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所蘊含的含義,絕非僅僅是兵器之殺戮!

劍,號稱百兵之君。所謂君子,不僅僅是指地位崇高,更指品德之盛。因而“劍”這種兵器,雖產生於殺戮,但隨時日遷移,長兵器應用以及內涵不斷豐富,早已不再是殺戮之器,而是作為一種力量和身份的象徵。

可以看見,不管是文官武將,還是王公士族,有一樣東西必定是要有的,那就是佩劍。佩劍的重要性,甚至等同於人的性命,有不少的落魄士族,寧願吃不上飯,也不願意賣掉自己的佩劍。

從中可見,有一把劍是多麼重要。

“寶劍”所蘊含的含義,絕非僅僅是兵器之殺戮!

劍作為身份的代表,在朝堂之上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劍履上殿”,不是有大功之人,是絕對沒有可能享受到這種待遇。

劍儘管比較少用於戰場廝殺,但在作為佩戴物存在的同時,精於劍術的人也頗多。比如說我們很熟悉的太史公司馬遷,通常都只是將其當做一位有才華的文人看待,卻不知他原來也是一位劍術好手,據史書記載,司馬遷的家族原先是“在趙國者,以傳劍論顯”。

“寶劍”所蘊含的含義,絕非僅僅是兵器之殺戮!

相同的還有魏國的曹丕,這位曹操的繼承者,在歷史上無論文武都頗有造詣,卻不怎麼為人熟知,論文被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壓一頭,而在武上,也沒有什麼人知道他其實一位劍術高手。

據他自己編寫的《典論∙自敘》記載,他六歲就通曉射箭之術、八歲就知曉騎射之術,而且頗為高超,能夠“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

但更為擅長的是擊劍,他曾從桓靈之間的譽滿京師的劍術高手王越學劍,學的是精純熟練。有一次,他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飲酒,談到鄧展通曉五兵、能夠空手入白刃,於是就與之論劍。

曹丕認為鄧展說的不對,鄧展不服,就請求與他比試。當時都已經是喝得酒酣耳熱,就答應了下來,但由於真劍傷人,恰巧又在吃甘蔗,於是曹丕就用甘蔗來當做劍,與鄧展比試了數個回合,三次擊中他的手臂。

鄧展還是不服,又請求再比試一次。結果曹丕這次直接誘敵深入,一舉擊中鄧展的額頭,當時座中客對此感到非常吃驚。

比試完之後,曹丕甚至還給這位劍術高超的將軍鄧展提建議道,“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可見其劍術之精純。

“寶劍”所蘊含的含義,絕非僅僅是兵器之殺戮!

除了用作身份和力量的象徵,“劍”還被賦予了更高的使命,那就是代表著“天命”。

比如說《名劍記》寫到,三國時,袁紹就曾夢見有一個神仙,授予他一把寶劍,醒來後果然在臥室發現了這把寶劍。袁紹拿來一看,看到劍上有銘文“思召”二字,解釋者稱,“思”通“絲”,絲與召字合起來就是“紹”字,袁紹聽完那時喜不自禁——因為這意味著天命所歸。

在文人墨客的作品當中,也是認同了寶劍代表著天命的說法,如劉長卿詩《寶劍篇》“自然神鬼伏,天子莫空彈”,譚用之詩《古劍》“鑄時天匠待英豪”。

我們熟悉的“高祖斬白蛇起義”,就有赤霄劍;劉秀建立東漢,就有秀霸劍。類似的傳說還有很多。

種種表明,與其它的兵器相比,“劍”已經脫離了單純的殺戮意義,而成為身份、力量和天命的象徵,因此才有“百兵之君”的稱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