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所蕴含的含义,绝非仅仅是兵器之杀戮!

剑,号称百兵之君。所谓君子,不仅仅是指地位崇高,更指品德之盛。因而“剑”这种兵器,虽产生于杀戮,但随时日迁移,长兵器应用以及内涵不断丰富,早已不再是杀戮之器,而是作为一种力量和身份的象征。

可以看见,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王公士族,有一样东西必定是要有的,那就是佩剑。佩剑的重要性,甚至等同于人的性命,有不少的落魄士族,宁愿吃不上饭,也不愿意卖掉自己的佩剑。

从中可见,有一把剑是多么重要。

“宝剑”所蕴含的含义,绝非仅仅是兵器之杀戮!

剑作为身份的代表,在朝堂之上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剑履上殿”,不是有大功之人,是绝对没有可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剑尽管比较少用于战场厮杀,但在作为佩戴物存在的同时,精于剑术的人也颇多。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太史公司马迁,通常都只是将其当做一位有才华的文人看待,却不知他原来也是一位剑术好手,据史书记载,司马迁的家族原先是“在赵国者,以传剑论显”。

“宝剑”所蕴含的含义,绝非仅仅是兵器之杀戮!

相同的还有魏国的曹丕,这位曹操的继承者,在历史上无论文武都颇有造诣,却不怎么为人熟知,论文被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压一头,而在武上,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其实一位剑术高手。

据他自己编写的《典论∙自叙》记载,他六岁就通晓射箭之术、八岁就知晓骑射之术,而且颇为高超,能够“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

但更为擅长的是击剑,他曾从桓灵之间的誉满京师的剑术高手王越学剑,学的是精纯熟练。有一次,他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饮酒,谈到邓展通晓五兵、能够空手入白刃,于是就与之论剑。

曹丕认为邓展说的不对,邓展不服,就请求与他比试。当时都已经是喝得酒酣耳热,就答应了下来,但由于真剑伤人,恰巧又在吃甘蔗,于是曹丕就用甘蔗来当做剑,与邓展比试了数个回合,三次击中他的手臂。

邓展还是不服,又请求再比试一次。结果曹丕这次直接诱敌深入,一举击中邓展的额头,当时座中客对此感到非常吃惊。

比试完之后,曹丕甚至还给这位剑术高超的将军邓展提建议道,“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可见其剑术之精纯。

“宝剑”所蕴含的含义,绝非仅仅是兵器之杀戮!

除了用作身份和力量的象征,“剑”还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那就是代表着“天命”。

比如说《名剑记》写到,三国时,袁绍就曾梦见有一个神仙,授予他一把宝剑,醒来后果然在卧室发现了这把宝剑。袁绍拿来一看,看到剑上有铭文“思召”二字,解释者称,“思”通“丝”,丝与召字合起来就是“绍”字,袁绍听完那时喜不自禁——因为这意味着天命所归。

在文人墨客的作品当中,也是认同了宝剑代表着天命的说法,如刘长卿诗《宝剑篇》“自然神鬼伏,天子莫空弹”,谭用之诗《古剑》“铸时天匠待英豪”。

我们熟悉的“高祖斩白蛇起义”,就有赤霄剑;刘秀建立东汉,就有秀霸剑。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

种种表明,与其它的兵器相比,“剑”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杀戮意义,而成为身份、力量和天命的象征,因此才有“百兵之君”的称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