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沱江是內江的母親河,是內江永續發展的命脈所在。

內江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內江明確提出,“要把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作為一項戰略工程、民生工程、世代工程來抓”。

早在2016年,內江市委七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內江市委關於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啟動沱江流域(內江段)綜合治理工作。

2017年11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第一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同意沱江流域(內江段)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之一。

目前,內江正在以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這一“世代工程”為統攬,統籌推進綠色發展各項工作。

2018年6月18日,《四川日報》頭版頭條以《甜城治水——一座缺水城市的流域綜合治理探路》為題,對內江在全域範圍內系統推進水環境治理並取得了積極進展進行了報道。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全文如下

▼▼▼

內江市甜城湖。清風拂過,清澈透亮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6月15日,作為第九屆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的重頭活動之一,一場龍舟賽在此激烈上演。

沱江是內江的母親河,從主城區蜿蜒而過,形成美麗的九曲十一彎,被當地人親暱地叫做甜城湖。今年5月,曾長期保持在V類水質的甜城湖變“甜”了——成為可以作為飲用水源的Ⅲ類水。

甜的是水,更是祖祖輩輩生活在沱江之畔的內江人的新生活:隆昌市響石鎮石峽村,一個飽受缺水之苦的小村莊。過去,全村每年僅有六成稻田能按時插上秧苗。今年,藉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60多公里長的PE管取代滲漏土渠,再通過泵站,這個丘區貧困村95%的稻田“喝”上汩汩清流。4月底,秧苗全面栽插完畢。種了40多年水稻的唐國富頭一次在稻田裡養起了魚,石峽村還建起茵紅李和晚熟柑橘兩個產業園,準備年底摘掉貧困帽……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變化的背後,是內江這座因水得名、又為水而苦的城市,關於水資源與環境的一次新覺醒。

去年11月,內江入圍全國第一批、也是四川唯一的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內江將產、城、人、水統籌謀劃,以流域治理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以試點為契機,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內江在汙染治理與綠色發展征程上不斷探路。

守住“生命線”

水量少、汙染重,必須啟動“世代工程”,整體推進全域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綜合利用

“哪怕只有一滴水,也要放到老百姓家裡去!”

4月初,在一次水資源連線調度會上,威遠縣船石湖水庫管理處處長遊建敏吼出了這句話。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彼時,當地已連續6個月無有效降雨。作為7萬人口和連界鎮工礦企業水源的船石湖水庫,水位低至606米,距離死庫水位咫尺之遙。照此下去,一週之後,水庫將無水可放。

驚心動魄的,不只是威遠縣,更不只是去冬今春。

“從水資源稟賦來看,內江屬於先天‘體弱’。”內江市水務局水政水資源科副科長楊登朝給出一組數據:內江是全國108個嚴重缺水市之一;全市多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全省倒數第二。

一邊是缺水導致的“體弱”,一邊是輸入性“病毒”。作為內江市解渴的“救命稻草”,沱江已是全省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幹流水質常年保持在V類上下。

實際上,為應對缺水,內江做了無數次嘗試:累計修建水庫349座,平均每個鄉鎮接近3座;2008年,率先開啟河長制探索,比省級層面鋪開,早了整整9年……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想從全局破解難題,還是要看沱江。”楊登朝說,沱江與內江,骨肉相連。打開地圖,沱江恰似一把利斧,自西北向東南將內江一分為二,也因此,內江的地表徑流呈南北扇形分佈,這些,全是沱江支流。在全市108個鄉鎮中,屬沱江流域的,就有103個。

“沱江就是內江的‘生命線’。內江發展之路怎麼走,全看沱江流域的水環境、水資源承載力。”6月6日,站在剛剛整治完畢的沱江排汙口邊,內江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敏說。在他看來,無論是著眼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還是自身發展,內江都必須把修復沱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進而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這是現實倒逼的不得不為,也是主動出擊的求生之道。

2016年,中共內江市委七屆二次全會通過《關於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啟動沱江全流域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攻堅戰。隨後,市級流域綜合治理與保護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成立,市委書記、市長出任“雙組長”。去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甫一獲批,便被內江視為“戰略工程、民生工程、世代工程”。此後不足一年,全市出臺涉水規劃和方案27個,篩選儲備重大項目441個。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打好“攻堅戰”

從摸清家底開始,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向水汙染全面宣戰,削減汙染存量

6月11日,暴雨持續了一夜。東興區新江街道清流村,內江市第二汙水處理廠工地。天剛亮,項目經理劉書榮就叫醒工人,搶排積水,“保障一江清水全看咱們,慢不得!”按照計劃,第二汙水處理廠年底前投用後,主城區汙水處理率有望提升近10個百分點,黑臭水體消除指日可待。

一個汙水廠,濃縮著整個內江的願景。對於一個志在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缺水現狀的地級市而言,更宏大的藍圖愈發清晰:到2025年,內江沱江干流出境國控考核斷面及主要支流考核斷面穩定在Ⅲ類水質以上。

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是題中應有之義。建設汙水廠,只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小項目。在省內外少有先例可以參照的情況下,如何把規模宏大的“規劃圖”轉化為精準精細的“施工圖”,才是更大的挑戰。

精準施策,首在摸清家底。“督戰就靠這個。”無論走到哪,內江市環保局水科副科長唐琦都帶著兩張圖:一張標註了415個排汙口的所在位置;另一張標註了各鄉鎮的汙染源和排汙量,以及各汙水處理廠配備與運行情況。這兩張圖,是內江用近半年時間對全市河湖全面“體檢”後繪製的。根據這兩張圖,內江有的放矢打響全域汙水治理攻堅戰。

資中縣球溪鎮外,4月初投用的汙水處理廠不斷上演吞噬臭水和汙廢水的“魔術”。去年,流域內與這座汙水處理廠同時開工的汙水處理廠還有34個。同時,沱江干流、隆昌河、球溪河等汙染嚴重河流治理方案全部出爐。

謀一域,也謀全局。去年11月9日,內江、資陽和眉山三市主要領導齊聚內江,初步建起溝通機制,分別明確各自職責和任務,釐出清河、清渠、清溝、清路、清院等當前重點工作。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聯防聯治動作一個接著一個。今年2月,沱江流域的成都、阿壩、德陽、雅安、資陽、眉山6市州召開聯席會議,首次明確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關係;隨後,沱江全流域生態保護聯動機制成立,全流域一體式應急治理走上快車道。沱江全流域綜合治理,正由內江一市擴展至全流域。

治理既立足當下,更著眼長遠。內江鎖定削減存量、遏制增量這個核心,一手調整產業結構,一手明法護航。僅去年,全市23家企業完成突出環保問題整改,淘汰120萬噸鋼鐵產能、關閉9處煤礦,全面建立農藥化肥准入制度。先後對鋼鐵、水泥等8個重點行業開展專項執法檢查,關閉、搬遷流域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147家,整改破壞河道岸線等違法行為8起。

重拳之下,內江水環境、水生態全面好轉。內江連續兩年實現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超額完成,沱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基本穩定達標。

鑄就“新引擎”

從頂層設計入手,傳導政府壓力、激發市場活力,把全民自覺轉化為行為規範,為一河清水設置汙染“隔離帶”

“要沒公園,家裡人不得讓我帶娃出來耍。”6月8日傍晚,家住東興區的楊綵帶著孫子,來到沱江邊的花萼溼地公園。去年,公園開放後,她成功“爭”到了帶孫子遛彎的權力。

公園腳下的地咋用?3年前,內江曾有場爭議:有人建議投資10億元打造600米古街,年營業額將數億元;有人建議建成兼具便民休憩和淨化水體的溼地公園。在經濟、生態兩個成型方案面前,內江人選擇了生態。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古街給公園讓步,背後是一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

“唯有把全民共識上升為制度和法律,才能為治理成果提供可靠保障。”內江市環保局局長謝媛麗認為,流域綜合治理是一場逆水行舟之旅和持久戰,當下的“治”和未來的“控”同等重要。也因此,必須從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著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

破局靠改革。第一招是掃除市場壁壘,啟動治理“發動機”。“沒什麼問題的話,接下來開始招投標。”6月6日,內江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核定沱江流域水患水環境綜合治理、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兩個PPP項目包招投標方案。兩個項目包總投資超80億元,在省內首次實現市縣鄉從源頭到終端所有同類項目徹底打包。

“‘肥瘦搭配’是項目包的特點。以前,像鄉鎮汙水處理廠,量小利潤薄,企業不願接。但跟城區大項目一起打包,問題就解決了。”內江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僅建設期估算總投資就達1449.16億元,內江無力承擔,必須撬動市場。也只有充分激活市場,治理才高效且可持續。

頭版頭條!全川的目光聚焦內江

市場反應熱烈而積極。僅項目審核階段,便有“國字號”在內的10餘家行業巨頭伸出橄欖枝。而自去年起,階梯水價、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生態補償等舉措陸續推出。治水,正成為市場、政府和民間的“大合唱”。

改革的目的,還在於明確行為邊界,設置汙染“隔離帶”。

“湖岸變寬了。”6月初,一年沒來內江的馬君偉像是發現新大陸。他不知道的是,今年3月1日,內江第一部地方性法規、也是沱江流域第一部水環境保護管理法規《內江市甜城湖保護條例》實施後,當地將全國通行的岸線50米保護範圍,擴展為200米。隨即,沿線保護區域內的建築物、茶館陸續被拆除。

“隔離帶”不止存在於甜城湖,去年內江贏得兩個第一:率先編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三線一單”;率先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准入負面清單。

改革的方向,是逗硬制度剛性,牽住考核“牛鼻子”。

從去年起,內江完成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4項,初步建立起水環境治理保護管理責任體系;“世代工程”27項重點任務明確到相關部門頭上;具體行動上,建立“20%推進較快和滯緩項目”目標考核獎懲制度。對水環境治理保護不作為、亂作為者“出黃牌”“罰點球”,已成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