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央妈两个账房神仙打架——论凡人看天气的准确姿势

财政、央妈两个账房神仙打架——论凡人看天气的准确姿势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徐忠局长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8)》发布会上讲话《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炮轰当下财政政策,认为“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甚至是紧缩的。中央财政要发挥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真正意义的减税,做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投资。”

徐忠局长论断有理有据,节奏铿锵。一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财政部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就在现场,当场回应:“财政政策既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更要转向长期整体的战略层面化解风险,这就需要公共风险管理……财政政策的创新并非易事,这是一个整体性的事情,因为财政的事情不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是整个国家的事情,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解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失偏颇,因为现在主要面临的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但这个答复听起来,怎么都有些软弱无力。总结一下,央行对财政部的槽点不少。

最让央妈抓狂的是,近几年经济去杠杆、调结构,整个社会在失血中承受刮骨疗毒的手术创伤,中小私营部门作为整个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造血细胞,更是活得举步维艰。这个过程中,却少见财政爸爸出手点穴止血,倾斜照顾。

一、 财政为什么还不做逆周期管理:央行真的有些扛不住——“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

近年来“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 。这个数字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不增反降。

近几年经济换挡减速,财政政策恰恰可以充当一个缓冲垫。但实际情况与大家期望的相反,不管财政爸爸是怎么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的,全社会得到的财政支撑规模是肯定又缩水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米下锅的时候,家人却分文不挣地回家等饭吃,人家能开心么……

二、 地方债和养老金:两个神仙纠葛的草蛇灰线

徐忠发言有一段:“整顿地方政府性债务不能一推了之,应着力避免财政风险金融化”。“财政支出以应对短期问题为主,缺少对长期问题考虑的财政制度设计。从长远来看,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养老金缺口问题,都需要财政资金解决。”

养老金问题,当然说来话长,以前这类财政问题金融化解决又不是没有过,将来当然也不见得就会消失,这属于扯不清的家务事。

但是说起地方债,那央妈绝对是一肚子气。

大量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的加杠杆行为是高杠杆风险的源头所在。据IMF测算,2016年如果考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中国广义口径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2.2%,已经超过欧盟警戒线标准。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地方性政府债务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信用担保和兜底预期,处于一种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模糊地带,属于准政府债务。

要不然怎么会每次美联储一加息,央妈就进退维谷,两头为难——若加息会增加地方债务负担,不加又会引起资本外流。为了还债,地方政府一味推高地价,房地产价格被哄抬起来又搞得全民金融加杠杆,不都是因为这里头的事吗?

三、金融资本管理问题:本次矛盾的前因

徐忠局长的发言特别强调,“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问题凸显,应当以财政资金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我们认为,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关键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财政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更加重要。为了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二是通过银行董事会结构多元化,提高董事会专业性,提升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如果光是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我估计将来中央可能需要出另一个文件,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翻译一下,两层意思:

1、你当初一个虚契就号称对国有金融机构出资,现在得赶紧把真金白银掏出来我们好给社会各界企业续命;(有没有想起镇关西强买金翠莲那一段……捂脸脑补)

2、要派人监督就弄些有真材实料,能干事情的人来,不行就别随便弄个人来瞎指挥,我们自己有能力找到合适的人。

四、 论减税的正确姿势:财政政策制定到底有没有结构性?

小微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减负。不能不说央妈的研究局长总结和文字能力都很有水平。

“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元,但这两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背后的原因是,文件上规定的税率和税基可能减少了,但实际的征管力度可能加强了。比如,原先营业税的征管有一定的弹性,但增值税征管有上下游企业的交叉对比制衡机制,管理更加严格。原先一些小微企业不交税,现在必须缴纳增值税,否则不能给需求方开具增值税抵扣凭证,业务会受到影响。又比如,支持创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税率上的优惠实际上是以企业有盈利为前提的,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税前盈利,这种政策不过是空中楼阁。最终结果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减税,小微企业增税了。”

一句话,营改增,说起来是在减负,实际上把税收的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税收电子化、大数据交叉比对的威力,中小企业漏税的空间从梳子变成了推子,盈利之前多少还有些癞毛,现在自然剃得精光。低息贷款、减税或创新补贴的红利,这些本小利薄的企业经营者又享受不到。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力,其实反而恶化了,这与近两年的去杠杆给全社会带来的抽血效应叠加,形成了宏观经济的双杀。

本来一家子,一个唱完红脸,就得一个唱白脸调剂调剂,这下也没个缓冲的机制了,难怪央妈会急眼……

不知道央妈这次当着外人向财政爸爸撒娇倒的苦水财爹听进去没有?是不是财政爸爸可以掏点腰包给大家撒点毛毛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