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诵继位,为什么是让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太公了?

夏有凉风61


首先并没有不让姜太公“辅政”,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时重要的盟友就是太公和召公。而对于周公,这两位周室元老重臣也是支持的。


陕西宝鸡周公庙

周公金身


姜太公的身份是“国丈”,也就是周文王的亲家翁,周武王的老丈人,周成王的姥爷。姜太公的姑娘邑姜娘娘是周武王的原配,周成王的亲娘。也就是说姜太公是后世所谓的“外戚”。而周公则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乃是周室的本家。周武王有同产兄弟十二人,皆为太娰所生,其中武王行二,管叔行三,周公行四,依照古老的宗法制,除了成王之外,管叔和周公是最有资格继承天子之位的人。所以作为摄政的人选肯定要考虑的是管叔或周公,或其它的姬姓诸侯。而不是已经“五侯九伯之长”的齐侯——姜太公。


藤崎龙《封神榜•仙界传》中的姜太公

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外戚掌权是封建制度衰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现象。在赫赫宗周封崛起的文、武、成、康时期,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正常状态尚且是所谓的“诸公子用事”,也就是用同宗子弟掌握邦国的政务。诸公子众多,便是封建制度强大的证据。而公室将卑,首先就是跟公室有不同程度宗法关系的本家子弟们——公族们逐渐的衰落了。外戚不是传统的宗族结构的一部分,他们是外来人,在春秋时代都是基本上是不出现的。

在当时除了周公之外,还有周文王的三子管叔鲜、五子蔡叔度、六子郕叔武、七子霍叔处、八子卫康叔、九子毛叔郑、十子冉季载、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雝叔(雍)伯、十三子曹叔振铎、十四子滕叔绣、十五子毕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子丰叔、十八子郇叔,这些人可以担任摄政,而且管叔鲜比周公更有优先权,甚至远在江左的吴太伯家族都比姜太公有资格担任摄政。

在历史上,外戚势力的大规模出现是在战国时代,这些人的出现正是社会平民化的先声。利用外戚来削夺公族的权力,就跟后世利用寒门新秀来削夺门阀世家的权力是一样的。等于这是一步一步往下走的过程,走到外戚专政这一步就是一个中间值,再往下就是彻底的平民化。公族之所以比外戚好,就是因为公族有自己的传统势力,有自己的领地,有跟先王先公的各种亲属关系,树大根深,所以不会无条件的服从当权者;而外戚只有妻子这一层关系,他自己的传统依据就要少很多,虽然地位不低,和君主的血缘关系也不疏远,但是根基要浅薄的多。 至于秦以后的外戚专政,意义就又不同于战国时期。因为汉代本来就是一个第一个平民化的时代,汉朝的外戚基本是为了加强皇室力量而输入的新鲜血液,也就是说,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外戚与皇室其实是同一回事,代表的是同一种势力。

西周宫殿复原


陳大舍


连宗室的管叔都不轮不到怎么能轮到勋贵异姓的姜尚?更何况周公辅政不是周武王临终所托,而是周公旦直接“欺他孤儿寡母”代王摄政当国呢?其理由有三:甲、天子冲龄,不能主政;乙、国朝新立,非常时期;丙、恐欺王幼,诸侯将乱。

管叔、蔡叔等武王的弟弟们当时都不愿意了,就连堂弟召(shao)公奭(shi)也有意见。大家都是兄弟,凭什么你来摄政?管叔意见最大,伯邑考死后,轮到姬发即位,姬发死后,王幼摄政轮也是该我啊?就是按宗法制也轮不到你?

周公旦说我就是按宗法制的啊——立嫡不立贤,立贵不立长。我老四比你老三贵,贵在级别和爵位上,更何况我还比你贤能比你功劳大,贵就是证明,总之比你贵。

姬旦为灭商立了大功,所在封国为周国,爵位是公爵。他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河南鲁山县)。伯禽的鲁国与周公的兄弟们爵位一样——侯爵。周公离镐京最近,乃朝廷公卿关键是周公身居三公之首——太傅,他不摄政谁摄政啊?

《大戴礼记》载周武王时三公太保召(shao)公、太傅周公、太师吕尚。按排名似乎是太保居首,实则太傅居首,您看太傅居中,太师、太保靠边站,而太师居左,左为尊,故太傅>太师>太保。《汉书》记载是太傅位在三公之上,《后汉书》说太傅乃上公。这些都有据可依的,详细的不列了。后来的记载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了。

召公说,我也是三公,虽然级别比你低点那也是三公啊!周公说,那咱俩平分吧,陕(县)西你管,陕东我管,好不好?召公愿意跟他组成黄金搭档哥俩好。姜子牙说我也是三公,他俩说你一个外姓人就别掺和了,再说你都年纪那么大了,玩你的四世同堂呗。

这样一弄管叔意见更大,召公算什么,恁俩分!我是你亲哥,还有你那么多的亲弟弟,你咋能这样玩?再说咱俩都是一个妈,凭啥比我贵?贵是指妈不是指位!恁俩尤其是你是不是要谋王,就差说清君侧了。武王刚死,兄弟内讧,外部就纷纷想复国。纣王的儿子武庚最积极,还有昔日亲近商朝的方国如奄国、淮夷诸国纷纷而起。更令人震惊的是管叔和蔡叔也伙同禄父也起兵了,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擒贼先擒王,先碰硬再吓软。后来克奄后,迁伯禽的鲁至今日的曲阜。终于使周朝趋于稳定强盛,为成康之治打下了基础。

尚书载周公功劳:“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福垊


周朝开国的那段历史,由于被儒家(包括史学家司马迁)过度美化,其实有一些东西是被掩藏起来了的。包括周武王让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子牙辅政,其中就有非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姜子牙塑像)

有人说,没安排姜子牙辅政的原因,是因为姜子牙太老。但事实是,那时候姜子牙还十分健康,而且史书记载他活到了139岁。虽然这个年龄可能不太靠谱,就像史书上记载彭祖活到800岁不靠谱一样,但至少,他活到了周成王都去世了,而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都继位六年了才去世。由此可见,他确实比较长寿,也不老。

有人说,没安排姜子牙辅政,是因为姜子牙在他的封国里。确实,周武王获得天下以后,便开始对姬姓宗亲及功臣进行封国,并且对所有获封的诸侯说,让他们去把国家安定好后,就赶回来汇报。姜子牙去了齐国,只用了五个月就把国家安定好,然后赶回镐京汇报。在所有诸侯中,他是回来汇报得最早的一个。此后,他就一直留在京城镐京,基本上没回齐国去过。而周武王是在镐京登基三年后去世的。也就是说,他去世前,姜太公正在镐京。然而,他为什么却不让能力卓著的姜子牙辅政呢?

这不能不让人猜疑,周武王是否对他的岳父姜子牙有些不信任。

(周武王画像)

不够信任的疑点,除了上面说的没让姜子牙辅政外,还有一些原因。

比如,姜子牙的封国,在最边远的地区。齐国在春秋时期,经过管仲的经济改革以后,成为了一个富国。但是,在西周初年,那里绝对是一个贫瘠边远的地方。而且因为靠近莱国及东夷。莱国是商纣王的属国。东夷曾经被商纣王猛打,西周初年的时候,还和商纣王的儿子联合叛乱。可以说,姜子牙的封国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作为兴周灭商的第一功臣,为什么却获得了这么一块封地呢?

再比如,周武王在封国的时候,为了防止诸侯们造反,都要让诸侯的儿子们留在镐京。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留下人质。(这种留人质的制度,直到战国后期都还很盛行。)不过,其它诸侯留在镐京的,都不是嫡长子,只有姜子牙留在镐京的是嫡长子姜伋。要知道,嫡长子对于信奉周礼的周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姜子牙的嫡长子留在镐京,是姜子牙主动安排的?还是周武王要求的,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不过,这事可以分析。若是周武王要求的,显然代表着非常提防姜子牙。若是姜子牙主动要求的,也说明姜子牙明白他所处的环境,才会这么做。

(周公旦画像)

又比如,姜子牙到封国去,只用了五个月就把国家搞好,迅速回京。而周公旦的儿子在鲁国,干了三年,才回来汇报。姜子牙那么快回来,是他向周武王表明他能力很强呢?还是他担心周武王会猜疑他呢?这事也很值得玩味。他表明了他能力很强,周武王却不用他,这事就更值得玩味了。

后世对于周朝初年的分封制,多有赞美。尤其是儒家,更把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当成是最高典范。但是,也不能不说,正是因为周初实行的这种制度,造成了后世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同时也说明,当初周武王在封国的时候,对这种制度可能有的危害,还是有担心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武王时期,地位最高的大臣有三个,分别是太师吕尚、太师周公旦和太保召公奭。虽然在《封神演义》中以吕尚为丞相,实际上并不如此,丞相这个职务直到战国才有。虽然吕尚也可以说是“宰相”,但他和周公、召公都是平起平坐的。其中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代表的是周文王一族;召公是武王的族人,代表的是姬姓旧周族;吕尚是武王的岳父,代表的是姻亲姜族。

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此时太公、周公、召公三公仍在,在三公中,因为太公是异姓,地位是不如周召的;而在周召之间,周公地位又最高。这是因为西周是宗法氏族社会,对于血缘关系非常重视,而且周公还不是单纯辅政,在当时人眼里以王相看,比如《尚书·康诰》记载“王若曰:小子封,朕其弟”。康叔封于周成王时期被封卫国,但他并不是成王的弟弟,而是成王的叔叔,那么这个“王”自然就是周公了。

之后因为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吕尚的齐国、周公的鲁国和召公的燕国相继建立。这个时候,地位相对低的吕尚就前往齐国任职,实际上就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而周公和召公并没有前往封国,而是派长子在东方即位。同时因为周公的权力过大,似乎也引起召公不满,所以周公作《君奭》强调大家是兄弟一家。此后周公、召公两支在宗周、成周均有采邑,而吕尚这支则留在齐国了。

感谢阅读!


林屋公子


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周武王英年早逝,其子成王年幼继位,需要有大臣辅佐。那么大臣人选应该是谁呢?周公是周武王弟弟,是宗室,姜太公是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取得天下的军师,年高德昭,被封在齐国。



而历史上,辅佐周武王的是周公而不是姜太公。生说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周公是宗室,而且是周武王亲弟弟,作为周成王叔父,由其辅政顺理成章,也应该是周武王临终前做好的安排。


第二,姜太公是功臣,功臣毕竟只是功臣,不同于宗室,周成王年幼,必须由可靠又有才能的人辅佐,况且姜太公年事已高。

第三,姜太公擅长军事和战略谋划,为周朝的建立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但国家进入建设期,更需要像周公这样年富力强,有行政工作经验的人来担当重任,从周公行分封,制作周礼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

以上几点是生说的看法,欢迎大家与我交流,留下你的真知灼见。


生说


周武王在灭亡了殷商三年后,就匆匆的离世了,仅仅留下了十三岁的周成王姬诵,临终前让周公辅佐,而为什么没有让同样有功的姜太公一同辅政?

首先,姜太公军事谋虑样样一流,虽然在灭商的功劳中占首位,但是他当时已经九十多了,军政大事,哪一件不是亲力亲为,对于这么高龄的老人显然精力不够,遇到复杂的突发情况,身体肯定吃不消,而周公当时人到壮年,年富力强,军事能力也很出众,即使周武王想让姜太公辅政的话,也会被太公退让给周公。

其次,周公在武王诸多兄弟中,品行优秀,和武王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在武王病重时,居然做出代武王受死的举动,这样的兄弟,不信他还信谁,可以完全放心今后由他照顾成王的方方面面,代替姬发行使父权。

周武王姬发

其三,周公在武王眼中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武王在灭商后就处理商朝遗民问题上,咨询了周公、姜太公、以及召公的意见,姜太公认为将商王族斩尽杀绝,召公认为应该有罪的杀,没罪的释放,而周公说,将他们安置下来,分化瓦解,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政策来安抚这些人,简直是灵丹妙药。武王在临终时想将位置让给他,虽然周朝以前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上面有个哥哥管叔鲜,下面还有弟弟与蔡叔度、霍叔处,按理也轮不到自己,会引起他们不满,后来的“三监之乱”便是这个原因;他不热衷迷恋权力,在辅政七年后将权力全都移交给成王,实现了权力的和平的过渡,让那些说周公想篡位的流言蜚语至此断绝。

最后,虽然周武王没有让姜太公辅政,但是在分封时,首先把齐国封给他,又给了他讨伐诸侯的特权,在关系上,武王是姜太公的女婿,而成王则是他的亲外孙,这样的关系已经是达到极点了,不让他辅政使得他可以全心全力的治理齐国,他所创立的姜氏齐国,世世代代作为周朝的屏藩,可知道武王的深谋远虑,姜太公的杀伐决断和周公的治国之才是保障了周朝延续七百年的不二法宝。

孔子的心目中的圣人便是周公


好风好梦好歌好地方


“家天下”的思想在作祟。

从“禹传子,家天下”的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帝系家传的时代,无论夏商周,皆是如此。

公元前1067年,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阵前倒戈,致使纣王自焚,商朝亡国。从起兵到商朝亡国历时一个多月。之后,周朝取代商朝,成了华夏正统,都城是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

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和周公等人一直在反思商朝,毕竟商朝灭亡的太快了,仅仅一个多月,一个庞大的王朝就轰然倒塌。他们反思的结果就是重建社会的信仰体系,否定了以神为本,而改为了以人为本。不在信仰虚无缥缈,站在云端之上的神明了,对他们敬而远之,转而推崇道德圣人,树立榜样,重伦理血缘。从人神关系变成了人人关系。从信神到了敬神,而作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是上天选择的代上天管理人间的人,即天选之子,也就是天子。天子就是落入人间的神,爱天子即爱神,敬天子即敬神。这样成功的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天神转移到了人的身上。从此,华夏民族没有了神崇拜而有了人崇拜或者叫根崇拜。这是中国历史得以保存,使中华文明辉煌几千年而没出现断层的根本原因。外族也只有接受了这种思想,才能被认可和接受,这也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融合力的根本原因。

只是,周武王仅仅做了三年天子就驾崩了,继位的是周武王的嫡长子,姜子牙的亲外孙--周成王。由周公辅佐摄政。为什么是周公摄政而不是姜太公辅政呢?原因很简单:“家天下”,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终究有着“家族传承”的思想,这个从“共和执政”也能看出来,当时周厉王被国人赶走,出来共同执政的是周公和召公的后人,都是“姬家人”。也由此可见,姜太公在周朝建国之后就被边缘化了。所以,周武王不太可能托孤给姜太公。

周公摄政到后来的成王亲政,推行的都是他们的新信仰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他们有制定了“礼乐制度”,明确了血缘和世系。这对后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一样。可以是中国现在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是从西周开始逐步形成并深入人心的。

所以,周武王去世,不要姜太公辅佐,也在情理之中,不算意外。


游子天涯君莫问


我先说结论吧,之所以是周公旦来辅政,而不是姜子牙,最大的原因是亲疏关系,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大臣,那自然是由周成王的亲叔叔来辅政更符合当时的礼法,那我们来看看周公与姜子牙当时的表现吧。

周公辅政

周文王叫姬旦,周文王还在的时候,周公旦就十分的孝顺,忠厚仁爱。周武王即位后,周公就经常帮助着周武王处理很多事情。灭商的时候,周公就一直在武王的身边,纣王死后,就是周公手执大钺,召公手执小钺,站在武王的两侧,向天下发布纣王的罪状。

武王封周公为鲁公,但是不让他到自己的封国,而继续留在朝中辅佐自己。周武王生病,周公为武王祈福,要让自己替武王生病,没多久,周武王病就好了。

周武王去世了,周成王还在襁褓里,周公担心天下听说周武王死了,就会背叛周朝,于是出来辅政。管叔(周武王的弟弟)和其他的兄弟就说,周公想要对成王不利,周公就跟姜子牙和召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的来辅政,就是怕天下人背叛周朝。

这样,我们没必办法向周太王,周王季,周文王成代交代,武王早逝,成王现在还幼小,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周朝能平稳度过。于是让自己继续辅政,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去。

周公对伯禽说,我洗一次头发要握三次头发,吃一顿饭得吐三口饭,起来接待贤士,就这样还怕天下的贤士流失,你到鲁国之后也要尊敬贤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就还政于周成王,周王死后,周成王把周公葬于毕邑,就在周文王的身边。

姜太公的齐国

姜子牙先后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最后帮助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周武王把齐地封赏给了姜子牙,姜子牙就起身前往自己的封国。到了齐国,刚好碰到莱侯来抢齐国之地,被姜子牙打退了。

姜子牙到了齐国之后,修内政,最后成为大国。周成王继位的时候,因为年幼,管叔和蔡叔起来造反,周朝就下令给姜子牙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里面的五等诸侯和官吏,犯了错,你都可以征讨。

姜子牙一百余岁,他的丁公吕伋继位。另外得说一下,姜子牙应该叫吕尚。


历史简单说


姜子牙是军师,武王伐纣后,功劳很大,被分封为诸侯,建立了齐国,是齐国的国君,已经不是昔日的军师角色。

周公是成王的叔叔,在成王众多叔叔中,周公德行最高,七年时间帮助成王稳定政局、平定叛乱、开疆扩土、建立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最后还政成王。

周公旦是皇室宗亲,姜子牙属于大臣,相对而言,成王对周公的信任度大,而且权力交接比较容易,姜子牙是齐国国君,诸侯国君掌王权不利于周室稳定。

姜子牙并不是没有辅政成王,只是相对于周公辅政作用小一些,三监之乱时,姜子牙曾率齐国子民参与平叛,帮助周王室巩固政权。


道一有三


大家都知道,姜子牙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人,在很老的时候才被文王重用。

后来文王死去,武王继位,才正式的开始伐纣。后把商纣消灭的死后,姜子牙更加的年老。

灭纣以后,周武王以功封臣,姜子牙功高,封齐侯,武王有看他年老,就让他去了齐国安享晚年,不让他在为国事操劳。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虽然武王弟弟不少,但就数武王才高德望,虽然他的领军才能或许不如姜子牙,但是他的治国安民之能应该不压于姜子牙。

既然姜子牙已经去了封地,以周公旦的威望,他的才能,以及他又是武王亲弟,姬姓之人,是最合适辅政成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