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orry!"这场志愿填报,我输了!

案例一:“高考已经过去7年了。当年因为一个“服从调剂”,把我调剂到了根本没想到的学校,学了十分冷门的专业,后来发现,每个班级里(30人)至少有三四个人是选择不来报道的。但那时的自己并未觉察到这个专业会对我将来的职业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

14年考研,我又选择了考取同样专业的硕士,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考研成功来到了北京。但,噩梦才刚刚开始,15-16年两年绝壁我二十多年来最黑暗的两年。真正了解了这个专业以后才发现,这个专业让我完全无法接受,15年一度想要退学,最终还是没敢走出那一步。然后,就这么得过且过地度过了三年硕士,自己也算是达到了同学中较优秀的水平,但也已经身心俱疲。

现在,我在转行的路上。

这七年给我的感觉,“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窘迫”。

案例二:三年了,还是放不下填报志愿时的遗憾。那年考的不错,开始征集志愿后,便拿着招生计划开始选择,选出了几个心仪的学校。家里人似乎不信任我,拉着我去参加饭局,席间听着xx大学的老师胡侃,长辈们也对我的专业指手画脚,女孩当老师好,学什么小语种?你看有几个出国的?我妈看该校离家近,不让我去外地,说我走了就是不孝顺。次日拿钱去给xx老师送礼,最后五个志愿我只填了一个,结果浪费了10分,高分低就来了这里。悔啊!十分之差,我能选很多更高的大学!

这只是众多学生中的典型代表,又是一年高考时,每年因为高考志愿填报的考生到底有多少呢?而这背后,有多少是因为对专业不了解导致误报,有多少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而不得不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个数字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志愿选择的确是一件考验所有考生和家长的事。

我曾经问过一些家长,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你们愿意听从孩子的,还是更愿意相信的判断?很多家长给我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有的说:“孩子根本不懂这些啊,大人不帮忙做主,怎么行?!”还有的说:“只凭孩子的兴趣,将来吃亏了就来不及了”.......整体感觉家长的焦虑与担忧是非常明显的。

其实,重重解释的背后,我捕捉到的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在志愿填报时,家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当好孩子的“参谋”就够了

高考说到底是孩子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件事,将来无论是选择何所大学,何种专业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家长是代替不了孩子所走的每一步路的,包括每步路上将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需要独立的问题。

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可以帮助孩子去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相关大学的历年录取分数线、王牌专业等等,分析各种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孩子的性格、兴趣等更适合哪样的专业,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与孩子一起探讨的基础上。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孩子的选择发生冲突时,还是应该以孩子的选择为准!记住,你只是孩子的“参谋”!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

家长这个时候,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到底是以学校第一,还是专业第一的原则,这些都要建立在孩子对未来的想法基础上,否则,我们如果连孩子选择专业的出发点都不知道,那志愿填报便将无处着手了。尤其是在选择何种专业(这往往是分歧最大的)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仔细倾听孩子对于这个专业的一些想法,结合孩子的兴趣,再给出合理的建议。

三、发生分歧时,以孩子意见为主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18岁走过,这个时候对于未来的想象已经心底萌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信息源更加宽广,导致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不少孩子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对某一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好偏向。

这个事情反映在志愿填报上,就是有自己很明确的专业方向,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如果和孩子有分歧,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能以专业的“冷”与“热”,将孩子的选择一棍子打死,因为,任何领域其实都有顶尖人才,将爱好与能力结合在一起,将来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