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了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后是“失望”还是“震撼”?为什么?

九月晴天


当然是失望多一些,因为姜文有珠玉在前,对他期待很高的,但是《邪不压正》远低于预期,算是姜文作品种最平庸的一部。


其实,看一下市场反响就知道了,豆瓣分数在7.1和7.2之间徘徊,虽然上映前二日,每天票房破亿,但第二天比上映当天票房下滑了14%,排座率也被《我不是药神》反超。


为什么反响一般?主演还是剧本的问题。故事发生在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期间,以乱世作为时代背景,隐约觉得故事起调很高。有日本人,有汉奸,有抗日力量,似乎是一出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大戏。但看到最后才发展,最初的判断大错特错。这不过是一个男孩战胜心魔,手刃仇人的故事。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故事单薄,没有新意。

男主李天然(彭于晏饰演)身负血海深仇,但角色设置很被动,除偷日本人的印章外,对推动剧情的贡献为零。故事的发展,全靠几个配角推动,李天然只负责被动接受事情的结果。不过,彭于晏的演技还是有进步的,只是这个角色缺少力量感。


再说女儿巧红(周韵)饰,她在全剧的主演作用,无外乎帮助男主战胜心魔,为男主增加一条感情线。但是,她和故事主线没太大关系,以至于很多观众认为,其实没必要增加这个人物。还有巧红的前台,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个角色。


再有就是,故事在一些地方没讲清楚。比如,男二蓝先生(姜文饰),他背后究竟是什么势力?他又是什么身份?还有巧红,她的仇人究竟是谁,这和剧情又有什么关系?都没讲清楚,以至于有观众说,没看懂。

在我看来,故事是个简单故事,但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邪不压正》比《让子弹飞》差了好几个档次。


剧迷亚亚


我没觉得失望,起码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它值得一看的地方,但也只能属于中等偏上的程度。所以如果打分的,可能是在65分左右吧!

但是从目前《邪不压正》的市场表现来看,观众给出的反馈却并不尽如人意。影片上映第一天就斩获1.2亿元票房,这的确还不错,但是单日票房却在这上映3天时间里,每天都处于《我不是药神》的后面,第一天仅相差300万,第二天就拉开到8000万,而到了今天依然是7000万。上映三天,《邪不压正》仅3亿元。

姜文还是那个姜文,只是似乎有点把握不住观众肾上腺的位置了。2010年的《让子弹飞》让姜文被奉为神一样的大人物,而随后的《一步之遥》又将他从神坛拽下,被认为是他最没水平的作品,而如今的《邪不压正》也开始让观众分流,一部分夸一部分骂,越来越像姜文本人的口碑了。

其实姜文一共才6部导演电影,而且也没有什么以一贯之的风格可言,但从《让子弹飞》之后,他找到了民国背景、台词给力、情节离奇、调度繁复、影射现实、剪辑迅速这些被认为“不按常理出牌”的基本调性,所以别看姜文是公众人物,但其实他的作品还都是小众的,也就是说只会拉拢一部分拥趸。

之所以另一部分人不喜欢《邪不压正》,是因为看完之后捋顺了剧情,发现不过是一个再俗套不过的为师父报仇、师兄弟窝里斗的故事,只不过是加入了姜文饰演的那个中间人物以及两个女性角色,让情节看起来稍微复杂一点而已,但实际上并没有拍出什么花来,而观众对姜文期待值很高,因此这个平庸的故事并不能让观众买单。

就是史航把这本小说推荐给姜文的,也就是片中饰演管家的那个影评人。《让子弹飞》同样也是他推荐的,大获成功,但如今这部《侠隐》却失败了(或者说即将失败),史航应该负有一定责任。而姜文还用他这个管家角色揶揄了一下曾经给他过差评的影评人。你瞧瞧,这么不饶人的个性,怎么可能讨人喜欢呢?

(鲸鱼君)


鲸鱼电影




三部曲中《让子弹飞》最好,一步之遥差些,邪不压正排第二。观众的期待很简单,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把故事给讲好,我们不想烧脑,论烧脑的话,有一个诺兰就足够了。

姜文最开始是拍王朔的,夏雨成了影帝。后来王朔小说基本上被冯小刚拍的多点,后来冯小刚拍石康和刘震云,姜文找不到好的剧本,从鬼子来了被禁以后开始拍民国的短篇小说,如《让子弹飞》。



姜文的电影带有姜文体色彩,可能是受张艺谋的影响,详见巡枪里有段台词。和《有话好好说》饭店吃饭对话台词特别像,贫,但是有特色。个人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艺术氛围最高的一部电影,就像寻枪的悬疑氛围只有姜文能构思出来。

姜文电影的节奏很紧,不论画面还是声音;看惯了慢节奏的电影,一看他的电影差点就没跟上。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聊天的是很难跟上,光台词就意犹未尽。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来《百年孤独》,虽然看不太懂,可是别人都说经典,咱也不能说是烂故事呀!有多少人看懂屈原投江,有多少人看懂鲁迅的文章,有多少人看懂狄更斯,有多少人看懂海明威……





这部电影不是去看剧情,看的是民国,如果这是你的点它就很不错了。雪后的前门蒸汽火车一闪而过,东郊民巷、内务部街,这是我想看的,电影里都有。

姜文导演的新作品《邪不压正》前半段拍得很美,把旧时的北京派出了味道。后边似乎走上了邪路而一发不可收,越来越看不明白导演想表现什么了。全篇看完感觉有三点,第一是旧时北平的美,第二是彭于晏的裸体,第三是许晴的风情。





姜文的出身就是革命家庭,永远都有那种自信和骄傲的感觉。他的艺术成就是不能否认的,也是中国目前最厉害的导演之一。 他的电影一般都是有所隐喻的,比如马拉火车,比如《鬼子来了》的黑白镜头,比如《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比如《让子弹飞》的悬念,比如《一步之遥》主角配角的名字,都有很大的讲究。





用一个荒诞的故事讲述生活的无奈和对社会的反思,自我救赎也是自我麻醉。 姜文的电影表达欲极强,他的电影不一定是最好的故事,但一定是最有深度的表达。 姜文是一个怪才,他的思维方式特别独特,也给了很多开放的结局。他的电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姜文的。


爱尚柠檬ii


迷影君个人作为姜文的影迷,对于这部《邪不压正》更多的是失望多于惊喜。

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仅仅导演姜文四个字,便便足以被各大媒体奉为:

年度最期待电影。

然而当观众怀着太高的期待走进影院之后,或许会感到困惑,《邪不压正》居然是这样一部任性的作品。

确实,影片延续了姜文一贯的风格,既有强烈的姜文式个人风格的视听炫技,也有明显的迷影情结和符号隐喻在其中。

电影的开场叙事节奏极快,明显是姜文对于好友昆汀的《杀死比尔》的致敬。

然而当影片进入主线剧情之后,姜文的个人风格开始凌驾于作品的内容本身之上,甚至姜文会时不时得用自己特有的黑色幽默给观众抖机灵,但这种桥段的设计却没能很好的带入到故事当中,反而拖慢了故事的节奏。

或许是前作《一步之遥》在普通观众群体那里遭遇的口碑滑铁卢,让姜文产生了“包饺子喂猪”的反思,而这部《邪不压正》从电影的第一幕开始,姜文就试图告诉观众自己就是“为了那口醋,而特意包了顿饺子”。

所以电影在叙事和类型乃至剧情推动上,都是在和以往的好莱坞商业类型片风格划清界限,可以说是完全不走寻常路,刻意打破观众的固有认知。

但问题在于——

影片原本的复仇剧情主线相对简单,而姜文没能在这个故事基础之上做发挥,反而采用了削弱故事主干为代价的强行植入各种姜文式的历史隐喻和各种混不吝的黑色幽默和自我调侃,完全是姜文个人趣味占据了主导地地位。

此外,让人尴尬的是,电影中太多的姜文个人恶趣味被有意识地放大,不仅没能对故事做出润色修饰,反而大有剧情注水之感。

最典型的大概是史航客串出演的华北第一影评人的滑稽形象,被讥讽只会写“五个字的影评”。

这个角色带着一种姜文作品中固有的反叛精神,试图去消解权威和主流价值观。

但仔细想想,其实这个角色的设计几乎完全与主线故事毫无关联,甚至删去这个人物都不影响整个故事。


迷影映画


对于《邪不压正》略感失望。

可以说我是真的看不懂。我也不想从他其他方面去挖掘它到底有哪些深意,这对我来说太苦恼了。



强加深度内容

尽管从他的画面上来说,他表现得都非常唯美好看,拍摄也很不错,故事情节还可以,但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不懂,稀里糊涂的,画面太跳脱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对于一部电影,至少它是需要吸引人的,人们才会去了解他的深意,既然这个都没有。强塞给别人的谁会去看呢?那不是很费劲吗!



且不说他的画面为什么会那么乱,从整个电影来说。这个电影他是有笑点,但是看起来很尴尬。这些笑点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不够笑点不够,悲伤不足

一部成功的电影,他的笑点要足够好笑,但这个他没有足够到让别人开怀大笑。对于悲伤,也要足够悲伤。悲伤到让人痛哭,泪如雨下的那种效果。因为他要让观众感到开心或是悲伤到共鸣。很显然,《邪不压正》这个电影完全没有达到。在观众看来。这更像一个小品。并不能让人融入剧中的角色。



姜文是一个非常老道的导演,他之前导演的电影非常不错,所以人们对他的期待是非常大的。但是姜文太任性了,不知道他是不是不考虑票房。或许他真的不考虑票房,但是这部影片目前看来真的看不到什么价值。



故事主线混乱

总而言之,你看完整个电影。它的主线只有一个,就是李天然和复仇。从头看到尾自己只记住这复仇。或许可以说。《邪不压正》这部电影。



他的故事主线本身就有一个就是李天然复仇记。而导演他又想挖出一点深度的东西。于是变成了四不像,复仇不是复仇,家国抗日也不是家国抗日,最后居然变成了客服心理阴影的片子,什么乱七八糟的。因为很多东西的加入。让这个复仇也变得扑朔迷离了。




无深意,费脑子

对于《邪不压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智商不够用,我确实看不懂导演的用意。如果他足够出彩,足够吸引我,自然会引发我的思考!

所以。真是有些失望!

(欢迎关注娱乐砖家的后院,只生产独到的娱乐观点)


娱乐砖家的后院


是因为我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不对吗?我看的是7月14日星期六晚9点场,放映厅里稀稀拉拉没多少人。但是网上数据显示观影人数很多,那么人都去哪了?

这次的电影中,没有让子弹继续飞,却让人在屋顶上驰骋跳跃,这也许是姜文导演新的尝试和突破吧!但电影上座率貌似并没有驰骋跳跃。


电影《邪不压正》是姜文导演的第六部作品,本片改編自张北海的武侠小说《侠隐》,曾获2018新浪微博电影之夜最受期待年度电影奖。

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7年,背负着血海深仇的李天然,在美国秘密训练多年后回到北平。在北平这个不平静的古城,几方势力相互角逐各怀心思,血雨腥风中李天然艰辛复仇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朱潜龙委婉的请求师傅为日本人种植鸦片,遭到拒绝。一声枪响,他杀了师傅全家!其实开始我有点走神,但枪一响吓我一跳,赶紧集中注意力。那时我认为,这次一定看了一部会让人持续震撼的电影。
“看一则网评是这样写的:最电影的电影,画面和配乐都恰到好处,享受!”没错,确实如此,电影的很多画面就是那么的唯美,配乐更是让你感觉恰到好处。 观影中你也能感受到,很多片段很精彩。

举两个“栗”子,就像许晴演绎出唐凤仪的“媚”和“骚”,演的真的很精彩。但她无厘头城楼一跳,我无法理解。电影中运用灰色幽默的方式不偏不倚的砸死个日本兵,想问一下,是要用这种死法提高电影境界吗?
就像屋顶裸奔的李天然,其实彭于晏精彩的演出了这个角色的“呆萌”。但在屋顶遇到明知道他刚睡完唐凤仪的关巧红,离奇的是接下来的剧情,两人不久后也貌似睡到了一起。这是一种什么境界?符合那个年代女人的普遍认知吗?这电影的情节难道不够生硬?

观影后,我发现自己在电影的情节中,理解不出有何深远的寓意,只有“一头雾水”感。坏人一如既往的坏,好人更是明目张胆的好。一个杀师复仇的恩怨,就因为联系到抗日的大情怀中,难道就多了层深意?

姜文饰演角色蓝青峰,在影片的结尾直白证明最终还是为了“大情怀”,否则不会不计较手段杀人,并做尽“坏事”。

可以看出在电影中聪明的大导演,在与我们这些普通的小观众们用着智慧。有人说,这部电影只有懂姜文的观众才能看懂,并能屡出电影脉络。我很奇怪这个说法,电影难道不是拍给大众看的吗?难道姜导拍电影不是为了票房和挣钱?

剧情就说到这里,我不想过多的吐槽情节影响大家的观影心情,破坏影片的上座率。

一个电影故事,如果没有看似顺畅合理通俗易懂的情节,不能让观众快速融入故事情节赋予观众的感触。试问一下如何吸引我们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感染我们?

近期上映的电影我看了很多,这里我不点名,有推荐推广之嫌。我被打动过、我被震撼过,我曾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感觉中国电影的导演和制作者们,只要用心,就能拍出震撼我们打动我们好作品,获取观众的点赞和支持。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说我鉴赏水平太低。我承认自己的鉴赏水平不够高,没有发现这部电影真正的寓意以及对电影未来影响,也未真被震撼过。我只想让自己在业余时间能休闲娱乐,在不经意间被打动、被震撼就够了!

如果一部影视作品不能被大多数普通人看懂、不能雅俗共赏,起码说明该片不大众很小众,我们大众也可以对该片表示一下失望吧?


九月晴天


关灯拆电影 陈小姐:没牙的姜文满足不了我

《邪不压正》上映第一天,关灯编辑部集体贡献票房。

观后,葛老师掷地有声地说:我要录一部同评,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如何一场一场让我失望透顶。

先上一个精华短视频

以下是葛老师逐场批改作业

冰冰:我觉得好看,彭于晏最好看,彭于晏的肉体就是我坚持看下去的原因,好想舔屏幕哦。

陈小姐:我很不满意。

葛颖:我相当失望,这是我最简单的直感。姜文导演的第一、二部作品,一直是我上拉片课的保留片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记得不止讲过一届,我给三届学生拉过片。《鬼子来了》我给一届学生拉过。

凡是听过我拉这两部片子的同学,应该都很清楚地记得,我在拆解影片时的激情。

我曾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作品,中国十年都难出一部。

看到《鬼子来了》,我把时限又拉长了,我说这是五十年难遇的好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还让我小惊喜了一把,后来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一直到今天的《邪不压正》,我对这个导演从深深膜拜,变成毫无期待。

我相信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也不是情绪莫名其妙的起伏,而是基于作品的成色。

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评论对于电影创作的监督作用,我希望姜文导演能够冷静下来,好好听一听为什么他会让很多曾经对他如此崇拜的一批人,变得对他毫无期待,反过来想想他近年来的创作路径是不是有了比较大的失误。

陈小姐:我看完的第一个不满就是故事。影片是以类型片套路开场的,一个最高任务明确的复仇故事。做着做着,这个最高任务垮塌了,导演的着力点散掉了。

如果他想做一个颠覆传统套路的反类型片,也不成功。这不是一个类型片,又不是一个好的昆汀式的反类型片。

第二个不满是人物的性格设计前后矛盾,蓝爷的第一个出场戏设计得非常好,很见性格。

但是这个人物越到后面,观众对他的定位会越模糊,这个人物的动机到最后是不清晰的,小人物的家恨被他嫁接在国仇上,互相之间又无映衬作用,显得莫名其妙。

陈小姐:姜文的优点是单场戏的导演功底特别扎实,单看他一场戏一场戏里面的小设计,就体现了姜文导演一贯的聪明,他排小品一定很出色。

葛颖:对,这种聪明常常逆着观众的习惯性思维,蹦出来火花,姜文导演其实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短跑选手,他擅长100米冲刺。但是一个长片就好像5000米长跑,要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合理控制影片节奏,在这一点上姜文总是显得场场戏都过于追求张力。

所以看他的电影我经常觉得累,倒不是信息量大,而是演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一场荷尔蒙都分泌过盛,每一场表演都用力过猛。

陈小姐:我第三个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情节排布。影片发展到半小时左右,多场戏的排布只看到一个戏剧目的,就是引出人物。

比如说姜文自己演的蓝爷的出场、许晴的出场,15年后廖凡的再次出场……给我的感觉是,单为了出场而出场,着力于表现人物,却忽视了人物和故事核心情节之间的贯通性。

影片对周韵饰演的小裁缝这个人物的设计也有点莫名其妙,作为女主角,这个人物设计出来,除了跟彭于晏谈恋爱,给他报仇打了个下手之外,对于整个戏的作用在哪里呢?

不能说她这个人物有历史原型,我把她安进我的故事,通过我的主人公受到某种启示就是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这不是好的电影。

我还有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是这个片子对于对话场面的调度。

姜文有一个特点,就是剪辑节奏快,他喜欢鸡血式的剪辑方式,你可以发现哪怕在正反打镜头的对话场面,他也用了快速对切来表现,所以观众总觉得话赶话。

这种调度方式让我觉得既单调,调度又没招,看着特别累,对传递剧情信息又特别无效。

片子里出现了非常非常大量的屋顶戏,我跟葛老师在影院看的时候,在屋顶戏第五次出现的时候,观众席一片嘘声。

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感叹,意思就是太多了!又来了!这也是我的心声。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屋顶戏是非常经典的,用得恰到好处。既不滥用,又配合情绪。既是剧情上的一个气口,剧情到这里呼吸了一下,调节了节奏,抒情而留白的意境。

这个行为符合人物当时状态和人物一贯的性格,有这个年龄层少年做这件事的合理性,又体现着怀春的少年正暗恋某一个少女的惆怅感。配合着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在魔幻时段的落日余晖下,非常有味道。

所以这一笔是影史经典。《邪不压张》的屋顶戏固然是用了大力气来实拍,但是反而不出情绪。

男女主人公恋爱也谈得超尬。最失败的恋爱戏是剧中人莫名其妙爱上了,观众一脸懵逼。

葛颖:整个《邪不压正》里的一个重大看点就是老北京,屋顶戏拍得不错,但是在电影里不宜多用,每一次用都要有强烈的目的。刚开场的时候,从火车站下来道路两旁的雾凇,说实话,做得有点粗糙。

实际上场面不必做得那么大,就像当年陈凯歌做《霸王别姬》,就造了一条通往戏院的小巷子,姜文只要把一条小路做好了也很好。

还有,在屋顶采用轻功跳跃的戏我们不是第一次看到,杨德昌导演的遗作《追风》,虽然是动画片,但是有模拟镜头的调度,镜头运动的速率,动画人物在屋顶上攀爬跳跃的动作,和《邪不压正》的设计非常相似。

杨德昌导演未完成遗作《追风》片段

葛颖:电影创作归根结底在于,一定要把视觉上的奇观和扎实的戏剧目的结合起来。至少在这部作品里面,我不认同姜文的处理方式。

陈小姐:在这部作品里,姜文饰演的蓝爷被拔了牙。这部作品对我来说,姜文就像失去了所有的锐气,失去了创作的睿智。没了牙的姜文满足不了我。

《邪不压正》同评预售已上线

扫右方二维码,即可获取

此预售价位原价的7折

预售剩下不到一天

福利放送

扫下方二维码

有机会获得《西红柿首富》赠票

观影时间:7月27日 14:00

观影地址:CGV影院宜兴八佰伴店


关灯拆电影


失望!

《让子弹飞》票房是因为有周润发的存在!

《一步之遥》没有了周润发,就证明姜文的电影本身就难看,没有号召力!明明一垃圾片,硬是被一般装神弄鬼,附庸风雅的人奉若神灵!

《邪不压正》,又有一大批装逼的人会说说不好看的人看不懂!这里我想说一下,好莱坞大片有《盗梦空间》,《彗星来的那一夜》,《前目的地》等烧脑电影,华语片也有《催眠大师》《记忆大师》这样优秀的高智商影片,观众都津津有味,为啥就姜文的神神道道,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神经病似的本土电影观众就看不懂了?

因为电影的不精彩,让人们没有观下去的欲望,费脑猜测一个神经病自己不就也成了是神经病?

最后我想说一句:姜文,别再拍电影了……


一念执着HF


时隔数天,再次回归悟空问答答题,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邪不压正》是姜文今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改编自张北海先生的小说《侠隐》,姜文导演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姜文他这个人拍电影有个风格就是“不尊重原著,想象力天马行空”,作为民国三部曲的最终章,《邪不压正》做到了完美,在我的心中,是值得期待的。

我不是姜文的小弟,我也无意去捧某个人,我只是觉得姜文拍的电影很“高级”,和其他导演不同。

邪不压正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北平城七七事变前后,故事的主线是李天然的复仇,少年的李天然目睹师父被朱潜龙和根本一郎残忍杀害,李天然侥幸逃脱,被蓝青峰和美国人亨得勒所救。

七七事变前夕,李天然接受任务返回北平,展开复仇计划,期间遇到了唐凤仪,关巧红,在这部电影中,唐凤仪很美,那股风韵无人可敌,关巧红在周韵的饰演下很真,这两位女主为电影添加了不一样的魅力。

影片的最后,李天然成功复仇,关巧红侠隐于市,蓝青峰重伤入院,唐凤仪跳楼而亡,这个情节颇和鬼子来了里主角人头落地的情景。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烤羊排,一步之遥是法国蜗牛,邪不压正就是一桌菜肴丰盛的火锅,有肉,有酒,有美女。

反正我觉得这电影值得刷几次。




流光杂影


姜文这部有点儿小震撼,但没有想像中辣么好。个人感觉和《太阳照常升起》一个高度,尽管开局放了几枪震撼人心,但明显逊于《让子弹飞》。讲真,我个人喜欢姜文的《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


昨晚看完时,厅里一共有仨人,我,后面还有一对情侣,这大概也算包场了吧!看片时,发了个朋友圈,有人问:电影好看吗?想了一下,实话实说:影片更多仪式感,更多姜文式标签,至于故事本身不评价。


确切地说,这是姜文的电影。姜文的电影至少有两个特质:一是拍自己喜欢拍的;二是拍自己喜欢看的。至于观众嘛,喜不喜欢那是你们的事。这就是姜文,够自信,也足够霸气。

怎么说呢?这就是品牌效应。也就是姜文,如果换成别人,这么拍,肯定被骂死。因为,姜文将电影当成艺术品来拍。而且,还让老婆周韵上阵,来演。不知道这样的电影算不算私活。但至少是姜文的私货。如假包换,别人拍不出这个味儿,这就是姜文独染的风格。


所以,什么叫预算呢?预算多少哇?媒体追问他时姜文反问了一句。够自信,也够另类,霸气。

说到这儿,忽然想起多年前我和海岩老师聊天时说过的一段话。海岩说,姜文为拍一个电影可以等几年,很用心,这样认真的人,不多。

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一直觉得姜文的电影是实验电影,或者说先锋派戏剧。意境、台词、画风音乐都很美,震撼人心,但故事情节似乎绕了一些。


举个例子:《邪不压正》其实就是用哲学家加诗人的语言讲了一个屋顶上跑酷的复仇故事,而那个拼命想要报仇的大孩子,在一个女裁缝一个打针女两个干爸的精神调教下长大。

没错,姜文是个诗人,是个哲学家,是一个“狗日的巴顿”式的导演。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