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新闻图片选用原则

《中国青年报》新闻图片选用原则

《中国青年报》新闻图片选用原则

□高山

《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的选用在业界一直有很高声誉。《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贺延光等被公认为业界的翘楚,报纸也刊出了像《小平,您好》《大眼睛的小姑娘》《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等享有盛誉的新闻摄影名作。在选用照片时,《中国青年报》一直坚持一个理念,讲求两个辩证关系,特别注重三个细节问题。

以新闻价值为标准选用图片

过去,报纸惜版如金,全国的报纸都是文多图少图小,黑压压一片。现在对图片的重视在业界已形成共识。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青年报》就开始使用大图片,一时引领全国报纸的风潮。但《中国青年报》对图片的使用并未一味求大求多,其一直恪守这样一个理念:以新闻价值为标准选用图片。

翻开2001年至2017年的《中国青年报》可以看到,该报仅有几次用通栏照片:2003年10月16日,报道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2008年8月9日,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2016年8月7日,报道奥运会首次造访南美洲。

另外,使用超大照片报道的重大事件有北京申奥成功、美国“9·11事件”、美国对伊开战、胡锦涛会见连战、汶川大地震哀悼日、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APEC北京峰会、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杭州G20峰会……这些大照片形象地记录了10多年来中国和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生动可视的简史。

事件的重要性是决定新闻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国青年报》选用照片的第一关注点。只有在特别重大事件发生时才用大照片、超大照片,这是《中国青年报》选用照片的原则。

除此之外,《中国青年报》还十分重视新闻图片的感染力,这主要是指照片的情感价值、信息价值、传播价值等因素给人心灵造成的影响。

2008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选用了一张照片——在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一名死难学生手里死死攥着一支笔。那只手令人震撼,使人欲哭无泪。现在看到那张照片,仍感泪水直冲眼眶,这只手令悲痛的诗人说:“你让一切活着的人都听见生命的呐喊。”

选用图片“求美”而不“唯美”

有人认为,在全媒体时代摄影的地位下降了,但贺延光认为,连续的电视画面和一张照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长处。以“胡连会”为例,电视直播的是国共两党主席伸手相握的瞬间,人们在电视里都看到了,但不会有观众把这个瞬间定格在脑子里。而图片把这个瞬间放大了,就是“强迫”读者读报纸的瞬间、读报纸的细节。这样给读者的印象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图片的作用。

正因为图片的这种“强迫”原则,在快餐阅读时代,有的纸媒为了与电视、新媒体竞争,不断强化图片的使用。不过,《中国青年报》在图片的使用上是有节制的。除主打照片之外,一般再配两张两栏的照片,整版照片一般不超过3张。《中国青年报》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其关键在于图片是否对版面有提升力。发大图片,如果没有较强的新闻性,编辑会说这张图“不值这么大”;多发图片,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量,则是在浪费版面。如果图片的信息量不够,大图会让人觉得“傻大”、空洞。

因此,在讲求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中国青年报》还强调版面的平衡性,不能片面夸大图片的作用,注重主打照片和其他版面元素,如文字、标题、线条、色彩及小照片之间的融合,使版面层次分明、和谐一体。

同时,《中国青年报》注重图片的美,渴求画面好的图片,但不“唯美”。像优美的风景照片、舞台上的演员、香车美女等没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即使构图和画面都很漂亮也往往被弃用。

一幅新闻照片,既要重视形式上的构图美、色彩美、光影美、线条美,更要注重照片内容的内涵美。比如,《中国青年报》刊发的组照《北京,电视中的奥运会》,体现出中国符号和戏剧场景,差异化表达,把电视与生活、奥运会和普通民众结合在一起,意蕴深厚(这组照片获第52届荷赛奖体育专题类组照一等奖)。

三细节让图片承载价值

细节决定成败,选用图片也是这样。有时,一个小的疏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其中,对报纸伤害最深的就是假照片。防止假照片是编辑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细节问题。

近些年,假照片越来越多,著名的有“周老虎”“张白鸽”“藏羚羊”等。媒体也不时爆出使用假照片的消息,摆拍的更是不可胜数。《中国青年报》也吃了不少亏,比如,前几年刊发过一张解放军救灾的照片,画面、题材都不错,但这张照片是上一年拍的“老照片”,后来被读者发现。

造假有事前“制造”和事后“修改”两种方式。现在,内容造假、设计摆拍、移花接木、PS等作假手段令人防不胜防。因此,在选用照片时“打假”环节不可或缺。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二个细节是弃用暴力、色情、血腥场面的照片。重大灾难,尤其是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特大灾难,记者在灾区随处可见死伤的场景,经常可以拍到断臂残肢、血肉模糊的照片。怎样拍摄既能表现出这是一场特大灾难,又能观照到死者的尊严、亲属的感受、读者的承受能力?这是一种选择。过于血腥的场面可能使一部分读者产生心理不适、恐惧,乃至造成长久的心理障碍。

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市场,提高点击率,不时刊登暴力、血腥图片,其受害者往往是青少年。而媒体不应为暴力、色情、血腥图片提供市场。

此外,需要注意的第三个细节是对图片标题的制作和对图片说明的编辑。图片报道是由画面和说明共同组成的,两者互为补充,画面无法呈现的应该在说明中体现,说明是画面的延伸。在日常操作中,《中国青年报》注重把最有趣、最不寻常、最有价值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每个说明都当作一篇稿件去编辑,而且强调与图片的呼应。

而图片的标题则是图片说明的“点睛之笔”,更要重视。比如《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的标题,如果换作“胡锦涛会见连战”,其内涵和意义就要大打折扣,而且标题和画面又是重复表述,有画蛇添足之感。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