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微生物?

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微小生物。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在一定條件下,各類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及其進化、分類等生命活動以及與其他生物之間、與外界環境理化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都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微生物學的任務,就是揭示微生物生命活動的規律,更好地發掘、利用和保護有益微生物,控制和改造有害微生物,為人類社會做貢獻。

如何認識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微生物?

長期以來,人類與微生物朝夕相處,密不可分。在沒有發明顯微鏡、沒有看到微小生物的個體前,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在生活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利用微生物的經驗。

人類很早就知道,採摘後的野果存放一段時間後會有酒味,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後不久,人類即開始利用剩餘的穀物釀酒。原始人的啤酒生產,大約在9000年前就已開始了,我國先民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代。我國醬油、食醋和醬醃菜的生產歷史約有3000多年,鹽醃、糖漬、煙燻、風乾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就是防止食物因微生物生長繁殖而腐爛變質的有效措施。

如何認識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微生物?

在利用食用、藥用真菌方面,我國勞動人民也做出了許多創造性發明。我國早在周朝書籍之中就記載了菌類的歷史。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經常食用某些菇類,可以“輕身不老延年”;宋代以來,茯苓已作為一種土特產遠銷海外。

遠在公元前五世紀,我國名醫扁鵲主張傳染病應防重於治。公元前556年,就已經知道驅逐狂犬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方法。公元二世紀,張仲景提出“禁食病死的獸肉和不清潔的食物”。這一時期人們對微生物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微生物還沒有具體的認識。

人的肉眼分辨率最小隻能達到0.1 mm,而微生物一般都遠遠小於0.1 mm。長期以來,由於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難於觀察到微生物的個體。技術進步往往對科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如何認識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微生物?

直到17世紀中期荷蘭商人安東·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才用自制的單透鏡顯微鏡第一次觀察到細菌,他當時稱之為“微動物(animal-clues)”,這一事件標誌著微生物學的誕生。他雖然不是一個專業的微生物研究者,但對科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用上等玻璃磨製出一個直徑只有3mm,卻能將物體放大200倍的鏡片。他利用自制顯微鏡觀察血液、黃油、腐敗物等物質,於1675年第一次觀察到原生動物。列文虎克一生致力於觀察、研究和描述微生物,共發表論文420篇,其中《列文虎克發現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類關於微生物研究的最早專著。由於他的劃時代貢獻,168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如何認識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微生物?

今天,人們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學的開山鼻祖,他所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著世界各國學者去研究、探索,推動了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展。在隨後的三百多年裡,顯微鏡的製造技術不斷提高,對微小生命體的探索界限不斷延伸。

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世界的200多年間,微生物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態描述和分門別類的階段。直到19世紀中期,以法國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德國的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為代表的科學家才將微生物的研究從形態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揭露了人類疾病和腐敗發酵的原因,開闢了醫學和工業微生物分類學科。巴斯德和柯赫被公認為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如何認識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微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