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平台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就這樣莫名其妙成了債務人。”一家上海地區爆雷平臺中層管理人員趙誠(化名)說。

7月初他所在的平臺爆雷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竟然是平臺多家借款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而他自稱,根本沒有註冊過這些公司,更沒有發起過借款。

“我專門找了平臺創始人問責,但他支支吾吾什麼也不肯說;我又找了風控總監,他乾脆坦言自己不知情。”趙誠稱。

如今,這些債務讓他陷入旋渦,平臺出借人天天電話催促他還款。

這種現象在多個爆雷平臺並不鮮見,銀票網等爆雷平臺都曾出現類似現象。平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曾借用平臺員工或親戚好友的身份證註冊大量“殼公司”進行財務包裝,虛構貿易合同或應收賬款債券進行自融。如今平臺爆雷,這些假標紛紛浮出水面。

一位P2P平臺負責人看來,這背後折射出爆雷平臺風控缺失:

一是平臺風控部門未能對這些殼公司進行全面盡職調查,沒有認真辨別借款標的“真偽”;

二是由平臺內部員工或實控人親朋好友設立的公司進行借款,理應列入平臺關聯交易並向出借人進行風險提示,但由於目前相關配套政策尚未出臺,部分平臺趁機渾水摸魚。

這位P2P平臺負責人透露,辨別一個平臺是否存在投放假標“自融”,並非難事,主要看其發佈的借款標的是否主要由內部員工、親朋好友等設立,或由管理人員通過批量採購“殼公司”(通常企業相關工商註冊信息高度類似)發起。

趙誠認為,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平臺創始人一味追求規模效應與資本運作獲利,不顧風控與擠兌風險。

【虛構借款標的】

“當時創始人藉口為員工辦理團體險福利,讓我們將身份證借給他幾天,基於信任關係,大家都毫不猶豫地借了。”趙誠說。如今他得知,在辦理團體險期間,創始人藉機註冊了數十家殼公司。由於公司註冊採取認繳制,他們自稱對此並不知情。

但其中並非沒有疑點,趙誠回憶說,每當平臺集中發行動輒上百萬元額度的高利借款項目時,創始人都會找各種理由向他們再借身份證。

“現在回想起來,創始人有可能多次拿著這些身份證給殼公司大幅提高註冊資本,並虛構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債權,美化財務數據,最終讓這些借款標的順利通過平臺風控,實現自融。”趙誠認為。

而風控部門負責人的說辭是,這些借款標的都由創始人直接拿過來要求迅速發行借款,且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債權資料一應俱全,不便多問。該負責人還宣稱,除了平臺幾位高層人員知道這些殼公司的真實狀況,風控部門幾乎都對此不知情。

“風控總監承認,其實他們的風控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因為平臺創始人拿來的借款標的,幾乎沒人否決。”趙誠直言。據他初步估算,當前平臺約有10多位中層管理人員被挪用身份證註冊了借款公司,合計身背約3000萬元“債務”。

“目前我們只能先向公安部門報案,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趙誠表示。

其實類似狀況在爆雷P2P平臺並不少見。部分爆雷平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通過上述做法虛構借款標的自融後,主要將資金用於配資炒股、房地產開發過橋貸款或炒作虛擬數字貨幣等投機行為,然而今年以來樓市價格回落、股市低迷、虛擬數字貨幣價格大跌,導致整個資金鍊斷裂,最終引發平臺爆雷。

“聽說有一家P2P平臺負責人炒作虛擬數字貨幣虧損逾2億元,不得不轉賣P2P平臺套現回補資金缺口,但這卻給了購買方設立虛假標的自融募資的機會,最終導致平臺爆雷。”一位P2P業內人士透露。

【既是債務人又是債權人】

在這輪P2P爆雷事件中,很多平臺員工甚至既是平臺債務人,又是平臺債權人。

“在7月初平臺爆雷前,不少員工參與了平臺P2P投資。”趙誠透露,當時普通員工並不清楚其中的違規業務,反而認為平臺管理規模快速擴張,因此拿出積蓄投資,進一步擴大平臺業務規模。

“我們從風控部門瞭解到的平臺運營數據,基本上都是逾期率很低。因為借款標的表面上看都是具有真實貿易合同背景的供應鏈金融貸款,銀行票據承兌貼現,由大企業擔保的保理業務借款,以及有汽車住房擔保的個人消費金融貸款等。”直到7月初平臺實際控制人向公安部門自首,才發現這些低逾期率都是由資金池業務偽造的“假象”。

趙誠看來,平臺之所以爆雷,一個重要原因是創始人並未真正理解金融。

“創始人一直說只要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實現上市,業務發展過程中的不少違規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他甚至認為金融市場流動性等風險不會降臨。”

P2P爆雷平臺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