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葬禮,16位名人爲魯迅先生擡棺,身份一個比一個牛

1936年10月19日,我們尊敬的魯迅先生在上海安靜的離開了人世,享年55歲。在那個年代,魯迅是敢於向惡勢力宣戰的人物,他用他的筆當做洋槍洋炮攻擊權貴的痛處,向人們揭露生活的不公。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引起百姓的共鳴,為這個世界伸張正義。

魯迅先生的葬禮,16位名人為魯迅先生抬棺,身份一個比一個牛

魯迅先生的行為讓一些權貴之人十分氣憤,但是他卻贏得了全體人民的稱讚,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存在人民群眾才有了說話的權利,權貴才有所收斂。魯迅並不孤單,他的身邊彙集了許許多多和他有著相同志向的友人,這一點從他去世後人們的反應就可以看出。

魯迅離世的消息傳出後,宋夫人便立即來到他的家中,和徐廣平商議之後,他們倆定了一個由九個人組成的管理治喪的委員會,其中包含的成員都是在當時是最有名氣的。前來送行的人士不斷地湧向上海,除了上海的百姓,甚至一些社會名流也紛紛前來弔唁。

魯迅先生的葬禮,16位名人為魯迅先生抬棺,身份一個比一個牛

10月22日的下午,魯迅的棺材從萬國殯儀館啟程,即將被運往萬國公墓,抬棺的人是16個,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們的名氣都十分大。這16個人是:吳朗西、肖乾、周文、鹿地亙、蕭軍、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巴金、聶紺弩、歐陽山、黃源、曹白、胡風。

下面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其中的幾位。

胡風的原名張光人,他是從事文藝方面的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在當時他還是領導眾位作家思想的重要人物,是魯迅摯友。

巴金,我們應該很熟悉,他的作品有很多都被選進教科書,他是在我國很有名氣的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受到大家的尊敬。

魯迅先生的葬禮,16位名人為魯迅先生抬棺,身份一個比一個牛

黃源,原名是黃河清,他是魯迅先生的最後一位徒弟,相處十分融洽,他們一起註譯了很多外國的名作。

鹿地亙,是一位日本人,本名為瀨口貢,在日本時,他是無產階級的作家組織的多位負責人之一。他說過過反抗戰爭言論,所以他受到了日本軍國思想的迫害,1935年他被迫逃到上海,他一直反對日本來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他和魯迅等進步作家往來十分親密。

孟十還,這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他的作品曾經在俄國的報刊上發表過,他和魯迅經常進行書信的交流,在描述魯迅平生的書中收錄了很多由魯迅寄給他的書信。

靳以,作家,1932年在復旦大學畢業,之後在抗日期間曾經任重慶的大學教授,兼任國內著名書刊的編輯。建國後,曾擔任雜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的重要職位。

吳朗西,編輯家,1934年,在上海舉辦過的大型文藝展覽,擔任月刊雜誌的文學編輯。9月還創辦了關於漫畫的月刊,因為報刊上有一半的地方都是用來刊登雜文的,所以他和很多作家有了交集。

陳白塵,原名陳增鴻,劇作家、戲劇活動家、小說家,1930年參加戲劇家聯盟,從事關於戲劇的活動,曾參加過外國的劇社。在抗戰爆發之後,他依舊堅持在各地舉行鼓勵人們思想進步的戲劇活動,在這期間他也創作了大量的劇本。

肖乾,曾用名肖炳乾,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後在天津、上海、香港任《大公報》記者、編輯,主要著作收入《肖乾選集》。1986年被挪威王國授予政府勳章。

聶紺弩,是著名的詩人,同房時也是一位散文家,193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首部短篇小說集《邂逅》。1936年的2月,在魯迅鼓勵下他和小夥伴創辦了文學期刊《海燕》。聶紺弩因為雜文而被人們記住,他的作品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魅力,深得魯迅先生的喜愛。

曹白,這是一位木刻家,木刻技藝高超,他創作的《魯迅像》等作品在參加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時,被檢查人員攔截,不允許他帶著和魯迅有關的作品參展。也正是因為木刻,兩人之間有了親密的聯繫。

魯迅先生的葬禮,16位名人為魯迅先生抬棺,身份一個比一個牛

這一路跟隨在魯迅先生靈柩後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自發的安靜的跟在後面,沉默表示著大家的哀痛,甚至有人忍不住小聲啜泣,大家都捨不得他的離開。到了目的地,身後跟隨而來的人群大概有幾百人了。

從魯迅先生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凡是敢為民眾發聲的正義之士,廣大國民是不會遺忘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