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門釘

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在古建築裡,門釘只在板門上使用。有的專家認為:門釘源自墨子所說的“涿弋”,長二寸,見一寸,即釘入門板一寸左右。當初用來提防敵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塗滿了泥,起防火作用。門釘一般是銅製的。門釘的數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規定。清朝則對門釘的使用有一定之規。皇家建築,每扇門的門釘是橫九路、豎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個釘。九是陽數之極,是陽數里最大的,象徵帝王最高的地位也可以九九諧音久久,也就是保王位長長久久,皇上活的長長久久。因為帝王廟是供奉歷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門釘。

門簪

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門簪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大門構件,安在街門的中檻之上,有用兩個或四個的,如大木的銷釘將連楹結合在門框上,形式有圓形,六分形,但多用六方形,長按中檻厚一份,連楹厚一份半,再加本身徑的四分之五即長,徑按中檻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門口寬的九分之一。門簪有方形、長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樣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繪,飾以花紋圖案。門簪的圖案以四季花卉為多見,四枚分別雕以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圖案間還常見"吉祥如意"、"福祿壽德"、"天下太平"等字樣。只兩枚門簪時,則雕"吉祥"等字樣,體現了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

掛落

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掛落是漢族傳統建築中額枋下的一種構件,常用鏤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細小的木條搭接而成,用作裝飾或同時劃分室內空間。掛落在建築中常為裝飾的重點,常做透雕或彩繪。在建築外廊中,掛落與欄杆從外立面上看位於同一層面,並且紋樣相近,有著上下呼應的裝飾作用。而自建築中向外觀望,則在屋簷、地面和廊柱組成的景物圖框中,掛落有如裝飾花邊,使圖畫空闊的上部產生了變化,出現了層次,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雀替

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梁枋的淨跨度從而增強梁枋的荷載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雀替的制式成熟較晚,雖於北魏期間已具雛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廣為應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至清時即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其形好似雙翼附於柱頭兩側,而輪廓曲線及其上油漆雕刻極富裝飾趣味,為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明清以來,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門鈸

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門鈸與鋪首類似,周邊通常取圓形、六邊形、八角形,中部隆起如球面,上帶鈕頭圈子,上面有孔、穿釘、穿銷,與門板結合在一起。自明、清兩代,以至民國,用來敲門發出響亮的金屬聲,傳至院裡,當人聽到會來開門。按宅第之分,造型、尺寸大小均有所區別。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門可用獸面及擺錫環;三品至五品官大門不可用獸面,只許用擺錫環;六品至九品官大門只許用鐵環。"

墀頭

古代文化建築,那些你所不知道的,雀替,掛落,門簪等等文化

墀頭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構建之一。山牆伸出至簷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兩邊山牆邊簷,用以支撐前後出簷。本來承擔著屋頂排水和邊牆擋水的雙重作用,但由於它特殊的位置,遠遠看去,像房屋昂揚的頸部,於是含蓄的屋主用盡心思來裝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