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國?

瑣顏


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的確,以我接觸的曾經被殖民過的國家的人來看,他們中幾乎很少有仇恨殖民宗主國的。非洲,南亞次大陸、南美洲多數國家都有被殖民的歷史,但是與他們談及殖民歷史時,並沒有義憤填膺,很多非洲人都仰視英國人和法國人,尤其是英法的白人。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上述很多國家或地區在殖民入侵之前都還沒有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大多以封建國家和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當殖民者入侵時,並沒有感受到“國家”被侵略。

其次,這些封建社會、原始部落在遭到入侵時,多數都無力抵抗,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原有的社會結構已經非常落後,在遭到入侵時發現外部入侵帶來的“災難”有時甚至對其本身是一種進步性刺激,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殖民統治客觀上促進了先進的國家和社會治理理念以及科學技術的傳播”。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例,他們獨立後在原有的殖民治理結構上發展其自己的政府,殖民政府的英語教育使其獲得了當今國際競爭中重要的英語語言優勢,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印度發達的外包和軟件產業。很多印度人如今在歐美髮達國家的大公司中擔任高管,語言優勢和西方式的思維模式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

再次,一個國家也是多元的,並不是所有人都不仇恨殖民者,我們接觸到的被殖民地國家的人多數在該國都居於上層社會,他們可能在被殖民歷史中處於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上,正是由於被殖民的歷史,使他們擺脫了窮苦落後的境地,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會仇恨殖民者。


安睿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今天世界上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一半的國家和地區是在二戰後獨立的。


而之所以能夠獨立並建國,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各大殖民帝國的統治力量,比如英法,戰爭的是毀滅性力量讓他們損失慘重,再也無力維持對世界各大殖民地的統治。

因此,二戰後,亞非拉地區接連掀起民族解放的熱潮,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紛紛出現。

然而,由於長期被殖民,特別是像印度這樣被殖民了300多年的國家,即使獨立,也和原宗主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按說殖民者對被殖民地區野蠻征服,殺害了大量殖民地居民,獨立後的國家應該對原宗主國咬牙切齒才是,比如成吉思汗對金國的痛恨。而很多殖民地不僅不恨宗主國,還保持了親密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出現這種狀況也不難理解,“靜Yes”認為,殖民地不爽宗主國不假,但是他們有更親近宗主國的幾大理由:

1、代表殖民地發聲的,始終是上層人

這就很好理解了,舉個例子,英國在殖民印度時,為加強統治,英國人大量籠絡印度上層土邦領主,有吃有喝還免費帶他們去英國見女王,見大世面。不僅如此,英國人還給了領主們自治的權力,幫助英國人一起統治印度。

你說待遇這麼好,這些領主有什麼理由不說英國的好。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英國人不管他們了,他們很大的可能,是還不如殖民時期過得舒坦,所以他們對英國人產生了依賴。


但是世界大戰來了,地主家也終於沒有餘糧了。這樣的情況下,底層開始鬧獨立,也有的是領主煽動底層鬧獨立。但無論如何,最後的結果都是殖民地獨立,原來作威作福的繼續統治這個心國家。

由於他們始終掌握著輿論導向權。因此,他們能夠代表這個國家,對宗主國表示感謝,畢竟某種程度上說,我手裡的權力都是宗主國爸爸給的!

至於底層老百姓的聲音,對不起,你大點聲,我聽不見!而且,就是聽見也沒用,只不過是兩個主子換成了一個主子。但是請人民放心,該乾的活,該交的稅,只會加量不加價!


2、經濟依賴讓殖民地得了軟骨病

雖然殖民地獨立了,但是並沒有富起來啊,很多殖民地甚至越過越赤貧。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殖民地頭目都會治國,所以很多時候不僅是領主,連老百姓都開始懷念殖民地時代了。

以前是別人吃肉你喝湯,現在好了,別人連湯也喝完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是因為很多殖民地獨立後,與原宗主國斷了經濟聯繫,這等於是對殖民地變相的經濟封鎖。而殖民地一般都是宗主國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比如巴西長期以來一直是葡萄牙的可可產地,所以宗主國的做法讓殖民地很快陷入困境。


而除了斷聯繫的,更多的宗主國選擇聰明地保持與殖民地的經濟聯繫,比如英國成立英聯邦。而這樣的做法就是殖民地經濟發展必須長期依賴宗主國。

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慣性讓殖民地走向獨立工業化的步伐舉步維艱,所以更多的殖民地雖然政治獨立了,但是經濟上長期被宗主國控制。

這就是為什麼殖民地獨立後,依然很窮的原因。

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獨立經濟的殖民地國家自然難以和宗主國叫板。

殖民地最悲哀的地方,就是連跟曾經的主人說個“不”字,都無能為力!


3、殖民地繼承了大量遺產

今天的印度,是它的英國爸爸給的。

因為1947年的“蒙巴頓方案”,雖然將英屬印度肢解了,但是卻讓印度誕生了,從此印度不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個國家。

印度人不爽“蒙巴頓方案”,只是因為,印度沒有得到英屬印度的全部土地,貪心不足而已。

殖民了300年,成就了一個國家,你說印度人是該感謝還是痛恨英國?

事實上,在殖民者撤出殖民地前,大多對殖民地進行了利益劃分,以前以部落為形態的存在開始成為一個國家。


以埃及為例,古埃及的範圍大致包括尼羅河下游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而在古埃及滅亡後,這裡就成為各大帝國的統治範圍。

19世紀,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隨後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埃及的範圍得到大面積擴張。二戰後,英國撤出埃及,埃及成為擁有10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大國。如果沒有英國人,埃及不會有這麼大的體量。

所以,作為受益者,你說他們對宗主國什麼感情?

所以,幾家歡喜幾家愁,殖民者根據自己意願做出的劃分,既然有不爽的,肯定就有心裡樂開花的這個時候,他們是沒有理由仇恨宗主國的!

因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如果認真地說,應該是絕大多數殖民地不但不仇恨宗主國,而且和宗主國的關係很好。越南是個例外,和宗主國法國的關係一般,不能說“很好”。至於仇恨的例子到現在就只見過兩個,就是愛爾蘭和韓國真的有點仇恨英國和日本,其他還沒不多見。

(津巴布韋是不是有一個“激進”的形象?在這個國家最好的酒店裡,陳列著這麼一組畫,名為“帝國貿易”,上面寫的是:“我們的殖民地、保護領和託管地在1931年向聯合王國購買了價值3600萬英鎊的商品,來看看我們能夠向他們買些什麼?”,他們能直視殖民地的歷史)

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是殖民主義是萬惡的,殖民者殘酷地剝削壓迫甚至殺害殖民地人民,所以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求獨立,獨立了以後也把宗主國恨得一個洞。

但有很多情況不能套這個模式,比如美、加、澳、新這盎格魯撒克遜四兄弟都是從大英帝國獨立出來的,美國獨立時還打得昏天黑地吶,怎麼獨立之後都沒事人了?

道理很簡單:這些國家的民眾就是由原來的殖民者組成的,他們和宗主國的人是血緣關係,殖民事業給了他們另一塊天空和土地,使他們成為更廣闊的空間的主人,他們當然不會仇恨宗主國了。到現在英國君主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國家元首,應該的嘛,本來就是他們祖先的君主,為什麼現在不應該是他們的君主啊?

在二次大戰之前獨立的國家幾乎都是這個道理,南美就很典型,像阿根廷、烏拉圭就是完全的白人國家,而其他國家的統治階層就是原來的殖民者,就像是一家總店開了一家分店,以後分店即便是獨立了也不會恨總店啊。

當然,二次大戰之後的非殖民化浪潮中獨立的亞非國家不是這樣,這些國家的民眾和統治階層基本上都不是原有的殖民者,但仇恨宗主國的也不太能見到,這是因為實際上西方的殖民地概念和單純的征服和被征服還有不同,存在一個“共存”的關係。

首先,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統治階層的精英們基本上都是受宗主國教育,而且本國的教育系統也是宗主國設計的,所以即便不是宗主國留學生,只要受過教育就會天然地傾向於宗主國。

其次,殖民者們在剛開始殖民的時候比較兇殘,但在掌控了局面之後一般不會再做兇殘的事情,反而會在基礎建設和民政系統上下功夫。一般來說,做過殖民地的國家從基礎建設到行政系統都是宗主國設計的,這些國家的民眾在享受的這些軟硬件就來自舊宗主國。

第三,這些殖民地一般都被殖民的時間比較長,宗主國的語言都成為了這些國家的正式語言。殖民地和宗主國在文化上的聯繫非常緊密。

第四,這些殖民地都沒有獨立外交通商的經驗,在剛獨立的時候只能在舊宗主國的幫助下進行外交和通商。這樣自然就和舊宗主國來往比較緊密。

其實起碼在上世紀以後,殖民者們並不兇殘,你看

津巴布韋前總統穆加貝在反抗殖民主義的時候被捕坐了幾乎11年牢,但他在牢里居然讀了倫敦大學的四個學位,兩個學士,兩個碩士,加上原來就有的三個,穆加貝總共有7個正式學位。

越南和法國的關係一般倒並不是因為打過仗,而是因為越南在獨立之後進入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法國在意識形態上成了敵人。

愛爾蘭和英國的關係倒真是因為不列顛人在愛爾蘭作惡太多,愛爾蘭人恨不列顛人到了什麼地步?第二次大戰中愛爾蘭還沒有完全獨立,但它保持中立,絕不打不列顛人的敵人,實際上能幫兩下納粹德國絕不只幫一下,因為有愛爾蘭的存在,你都不能說“大英帝國和納粹德國開了戰”。

至於韓國和日本的關係就更特殊了,韓國不是自己獨立,也不是日本讓他獨立,而是因為同盟國的勝利消滅了這個宗主國而獨立的,這一來前面所說的四條就全不存在了,再加上日本人殖民的時間又短,所以韓國人恨日本人。


冰冷雨天


下面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國。

說起來,大多數殖民地都不怎麼恨宗主國,有的國家甚至會以被殖民而自豪。像中國這樣為曾經淪為半殖民地都恨的咬牙切齒的真是極少的。

殖民地人不恨宗主國,主要分成四個情況:

第一種,白人為主的新世界

西方殖民者在新世界佔領一塊土地後,會屠殺當地人,並對這裡進行移民。這樣的殖民地以美國最為典型。當地人在對待殖民政府的時候,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並沒有受到殖民者的殘酷壓迫,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殖民者的同黨。只有在爭取獨立的時候,才會仇視殖民者,大多數時候還會保持著親近感。所以,一戰的時候美國人果斷站到了英國一方!

第二種,殖民地的精英是既得利益集團

殖民者佔領一個地方,由於人少,是難以有效對當地進行統治的。他們擁有某一塊殖民地完全來自於西方世界的認可。比如西班牙佔領了馬尼拉,全菲律賓就成了他的地盤。實際上西班牙在很長時期內只能控制馬尼拉極其周邊。為了控制當地,殖民政府就要聯合島上的精英勢力,這些人就成了殖民地中的既得利益者。甚至在獨立後,也是這些人在宗主國的幫助下控制著國家,這樣的國家不仇恨宗主國。

第三種,變成殖民地後獲得了遠超周邊的發展

殖民者控制的地區往往是經過仔細挑選的。比如就是看中了當地的優良港口,有利於周邊貿易。所以,當地肯定會隨著殖民者的入住快速發展起來。本來這些地區就很落後,所以在很長時期內,周邊的生活水平會遠低於殖民地。更不要說殖民地在殖民者的保護下內享有周邊難以企及的安定環境了,所以當地人雖然在殖民者面前地位低,卻因為殖民地的原因,獲得了遠超於周邊的發展。這種情況下,他們還對殖民者恨得起來嗎?

第四種,打服了

很多地區在面對殖民者的時候都爆發了非常激烈的反抗,但是由於雙方的武力差距過大,都難以反抗成功。最後,當地就被打服了。不信去非洲看看,很多當地人對前殖民宗主國的人仍然肅然起敬,完全忘掉了被壓迫的歷史!

中國的特殊性。

中國人對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是耿耿於懷的,因為在古代我們作為中原王朝,文明程度世界一流,綜合國力世界頂尖。很多大一統時期都是萬邦來朝。這樣的國家不要說淪為半殖民地,不是世界第一都會被人吐槽。

年年都是班級前三名的學生,對淪為差等生的事情能不耿耿於懷嗎!


歷史風暴


如果局勢君告訴大家這個跟氣候有關的話,會不會感覺很奇怪。根據氣候狀況可以把殖民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熱帶地區的殖民,另一種是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在熱帶地區的殖民地居民可能會恨宗主國,也可能不恨;但是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地居民大多數不恨宗主國。


比如澳門人不會恨葡萄牙人,香港人也不會恨英國人。原因其實很簡單,不管是澳門人還是英國人,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是被殖民者給剝削了,相反殖民者給他們帶來了比較先進的東西,讓他們各方面比過去更好了。


那麼這種殖民的差別和仇恨宗主國跟氣候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面關係可大了。在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這種地方特別適合殖民者掠奪資源,但是熱帶地區並不適合來自歐洲的人居住,天氣炎熱不說,各種病蟲害問題特別嚴重,害蟲可以一年四季繁衍。


相比之下,溫帶地區的動植物資源沒有熱帶地區那麼豐富,想要在溫帶地區掠奪資源的話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殖民者在溫帶地區需要帶領殖民地的居民一起努力奮鬥才可以,另外溫帶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差異明顯,比較適合歐洲人居住。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是最好的殺蟲劑,可以殺死大部分的病蟲和病菌,所以想必熱帶地區,殖民者更願意建設溫帶地區的殖民地。


所以說氣候的差異,導致殖民者去熱帶地區主要是為了搶劫而很少想去建設,尤其是熱帶內陸國家。但是在溫帶地區殖民者往往想在這裡長期待下去。所以處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地,環境、制度、經濟各方面都會被努力建設,最終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全面發展。因此這裡的居民對殖民者多少有點感激之情。


假如殖民地本身就處在沿海地帶的話,價值就更高了。在大航海時代,這裡往往是港口,交通便利,這種類型的殖民地一般也是建設大於掠奪和破壞,對當地人而言,好處大於壞處。所以仇恨談不上,感激倒是有不少。


局勢君


如今殖民體系早已經瓦解,絕大多數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目前還剩下的殖民地只有兩個,分別是美屬波多黎各以及法屬圭亞那,這兩個地方是自己不願意獨立,美國和法國求著他們獨立,他們都不樂意。但這兩塊殖民地在歷史上也曾經謀求過獨立。所謂的“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國”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如果真的不仇恨,當初何必獨立呢?

當然了,我們要承認一點,一些前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後,跟曾經的宗主國保持了很好的雙邊關係,而且經濟發展得很好,比如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國家層面,他們確實沒有仇恨,可是國家內部呢?那些被屠殺殆盡的原住民,比如美國的印第安人,加拿大的因紐特人,澳大利亞的土著,新西蘭的毛利人等等,如果你認為他們心中沒有對殖民者的仇恨,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國家之間是利益關係,前宗主國畢竟屬於發達國家,殖民地獨立後,在國家發展上都需要他們的幫助,一味強調仇恨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其實沒法從國家層面去談仇恨。要談仇恨,只能從國家內部的族群去談。

我們可以說,在一些殖民地中,存在一些不仇恨宗主國的群體,甚至在過了許多年之後,出現一些懷念殖民統治的群體。這些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本身就是殖民者

這個群體在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都有存在,說白了就是那些白人移民。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的白人移民。這些移民原本在歐洲生活艱辛,經濟破產,或者是因為犯罪被流放,被迫移民去殖民地討生活。他們可以算是殖民地的建設者,但也是掠奪者,他們擠壓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佔據了原住民的土地。比如津巴布韋的白人莊園、美洲的種植園等等。

在殖民過程中,他們的利益雖然跟宗主國有衝突,但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所謂的衝突只是稅收、政治權利方面的衝突。比如英國對北美的稅收壓榨,引發了美國獨立。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的壓榨,引發了美洲獨立運動。這種壓榨主要體現在利益之爭上。

而這些移民佔據了當地的土地之後,搖身變成了當地的主人。他們對原住民展開了大規模殺戮和驅逐,對原住民來說,那才是血淋淋的刻骨之恨。比如美國的西進運動,西班牙殖民者對印加和阿茲特克人的屠殺和奴役,種植園主大規模使用黑奴。

原住民被屠殺殆盡,或被驅趕到貧瘠之地,或被奴役。殖民地獨立後,這些白人移民就成了統治者,他們怎麼可能對宗主國有仇恨呢?

二、原住民中的獲益者

在某些殖民地,原住民數量龐大,而像過去屠殺印第安人那樣已經不合時宜。為了便於統治,殖民者就會從原住民中培養一批人,幫助自己進行統治。這批人反而從殖民統治中獲得了利益,曾經有一個專門形容他們的詞,叫做買辦階層。當殖民地獲得獨立後,這些人大部分都變成了國家的統治者。比如印度獨立後,統治印度的,其實就是英國培養的那批人。像甘地、尼赫魯這些人都是接受的英國教育,在殖民機構擔任了官職。獨立後,他們的權利反而更大了。至於阿拉伯的那些國王酋長,拉丁美洲的那些軍閥,就更加不用說了。他們有什麼理由去仇恨宗主國呢。

三、由於發展問題導致的利益受損者

殖民地脫離宗主國之後,主要有兩個去處,一個是成為獨立國家,另一個是迴歸曾經的祖國。絕大多數都是成為獨立國家。迴歸祖國的例子不多,典型的有港澳迴歸,還有厄立特里亞曾經迴歸埃塞俄比亞。

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後,就會面臨發展問題。除了少數幾個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絕大多數前殖民地國家都很落後,因為宗主國對待殖民地更多是當做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些國家經濟結構往往很單一,加上長期被掠奪,本身底子很薄。在獨立了幾十年之後,總會有所發展,但是也有一些長期戰亂,無從發展的。

國家的治理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這些年輕的國家往往缺乏治理經驗,很容易出現政策上的失誤。一旦出現失誤,原本就薄弱的經濟就會雪上加霜。但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他們只會看眼前的利益。當失誤發生,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感覺,獨立了還不如被殖民。因此有些人無視這種客觀規律,就開始懷念殖民時期,甚至不惜投靠宗主國,幻想宗主國再回來。

至於迴歸祖國的,這些地方既然會成為殖民地,就說明祖國當時落後,打不過宗主國,才被迫割讓領土。經過多年的治理,當宗主國將殖民地歸還時,殖民地的發展程度也許比祖國要好很多。以厄立特里亞為例,厄立特里亞原本是埃塞俄比亞的領土,開始是意大利殖民地,後來被英國託管。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厄立特里亞還給埃塞俄比亞,當時厄立特里亞的經濟發展比埃塞俄比亞要好很多。厄立特里亞希望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因此起初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是以聯邦的形式存在,厄立特里亞擁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但是後來埃塞俄比亞皇帝強行解散了聯邦,將厄立特里亞改成了一個省。戰爭因此爆發。雙方打了幾十年,死傷無數。最後厄立特里亞取得了獨立,但是兩國都進了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列。對厄立特里亞來說,他們會恨誰呢?我想他們肯定不會恨英國或者意大利。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討論的三種人群,如果有更好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dr迷蝶夢


當初殖民運動的時候,殖民者的政治制度要比大部分的殖民地要先進。殖民者去入侵殖民地的時候,隨便把當地的政治制度給推毀了,用新的政治制度代替了原來舊的政治制度。把權力分給了更多的人群,這樣一來相當於殖民者給更多的人帶來了利益,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去尋仇?

另外還有一個,能尋仇的人大部分都被殖民者殺了,也就是殖民地的統治階級被消滅了,殖民者解放了殖民地被統治階級,他們感恩還來不及呢,還尋什麼醜?

你們難道沒發展,殖民者入侵的時候,多少和得到當地人的幫助,這些幫助他們的人就是當地被統治的階級。由於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他們要翻身就必須推翻統治階級,幫助殖民者也是一種無奈。

拿個例子來說—緬甸。

很多東南亞國家可能都痛恨日本的入侵,但緬甸人並不痛恨日本人,相反他們視日本人為解放者。把他們從英國人手中解放出來。

殖民和反殖民之間的鬥爭是非常劇烈的,反抗一直都存在,反抗的越厲害,被屠殺的也越厲害。在這種反抗和鎮壓的過程中,反抗群體慢慢的被屠殺光了。像印第安人,被屠殺到失去了反抗能力。

說句不好聽的話,對殖民宗主國有仇恨的國家是存在的,人群也不少,但是尋仇也要有實力啊,沒有實力你尋什麼仇,這不是老壽星上吊想死的更快一點。

要知道以前的殖民宗主國都是現在上世界大國,他們有能力打的過嗎?

不過也確實有些被殖民國的國家是不想尋仇的,因為當初他們唄殖民的時候,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明,連國家都沒有,都是部落,他們沒有國仇家恨這個概念。

像非洲很多國家,他們感謝殖民者還來不及,尋什麼仇。

而從宗主國獨立出來的國家,更沒有什麼仇恨可言,美州地區的國家很明顯,都是當地的總督“背叛”宗主國獨立的,宗主國不找他們尋仇都不錯了,他們還有意思尋仇。


一號風手


首先要理解殖民地是什麼含義? 標準是什麼? 以什麼時間為標準?? 在古代,古中國只是一小塊地方,西域、蒙古、東北、長江南、嶺南、東南沿海、雲貴、青藏均不屬於古中國,就像俄羅斯,開始那麼小,現在外東北都叫俄羅斯了,不都是靠武力征服屠殺與開拓團殖民嗎?

放棄民族主義的話,被殖民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古中國人幾千年來殖民了多少地方?屠盡了多少地方?? 這本身就是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弱肉強食,看看漢人寫的歷史就明白了。

還有我們說的現代國家都是建立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上的,所以這個問題在現在來說沒有意義。

所以,現代國家最好是建立在民主制度之上的。不要民族主義,因為大部族都是靠屠殺而強大的,必然會有自己不說,還不允許別人說的那些見不得人的事。


還我美麗山河


很多殖民地原住民其實並沒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只有部族概念,國家仇恨和民族仇恨無法談起。

非洲:

部族和家族可能會有著慘痛的記憶,尤其是西非和中非一帶的奴隸產區,這段記憶時間太久,畢竟從200多年前,法國、英國、美國先後禁止了黑奴貿易,慢慢帶動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在十九世紀末,全世界範圍內的黑奴貿易宣告停止。即便是仇恨,黑奴家鄉的人們也更仇恨阿拉伯人,他們把這種生意的歷史提前到了幾千年前,並一直樂此不疲,他們倒不是殖民者,但他們這些二道販子也很可恥。

黑奴的後裔們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無論是美洲還是歐洲,生活標準比原籍要好很多,相比販賣路上產生的累累白骨,他們是幸運的,仇視奴隸貿易的早就死在船艙,屍骨被丟進大海了。留在原籍的反倒很羨慕他們,現時出現在地中海的一波波非洲難民偷渡船即是明證,不需要販賣,我們上趕著去,你們還不讓吶。

趕走他們!他們掠奪了我們的資源!非洲獨立潮中,很多新晉國家的領導人會這樣號召子民,然後獨立成功了,資源集中在少數強人手中,他們不光愛榨取民脂民膏,有些真的愛吃人肉呢,
部族對立衝突,國家戰亂頻仍,主義思想亂飛,講真,老百姓的待遇,還不如殖民時期。

好在這一頁基本翻篇了,這些強人一個個都被推翻了,原先的宗主國念在同講一種語言

的面子上,對他們多有照拂,允許他們中的一部分移民歐洲,彌補本國人才和勞工不足現狀。

美洲:

作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要說不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是假的,可這種恨意也如同重拳打在棉花上,這幫殖民者的後代早就和他們原住民融合在一起,打斷骨頭連著筋,新的混血民族已經佔了拉美的一半以上,該恨誰去?有這精氣神兒,不如留著建設美好家園。

現在的加勒比島國波多黎各倒是恨死了美國,你怎麼就不同意我們被併入美國呢?我們的人均GDP都已經三萬美元了?美國人說:淡定,淡定,到6萬再說吧。

北美的印第安人也曾經恨死了這些殖民者,恨著恨著,都快滅種了,不敢恨了,擦乾眼淚,多繁衍後代是正事。

亞洲:

南亞某大國,之所以今天被稱為大國,皆拜殖民史所賜,英國人幫他們捏合成國家,佔據了好多不屬於他們的土地,給他們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領土、經濟遺產,和一門國際語言,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恨原宗主國呢?

東南亞中南半島最強國,倒是不仇恨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卻把殖民地時期之前的宗主國當做蚊子血,殖過民的反倒成了記憶深處的白月光。

菲律賓更奇葩了,最後一次的殖民時代,把它捧上了亞洲經濟的巔峰,成為數一數二的亞洲富國,公投獨立一結束,經濟就呈現自由跳水式軌跡,成功混入了亞洲最末端。

不管怎樣,萬惡的殖民地時代,卻一定是值得批判的,這是一種政治正確。


歷來現實


首先,因為部分地區在被殖民期間還沒有形成民族認同。對於大部分亞非拉國家而言,民族認同的形成大部分在二戰以後,在此之前,包括殖民者到來之前,人民對所謂“國家”是沒有認識的,他們只是知道自己的國王是誰,國王統治土地,而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生活。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仇恨不在於日本人侵略了他們的國家,而在於日本人佔領了他們的牧場。所以對大部分人民而言,在沒有國族認同的情況下,要是還沒有發生什麼慘無人道的屠殺的話,殖民地就談不上仇恨宗主國。

其次是殖民佔領的高潮伴隨著現代化與工業革命。要講清楚這個點很簡單,看中國就知道,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甚至可以說,沒有西方列強的炮火,我們可能永遠在天朝,永遠在騎馬。殖民者是不正義的,這點不可爭辯,但是伴隨殖民而言的不完全是殺戮與壓迫,還有錢與文明,這點也是不爭事實。在殖民者的帶動之下,殖民地擁有了機器,擁有了工廠,擁有了現代化的教育和政治制度。當然殖民者不是天使,不是來給被殖民者送禮物的,但是這些附帶殖民而來的恩惠不可忽視。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看英國和美國就知道,當年的仇敵可以是今天盟友,可以是戰爭中的同盟軍。國家和社會是在前進的,在和平年代我們終究要放下過去的仇恨,往前看。國家與國家之前其實不用講感情,無論是仇恨還是友愛,都無非是利益驅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