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桐廬又上人民日報啦!還是頭版!

今天,《人民日報》一版頭條——繪就之江新畫卷(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浙江篇(上)), 講述了十多年來,浙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其中,我縣環溪村作為治水典型,被cue到表揚啦~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關於環溪村的內容,小布已經為大家節選出來了:

來到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展示欄上一張張呈現以前情景的舊照片,惹人注目。“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溪溝就是垃圾汙水的家。”村主任周忠蓮快人快語,“這段順口溜,就是村莊的過去。”

環顧四周,三面是溪,清水淙淙,石橋、古樹、白牆、黑瓦,勾勒出一幅水鄉詩畫。“現在啊,汙水有了家,垃圾分類效益大,室內現代化,室外四季開鮮花,家家戶戶美如畫,溪溝清澈有魚蝦。”周忠蓮笑道。

鉅變的秘訣就是“五水共治”!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浙江省委將“千萬工程”又往前推進一步,打響“五水共治”戰役。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有個形象的比喻:“五水共治”好比五個手指頭,既豎起治汙水這個“大拇指”,從群眾深惡痛絕的汙水治理抓起,也把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捏成“拳頭”,集中整治。

迄今,浙江累計消除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全面消除劣五類水質斷面。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2009年,環溪村開始推行“人工溼地”生活汙水處理模式,陸續建了9個生活汙水池,其中2個是微動力太陽能處理模式,7個是人工溼地模式。村民每天排放的生活汙水,全都注入汙水處理站。當年環溪村就成功爭取到了打造全國最清潔城市示範點項目。

現在的環溪村已經徹底告別了“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的過去,人們的順口溜也變了樣。走進環溪村村口,可見高大闊氣的牌樓、修繕一新的寺廟,古橋下溪流緩緩,沿溪用鵝卵石鋪就了一條遊步道,綠樹環繞,彷彿天然氧吧。銀杏廣場上,兩株千年銀杏參天而立,周邊建築古色古香,環境清幽雅緻。古村落迎來了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遊客,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頭版頭條!桐廬又上人民日報了

而這一切,都與我縣推行“五水共治”分不開。今年,我縣繼續高標準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美麗河湖創建、實施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整改提升工作。

並深化河長制工作,探索“智慧化”監管模式,在全縣114條河道範圍內篩選人口密集、水質敏感的45條河道,安裝視頻監控點位88個;探索“產業化”發展模式,以五水共治“治水先行 秀水先享”示範區創建工作為抓手,做足“共享”文章,實現富民增收,走出一條治水倒逼轉型升級的新路子;探索“社會化”監管模式,在全縣設置五水共治“意見箱”221個,實行有獎舉報舉措,2019年度共發放舉報資金2萬餘元,徵求五水共治問題301個,同時,積極開展“吾愛吾河——我們一起來找茬”等活動,發動最廣泛群眾參與到河長制工作中。

此外,還全面排摸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做好全面宣傳工作等,發動全社會參與到五水共治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