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評論+長篇通訊 聚焦浙江發展金鑰匙——「八八戰略」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文: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評論+長篇通訊 聚焦浙江發展金鑰匙——“八八戰略”

城鄉居民收入位居全國前列,脫貧攻堅任務最先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位列各省區市第一……憑藉“八八戰略”這把“金鑰匙”,浙江打開了一扇高質量發展的“大門”,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發展速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浙江面臨國際國內宏觀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面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自身競爭優勢弱化的雙重壓力。如何改變增長方式粗放、產業層次低的窘境?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如何扭轉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2003年7月,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經過深入調研和思考,提出了“八八戰略”——總結浙江發展的八個優勢,提出面向未來發展的八項舉措。

“八八戰略”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生動實踐的新境界,成為引領浙江發展的總綱領。

經濟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亟待轉型升級。省委提出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一方面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利用傳統產業騰退出的發展空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通過“騰籠換鳥”,“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俊鳥”紛至沓來。玉環改造59個老舊工業點,引進了蘇泊爾、艾迪西等一批高端企業;諸暨大唐的制襪企業,以前一雙襪子利潤只有1毛多錢,現在好的品牌能賣到數百元。以前浙江的企業,沒有“老虎”,只有“群狼”。如今,吉利、娃哈哈、阿里巴巴等“老虎”輻輳而至。

“八八戰略”把從嚴治黨、鞏固和發展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放在重要位置,引領浙江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早在2004年,浙江就制定了“效能建設‘四條禁令’”,10多年來,浙江歷經三輪簡政放權、“四張清單一張網”“最多跑一次”等多項推進政府自身改革的創新探索,這些“升級版”新做法,中心點是“執政為民”,帶來了“由裡往外美”的政績觀,也帶來了群眾的高滿意度。

社會發展,積累物質財富固然重要,精神財富更不可少。精神財富儘管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整個社會邁向更高層次的基石。政府應該成為社會風尚的引導者。浙江省委和省政府一直這樣強調。

如何引導社會風尚?浙江的抓手是“以文化人”。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建設重中之重。通過“虛功實做”,實實在在落地,達到“入腦入心”。“以文化人”,孕育出了寬容、大氣、文明的社會風氣,富而好德、富而好禮、富而好仁,已成為浙江人新的價值追求!

發展是硬道理,社會和諧穩定是硬任務。“八八戰略”高度重視加強軟環境建設,提出建設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總結提煉“紅船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切實增強文化軟實力,浙江被認為是全國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八八戰略”提出推進生態省和綠色浙江建設,部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環境汙染整治行動,引領浙江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千萬工程”實施15年,全省100%的建制村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

除了改善環境,在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方面,浙江也不斷創新, “城”與“鄉”的邊界已越來越模糊,基本實現了城鄉“無縫對接”。群眾感慨:“在浙江,農村成城市後花園,城市成農村CBD。”

浙江15年的實踐充分表明:“八八戰略”實施得越深入、越持久,就越彰顯出強大的引領力量!


續寫“八八戰略”新篇章

思想決定事業格局,戰略引領發展未來。

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聚焦“如何發揮優勢,如何補齊短板”兩個關鍵問題,全面系統闡釋浙江的八個優勢,提出改革發展的八項舉措。作為謀篇佈局、開篇破題的大文章,“八八戰略”是引領浙江發展的總綱領、推進浙江各項工作的總方略,為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其精神實質對全國各地區的改革發展也有著重大指導意義。

“八八戰略”的成功實施,充分彰顯科學思想的引領力量。15年前,資源高消耗、產業“低散亂”、體制性素質性瓶頸顯現,這些“成長的煩惱”讓浙江發展面臨歷史關口。把握體制機制、塊狀特色產業、城鄉協調發展等八個優勢,提出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打造“綠色浙江”等八項舉措,“八八戰略”猶如一把“金鑰匙”,開啟了深化經濟轉型升級、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通達道路。今天的浙江,在體制機制活力、開放程度、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生態文明和社會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已成為全國領先的省份之一。浙江的難題也是中國的難題,浙江的突破也是中國的突破。“八八戰略”充分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實踐基礎、群眾基礎,是指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八八戰略”的成功實施,充分見證久久為功的實幹力量。從“功成不必在我”的為政境界,到“甘於做鋪墊之事”的政績觀,再到“抓落實如敲釘子”的落實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向來對真抓實幹、務求實效高度重視。八個優勢、八項舉措,對準浙江的長項、短板、痛點,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務實品格和實幹精神。浙江廣大幹部群眾以“八八戰略”為重要遵循,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謀發展,一任接著一任幹,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八八戰略”不僅是戰略上的定盤星、指南針,也從戰術上指明瞭幹事創業所需要的幹事態度和工作方法。續寫“八八戰略”新篇章,就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腳踏實地團結奮鬥,久久為功一抓到底,用實幹與擔當繪就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

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走進新時代的浙江,致力推進“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百尺竿頭開啟新徵程、演繹新精彩。從“千萬工程”到鄉村振興,從“騰籠換鳥”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國”,從實踐“兩山”理念到建設“美麗中國”,在之江大地,在萬里神州,更宏偉的藍圖已經擘畫,更偉大的成功還在孕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負新使命、激發新作為、書寫新篇章,我們一定能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為實現民族復興凝聚磅礴力量。


藍圖繪就好浙江

——浙江踐行“八八戰略”紀實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發展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不過,把目光投向15年前,這裡也曾有過 “成長的煩惱”……

“山越高越難爬,車越快越難開。”如何讓快速奔馳的列車進入科學發展這個軌道?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親自謀篇佈局,於2003年7月作出了“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

15年來,歷屆浙江省委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繪就了波瀾壯闊的浙江畫卷。“八八戰略”實施得越深入、越持久,就越彰顯出強大的引領力量!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評論+長篇通訊 聚焦浙江發展金鑰匙——“八八戰略”

 寧波市奉化區滕頭村村景。

“騰籠換鳥”,換來“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俊鳥”

浙江,是我國民營經濟大省。改革開放以來,憑著敢為人先的精神,浙江人“一遇陽光就燦爛,一遇雨露就發芽”,民營經濟遍地開花,星羅棋佈的小作坊帶動了經濟高速發展。

但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浙江面臨著國際國內宏觀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面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自身競爭優勢弱化的雙重壓力。以前粗放經營發展中的問題也日益顯現:諸暨襪業,一雙襪子的利潤只有1毛多錢;曾在浙江率先起跑的台州,GDP增速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每年超過20%放緩到10%……

長期的“低小散”還帶來另一後果:水髒了,山禿了。工業大縣長興縣河道里的汙水“劃根火柴就能點著”;擁有上萬家水晶加工作坊的浦江縣河水被汙染成了乳白色;在杭州蕭山,滿眼別墅,風一吹塑料袋亂飛……

怎麼辦?現實逼迫浙江“整好行裝再出發”!

經過細緻、深入的調查研究,2003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上,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總結了浙江發展的八個優勢,提出了面向未來發展的八項舉措:新型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綠色浙江、海洋經濟、文化大省、機關效能建設……

這一切,總的落腳點就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永遠成為主旋律。

要做到健康有序,經濟領域亟待轉型升級。

增長方式怎麼轉?經濟結構如何調?省委提出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一方面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利用傳統產業騰退出的發展空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騰籠”不是“空籠”,換鳥也不是簡單地“以大換小、以新換舊”,只有“老鳥”“新鳥”比翼齊飛,“實”“虛”產業相濟並重,新舊動能方可順暢轉換。

如何甄選“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俊鳥”?省委要求:淘汰落後產能,把產業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根據“八八戰略”的總體部署,浙江以“倒逼機制”促使企業苦練內功,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力抓節能減排,關停了大量高汙染企業,逼迫低小散企業自我提升。

就在轉型升級穩步推進之時,一場國際金融危機不期而至。浙江經濟何去何從?是為了保住GDP增長而暫時放緩轉型升級步伐,還是立足長遠咬定轉型升級?時任省委書記趙洪祝提出:環境保護的“硬槓槓”不能寬,節能減排的“緊箍”不能松,困境中更要咬定轉型升級。

拆解業是台州的支柱產業之一。這些企業在為台州製造業提供源源不斷原料的同時,拆解過程中也產生大量的油汙、廢水、廢氣……轉型升級是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齊倒掉?台州人倒掉了“髒水”留下了“孩子”。“齊合天地”是台州最大的拆解企業,技術創新讓企業完成了蛻變:原先拆解電線靠燃燒分離出銅絲,現在用機器分離,100%解決了廢氣問題。

走進杭州餘杭區臨平新城的藝尚小鎮,會發現服裝加工製造這一典型的傳統產業已不“傳統”。服裝設計師從“雲端”物色,生產原料從“面料公共圖書館”挑選,訂單從APP平臺“搶單”,生產則由“共享車間”柔性產能完成。不僅有小鎮的高顏值,更有人才的高品位、產品的高附加值,印證了“只有落後的產品,沒有落後的產業”。

“騰籠換鳥”,不可能一“換”永逸。怎樣保證留在籠中的總是“俊鳥”?

浙江人提出了“畝均論英雄”概念——不以經濟總量規模算“籠統賬”,而要算畝均投資、畝均產出“精細賬”,算好經濟、資源、環境“三筆賬”。對這一做法的結果,有人這樣比喻:讓不下蛋的母雞沒糧吃,少下蛋的母雞少吃糧,多下蛋和下大蛋的母雞吃得更多更好。

“騰籠換鳥”,使浙江經濟完成了從貼牌生產、蜷伏於價值鏈底端向設計、創新產業鏈高端的攀升。

一個保溫杯,會提醒主人喝水、能自動殺菌消毒,有可能同時還是藍牙音箱、充電寶。佔了全國保溫杯產量七成的浙江永康,過去企業“扎堆”學樣、打價格仗,產品流行一浪過後,“遍地開花”變成“滿地狼藉”。現在,依靠“科技+設計”的創新力,永康五金不光“什麼都有”,更要“做精做好”。

一雙運動襪,腳踝處藏著減少運動損傷的隱形紮帶,襪筒有壓力補償功能,腳背部位還有減震帶。年產襪子75億雙的諸暨大唐,曾幾何時被老外戲稱“垃圾襪”。現在,襪業也有智庫、設計師庫,專利“加身”的時尚型、功能性產品,“一雙襪子利潤抵過去幾百雙”。

的的確確,“俊鳥”翔集已成為浙江經濟的新常態。以前,人們說浙江企業沒有“老虎”,只有“群狼”。如今,一隻只老虎紛至沓來!你瞧,吉利、娃哈哈、阿里巴巴哪個不在業界舉足輕重?!

從“四條禁令”到“最多跑一次”,效能建設常抓不懈

人們評論浙江,最常用的詞是“藏富於民”。“藏”,離不開執政為民的胸襟和不計個人得失的氣度,離不開“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

早在2004年,浙江就制定了“效能建設‘四條禁令’”——嚴禁擅離崗位、嚴禁網上聊天炒股、嚴禁中餐飲酒、嚴禁在辦事中接受當事人宴請和禮品禮金。之後,進一步規範機關行為:在全省鄉鎮以上各級機關和有行政管理職能單位開展“整風”,強化監督機制、嚴格考核獎懲。

10多年來,浙江歷經三輪簡政放權、“四張清單一張網”、“最多跑一次”等多項推進政府自身改革的創新探索,這些“升級版”新做法,中心點就是“執政為民”,帶來了“由裡往外美”的政績觀。

向群眾徵詢政府來年要辦的十件民生實事,是浙江執政為民的“傳統項目”。此舉始於2005年,先在網上公開徵集實事項目,再由群眾投票,按得票高低選出最期待實施的十件事,把辦實事的承諾寫進每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

民生實事“群眾提、大家定、政府辦”在浙江已成慣例。由於項目來自群眾,所以,政府的施政指向深得民心。問計群眾,又件件狠抓落實,政府的執政效能大大提高。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認真思考“潛績”和“顯績”這道辯證題,才會甘於埋頭苦幹做實事。

長期以來,GDP是否增長,是衡量幹部政績的一個硬槓槓。在任期內,如果GDP沒有大的增長,想評優?想升遷?難!這樣的比賽,容易帶來這樣的結果:為了GDP增長,有些人便把環境保護拋在了腦後。於是,儘管三令五申保護環境,小造紙、小化工仍屢禁不止;本來秀麗的山水,被開山取石弄得千瘡百孔……

安吉曾是浙江20個貧困縣之一。改革開放後,急於丟掉“窮帽子”的安吉,把目光轉向工業,一時間,“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財政確實上去了,可代價卻是青山被毀、河流被汙……痛定思痛,粗放發展的老路不能再走!安吉縣人大通過了“生態立縣”的新戰略,毅然關閉了33家汙染企業。

安吉的努力,得到習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視。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冒著酷暑來到天荒坪鎮餘村調研,走村串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後,高興地說,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是高明之舉。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一定不要再去迷戀過去那種發展模式,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浙江毅然停止了GDP競賽——抓GDP增長是政績,解決民生困難,保護生態環境,同樣是硬邦邦的政績。

“由裡往外美”的追求帶來的豈止是山水的變化,它讓浙江的施政者始終能將創業績與守政策、現實性與長遠性、計劃性與規律性完美統一。

近些年,儘管浙江發展總引來人們豔羨的目光,但全省上下並沒有絲毫懈怠。人們深深知道,隨著社會發展,各項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各類“硬骨頭”已越來越難啃。要攻克難題,必須靠一支敢於攻堅克難的“鐵軍”帶領大家幹出來。

“講得好,是因為幹得實、幹得好。”被稱為“書記夜考會”的全省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視頻會,從2013年開始堅持每季度開一次,選晚上的時間,每次10位縣委書記依次“上擂臺”,每人6分鐘比成績、講方法、提目標。每次會議主題有不同,但絕不脫離“實幹”二字。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說:“講五六分鐘工作實績的真話,比講一大堆沒用的、正確的廢話更有意義。”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我們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浙江新一屆省委集體薪火傳承,省委書記車俊這樣表示。

“讓數據‘多跑路’,換取群眾少跑路。”這是浙江“最多跑一次”的初衷。

嘉興市南湖區市民廖銳要辦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他發現,跑審批可以像看“全科醫生”一樣,一窗式“無差別受理”;即使錯過上班時段,也有像“無人超市”一樣的自助政務服務區24小時“不打烊”;掃一掃收件憑證上的二維碼就能查辦件進度,“像查快遞一樣方便”。

目前,浙江已實現省級部門非涉密辦事項目網上申請渠道全覆蓋,“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到87.9%。不見面辦成事,保證了事項辦理的公平公正,從而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對“最多跑一次”改革如何評價?專家認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的“支點”,通過政府改革的“減法”,換取了經濟與社會活力的“加法”。

“以文化人”,富而好禮成為新的價值追求

社會發展,積累物質財富固然重要,精神財富更不可少。政府應該成為社會風尚的引導者。歷屆浙江省委都保持著這樣的自省。

如何引導社會風尚?浙江的抓手是“以文化人”。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建設重中之重。通過“虛功實做”,實實在在落地,達到“入腦入心”。

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口袋滿了,腦袋卻空了,新功利主義、新實用主義思潮抬頭這一情況,習近平同志親自提煉出了“紅船精神”: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他將“紅船精神”撰文發表,號召全省學習。

一條小船,誕生一個大黨。“紅船精神”成為指導浙江干群開拓進取的精神之源。

提倡建設學習型社會,浙江發力最早。杭州是國內最早實現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和學習場所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城市之一。這些設施場所,即使乞丐、流浪漢和拾荒者也可以隨便進入,唯一要求是把手洗乾淨再閱讀。

大運河穿杭州城區而過。如果你到運河邊漫步,會發現:運河沿岸每隔不遠就有一個掛著“河畔書屋”牌子的小木屋,免費提供圖書借閱等服務;運河上的漕舫船,也滿載書香,成為一個個免費“流動書吧”。39公里長的運河杭州段,成了39公里長的免費“學習長廊”。

如何讓精神文明的撒播沒有死角?在浙江,不但“送文化”,還潛心“種文化”——像種莊稼一樣,讓文化文明的種子在各地生根、開花、結果,激發鄉村文化活力。農家書屋、“錢江浪花”文化直通車、“文化走親”、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文化禮堂,都是“種文化”的有效載體。通過這些載體,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鄉賢文化,讓精神文明之花開遍鄉村田野。

“早有廣場舞,晚有乒乓賽,每逢節假日要辦民俗禮儀活動,過年還演個‘村晚’。”現在,海寧市鹽官鎮桃園村村民楊敘仙每天都和姐妹們相約,在村裡文化禮堂門口的小廣場上跳排舞,“要說村裡最熱鬧的地方,肯定是文化禮堂”。

辦好“我們的村晚”,唱響“我們的村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禮堂的特色文化活動一年到頭不斷檔。“中國村歌之鄉”江山市創作村歌近200首,1/3的行政村都有村歌。“江山如畫,鄉愁如歌”,還把鄉土鄉音、鄉容鄉貌唱進了人民大會堂。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評論+長篇通訊 聚焦浙江發展金鑰匙——“八八戰略”

台州市路橋區新橋鎮金大田村裡,孩子們正在廣場上玩耍。

揹著白菜的村頭婦女、扛著榔頭的山鄉漢子、赤足奔跑的農家孩童,在舞臺上唱起村歌、跳起茶舞……這是今年在龍泉市舉行的2018“鄉村春晚大集”上的鏡頭。所有節目都由農村群眾自編自導自演,滿溢著的農家風情、鄉村記憶,讓人對“村晚”和“民星”刮目相看。

“村晚”的精彩上演,不僅改變著鄉風民風,還帶動當地拓展全域旅遊,探索農村經濟增長的新模式。現在的浙江,“文化”大大方方走上舞臺正中央,自信無比地展現魅力,發揮著經濟發展“助推器”、政治文明“導航燈”、社會和諧“黏合劑”的特殊功能。

“以文化人”,孕育出了寬容、大氣、文明的社會風氣,富而好德、富而好禮、富而好仁,已成為浙江人新的價值追求!

禮讓斑馬線,成為杭州的一張“文明名片”。你走到斑馬線前,車流就像約好了似的等你通過。據交警部門監測,杭州公交車斑馬線讓行率高達99%。

在“南湖紅船”所在地嘉興,如今平均每10位市民中就有1名志願者。“有困難,有需要,說一聲,我能辦的肯定想辦法。”這是私營業主姜寶祥的為民承諾。“如果把社會比作一臺機器,那麼我們要當潤滑油,降低噪聲,減少磨損。”這是年過七旬的“老孃舅”杜子鑫的人生格言。

“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醫生”姚玉峰……從盆景到風景,無數的“最美”已經構成浙江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

社會管理不斷加強,“大平安”涵蓋各個領域

有專家對浙江所以能“走在前列”歸納出這樣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二是社會管理的好成效。

還在2003年,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就旗幟鮮明地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把推廣“楓橋經驗”,建設“平安浙江”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要求各地致力於關注民情、改善民生、發展民主、維護民安、促進民和。

說起“楓橋經驗”,上點年紀的人大多耳熟能詳!半個世紀前,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好方式,毛澤東主席聞訊,欣然命筆:“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從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這一經驗,傳遍了大江南北。

半個世紀過去了,“楓橋經驗”不斷推出“升級版”。多元化解決糾紛,“用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楓橋大媽”“店口紅帽子”都成了響噹噹的品牌。“‘楓橋經驗’根子上就是走群眾路線,矛盾交群眾解決。政府要變‘為民做主’為‘由民做主’。”諸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姚漢松這樣認為。

由“楓橋經驗”引路,浙江各地均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社會管理經驗:舟山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溫州的“綜治八大員”、蒼南的“五站式工作法”、杭州的“武林大媽”……像這樣帶著基層智慧和泥土味的“治村之道”,在浙江各地蓬勃生長,許多都是全國率先。

“小官巨腐”怎麼防?寧海2014年在全國率先推出村級權力清單,為當地鄉村治理“立法”。村民們說得很樸實:有清單“36條”給農民撐腰,村幹部辦事想不規範都不行。

“村民監督委員會”2004年在武義縣後陳村掛牌。這個曾經的“上訪大戶”村,成了村務監督制度的發源地,10多年來,不光保持著群眾零上訪、幹部零違紀、群眾零投訴、違規收入零入賬“四個零”的紀錄,村民的口袋也越來越鼓。

浙江是個勞動力輸入大省,隨著外來務工人員增多,勞務糾紛在所難免。薪酬,往往是引發勞動糾紛的主因。在各級工會努力下,“企業協商談增長、行業協商談標準、區域協商談底線”的協商模式在浙江全面推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單位GDP的勞動爭議受理數,全國為1.9,浙江為1.35;單位GDP的勞動爭議涉及勞動者人數,全國為5.59,浙江為2.40。從全國範圍看,浙江的勞資和諧度,明顯走在了前面。

跳出“小治安”,建設“大平安”。平安浙江,不僅是治安好、犯罪少,更涵蓋各個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安居樂業“遮風避雨”,這一點,翔實的數據最有說服力:已經連續10多年了,浙江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均在95%以上!

“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深入,農村成為城市後花園,城市成為農村CBD

“兩山論”發端於浙江。浙江景色美,天下皆知。其實,美,還滲透到了浙江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把“美”的緣由,歸結到“千萬工程”。

習近平同志當年一到浙江就開始了密集調研,118天裡,跑了11個市、25個縣。群眾的呼聲,聲聲叩擊著他的心絃。他有了這樣的認識:僅僅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並不能給群眾帶來幸福感。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03年6月,浙江召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會議,習近平同志提出,用5年時間,從全省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箇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在推進“千萬工程”建設中,浙江緊緊抓住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主線。盛夏記者來到環溪村,但見這個溪流環抱的小山村,溪溝清水淙淙,大街小巷乾乾淨淨。村主任周忠蓮把此歸功於 “千萬工程”。她介紹說,前些年村民們富起來了,但是環境“髒亂差”一直沒有改觀,家家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到門前的小溪。“千萬工程”實施後,家家建起了汙水處理池,最後排出的水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她有一段精彩說辭:“以前是‘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溪溝就是垃圾汙水的家’。現在是‘汙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內現代化,室外四季開鮮花,溪溝清澈見底有魚蝦’。”

2013年,浙江省委將“千萬工程”又往前推動了一步:打響“五水共治”戰役。時任浙江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有個形象的比喻:“五水共治”好比五個手指頭,既豎起治汙水這個“大拇指”,從群眾最深惡痛絕的汙水治理抓起,也把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等捏成“拳頭”,齊頭並進。

“千萬工程”實施15年,給浙江帶來了什麼?100%的建制村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74%的農戶實現無害化衛生改廁,生活汙水治理覆蓋率100%。

除了改善環境,如何在其它方面讓農村同樣跟上城市發展步伐、讓城鄉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在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方面,浙江也不斷創新:

嘉興,從社會保障方面把城鄉統籌推進了一步——在全國最早實行養老城鄉一體化,將農村居民、城市無業者等人群全部納入保險;建立新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在全省農民中看病負擔最低、醫院報銷最多。

到目前為止,浙江已率先在全國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制度和初高中畢業生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免費培訓政策,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全國唯一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習近平同志基層聯繫點嘉善縣,展現了一幅城鄉協調發展的生動畫卷:農房改造集聚讓農民住進社區、“帶地進城”;農村留守老人、獨居老人、失能老人可享“送上家門”的個性化養老服務;全國首家開通的縣級健康熱線和就診“一卡通”,不分城鄉打通“20分鐘醫療圈”。

浙江各地自然稟賦不同,做到同步發展並不容易。不過,浙江有個秘訣:“山海協作”——將“山”的特色與“海”的優勢聯動。

山海協作,發達地區結對幫扶欠發達地區,陸海聯動、協作共贏,是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

的確,在浙江,“城”與“鄉”的邊界已越來越模糊,基本實現了城鄉“無縫對接”。人們這樣評價浙江:“農村是城市的後花園,城市是農村的CBD。”

……

“八八戰略”研究的是省域發展的命題,更是探尋國家發展、時代發展的命題。15年來浙江在省域層面的探索實踐,也作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怎樣實現發展”的提問。

無論是一縣、一省還是一國的發展,要有科學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更要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一錘接著一錘敲”的毅力,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將理念和戰略落到實地,內化為動力。處在新的歷史方位,從“先行先試”到“改革樣本”,浙江應當有怎樣的新境界、新篇章和新擔當?“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浙江在思索,更在奮力前行……

浙江多山,靠著堅韌不拔、任勞任怨的“四千精神”,浙江人贏得了經濟發展的先機;浙江向海,在經濟大潮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浙江人擁有了“勇立潮頭”的豪情。走過這15年,爬山涉海的浙江人有了一個堅定信念:無論山再高,浪再急,只要踏踏實實地按照“八八戰略”走下去,就會永遠屹立在時代的潮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