫史料的人往往有自己的目的,袁崇煥死於崇禎之手,溫體仁等人是最大的幫兇,而溫體仁又負責編史,所以他們在袁崇煥的案子上肯定會大黑特黑,就如同秦檜的兒子黑岳飛一樣。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袁崇煥才被平反。真可謂是千古奇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