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兒童偷用家中巨款打賞主播,母親四處奔波維權,結局令人心酸

9歲兒童偷用家中鉅款打賞主播,母親四處奔波維權,結局令人心酸

遼寧大連一9歲女孩小鑫在直播平臺給主播打賞了5萬餘元,其母親維權三個多月一直沒有結果。

直播平臺公關部陳女士表示,一般會建議當事人提供孩子玩手機遊戲時的視頻資料,但小鑫的申訴材料裡沒有;

因無法證明確實是孩子操作,所以申訴始終未通過審核,平臺也將原因向申訴人進行了告知。

9歲兒童偷用家中鉅款打賞主播,母親四處奔波維權,結局令人心酸

對這樣的新聞,我們不是第一次見了,全國各地也已發生多起。今年的1月份,大連9歲的小梅先後30餘次向北京某直播平臺打款,消費了父親支付寶裡的5.8萬餘元存款。

雖然,作為家長也有一定的責任,但類似的事情之所以不斷髮生,並且維權困難重重,根本還是因為監管存在著種種漏洞。,平臺往往缺乏針對未成年人的註冊審核和使用限制。小鑫事件中,註冊的個人信息裡明確寫著年齡9歲,頭像也是小鑫本人,如此明顯能看出是未成年人,虎牙卻解釋稱,“有很大一批網友在註冊時會選擇使用假身份,這對平臺來說很難進行辨別。”雖然沒有相關法規要求註冊必須實名,但能否對未成年人多雙眼睛呢?

直播平臺雖說是新事物,但也已誕生多年,甚至網紅直播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職業,直播打賞也漸次成為一種商業模式。因此,為市場和消費者權益護航的相應法規是時候出現了。不能一到維權的時候,才發現只能往《未成年人保護法》上湊。

9歲兒童偷用家中鉅款打賞主播,母親四處奔波維權,結局令人心酸

從直播平臺誕生之初,它們就擁有權力上的先天優勢,因為一切程序和規則都是它們制定的,解釋權基本也都握在它們手中。比如“你無法證明是小孩打賞”,一時讓家長們無所適從。總體來看,家長需要吸取教訓,但平臺和有關職能部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