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中國未來發展重在開拓國內市場

張維迎:中國未來發展重在開拓國內市場

關於未來如何保持經濟增長,搜狐國富智庫分享一篇著名經濟學張維迎的文章,他認為中國未來應該開拓國內市場。國內區域間的貿易成本比中國與外國的貿易成本還高,如果國內運輸成本能夠降低,發揮國內規模優勢,那麼就能彌補國際貿易的負面影響。

張維迎:中國未來發展重在開拓國內市場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著很多轉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出口主導型轉到出口和國內需求更平衡地發展上。

這麼大一個國家,出口佔GDP如此之高,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未來一輪經濟增長,已經不可能再繼續過去的高速出口趨勢了。100年前,全世界人口共有16億,美國大約是9000萬,佔5%多。現在全世界有68億人,中國大約佔近20%,現在中國的人口規模和100年前世界人口的規模是相當的。對很多產業來說,沒有一定的規模是不行的。比如,中國電信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信公司,主要原因就是中國人口多。

站在"中國就是全球"的角度考慮,如果中國本身就是全球,中國會怎麼發展?如果中國就是全球,中國的各個地區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相互之間發展貿易潛力有多大?實際上,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唯一差別就是由於主權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的不同,比如需要護照,有關稅以及其他的限制等等。否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本身是沒有什麼大差異的。就像歐盟在一體化、東亞要一體化一樣。一體化主要就是指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一樣。

中國在過去30年裡,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有時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交易成本還要低。同樣的生意,和外國企業做,費用、交易成本比國內還要低。比如山東和韓國做生意,運輸成本要比到西北還便宜,這正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中國的問題究竟出現在哪兒?現在,中國任何兩地之間運輸的時間,和20年前相比,減少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這個變化很好,為我們未來的增長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如果我們地區相互間的貿易發展很好的話,國際貿易不可能持續高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完全可以靠中國自身的努力來彌補。

所以下一步我們應該著眼於如何來開拓國內市場。開拓國內市場和擴大內需是不一樣的。擴大內需是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用貨幣、財稅政策來增加需求、增加投資、增加消費。這裡所說的開拓國內市場,更多的是制度性和微觀經濟學的概念,是如何使中國經濟的每個細胞都變得自由起來,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讓每個人、每一個企業在中華大地可以自由地遷移,自由地做生意。這樣,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本身,它的潛力就是無比巨大的。

現代政治經濟學始祖、法國著名經濟學家魁奈曾說過,"整個中國相當於所有的歐洲統一在一個主權之下的規模"。而在古典經濟學派創始人亞當·斯密寫《國富論》的時候,也曾非常驚歎地寫道:"中國市場規模不亞於歐洲所有不同國家加在一起的規模。"可惜的是,我們過去沒有很好地發掘國內市場規模的優勢,這應當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

(編者注:根據《人民日報》2017年一項調查,國產奶比進口奶還貴,其中運輸成本佔總成本50%。調查結論認為,流通不暢是推高商品終端價格的關鍵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