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華夏之名將傳奇-李牧大敗桓齮

第九十四回:桓齮率軍襲宜安,李牧大勝於肥下

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眼下趙國的情況已經壞得不能再壞了。

縱橫華夏之名將傳奇-李牧大敗桓齮

往幾年前看,趙國形勢還算不錯,既打退了燕軍多次的進攻,又充當了一回合縱長,總督五國之師繞道伐秦。雖說那次伐秦沒能伐出個好結局,但至少證明了趙國的聲望已重新振作了起來。趙國,依稀還是那個擁有強軍的北方大國。

也正因此,趙悼襄王被眼前美好的景象衝昏了頭腦,犯了和燕王喜一樣的錯誤,冒冒失失地派出了大軍前去伐燕。結果伐燕沒伐成,趙國的西南端防線倒是被秦軍滅了個底朝天:從最西邊的閼與開始,武安、轑陽、河間、安陽、鄴城、武城等要地相繼落入了秦國手中——秦軍已經控制了整個漳水流域,數十萬大軍隨時可一舉渡河,圍攻邯鄲。

等到這時,再急匆匆地撤回伐燕大軍去救時,為時已晚。前日龐煖去世後,接任大將軍一職的乃是其副將:扈輒,也是戰場老手。結果,被桓齮輕鬆一擊,趙國十萬援軍全軍覆沒不說,扈輒也當場陣亡。

只因一時衝動,大好局面瞬間即失。趙悼襄王受了這番刺激後,不久便過世了。其幼子趙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

(有朋友這時可能發現一個問題:之前的燕昭王、趙惠文王,那諡號多提氣,到了這時,這個趙幽繆王,明顯是一副貶低的意思,更可笑的還有那個燕王喜,明顯是敷衍了事隨便起了一個就算事兒。為什麼?——其實這不難理解,諡號是什麼?諡號是前任君主去世後,後人給起的,且大多是由繼任君主操辦這事。因而,作為兒子的,你總不能隨便起個“老趙王”,“笨燕王”來唬弄過世的老爸吧?之所以“燕王喜”,“趙王遷”受胡弄,只因他們都是末代君主,是秦王給起的——給你個諡號就不錯了,手下敗將,還敢提要求!)

縱橫華夏之名將傳奇-李牧大敗桓齮

話說趙遷之父趙偃上位時,就存在爭議;到了其子趙遷上位時,爭議聲更大——趙偃之所以存在爭議,是因為他並非太子,但被確立後,非議聲頓消;而趙遷倒是太子了,只可惜出身不好——其母曾為娼妓,聲名狼藉,偏偏生的貌美如花,豔如狐媚,深得趙悼襄王寵幸。愛屋及烏之下,趙悼襄王便廢去了原太子趙嘉,改立其子趙遷為太子,又讓頭號寵臣郭開擔任太子太傅,生怕自己一朝過世,這位愛子的王位坐不穩。結果,在他過世之後,雖然朝中上下議論紛紛,不服趙遷者甚眾,但幸得郭開大權在握,百般維護,順利扶持趙遷坐穩了王位。

時年趙幽繆王才不滿十歲。

郭開能夠依靠玩弄權術,控制住群臣,但控制不了步步深陷趙國局勢。若再不及時阻止秦軍的迅猛攻勢,則非但小趙王王位不保,自己也必然成為秦軍的俘虜,因而,只得不計前嫌,速召北地大將李牧來救。

李牧得了郭開以大王名義寫的急報後,不日便集齊北地守軍十萬,從北地向邯鄲馳援。大軍行到半路,到達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一帶時,李牧突然下令:全軍停止前進,深溝高壘,防止秦軍來攻。

部將們不解其意,只得莫名其妙的按照主將的吩咐,於當地深挖戰壕,高建營壘,又將強弓硬弩,滾木礌石一一備至妥當。忙完這一切時,軍中傳來急報:秦軍大將桓齮,正率大軍十餘萬向此地開來。

真是料事如神啊!聽聞這一消息後,將領們才反應過來,紛紛交口稱讚。那麼大將軍,您是如何得知秦軍必來的呢?

“自秦軍大舉攻趙以來,所下之地,都在距離邯鄲不遠處,若其主意是圍攻邯鄲,何須等到今日?之所以未敢急切攻邯鄲者,只因懼怕我等這一路兵馬趁勢襲其身後,才故意分兵多路襲擊,意圖吸引我軍急速南下,現於明處。如此,則秦軍再無後顧之憂,邯鄲也必定無法倖免。

縱橫華夏之名將傳奇-李牧大敗桓齮

哦,將領們這下都懂了:秦軍之前四處亂敲亂打,原來就是為了將我等吸引過來。那大將軍選擇在此地駐軍,又是何意?

“既然秦軍可誘我等前來,我等為何誘不得秦軍?”李牧微笑道。

卻說那秦將桓齮,自靠“圍點打援”一策,殺了扈輒一個片甲不留後,深感此招好用。於是又如法炮製,轉過槍頭向邯鄲以北進軍,有意吸引李牧所部來救,以便再建奇功。結果,當他大軍剛行進到宜安一帶時,前方探子來報:趙國大將李牧,已率十萬大軍駐紮於此。

桓齮聽說了這事,不由吃了一驚。為何?——縱觀秦軍之前的行動步驟,從戰略上來講,是一個意圖將趙國“分而制之”的大規模軍事計劃。其中,王翦率軍鎮住邯鄲以南,以防韓、魏、楚等國來救;另有一軍向北攻打雲中、雁門,用來牽制趙國代地的邊防軍;而桓齮則負責從中央突破,自西向東將趙國一分為二,以塞斷邯鄲與代地之間的聯繫。如果這三招具體步驟都能實現,那趙國勢必會被秦軍攔腰斬斷,且求救無門,只能朝夕等死。

眼下,李牧大軍往趙國的腰間一站,震懾四方道:不管你秦軍有幾路,我趙國鐵騎,也不是好惹的!

如此,為了整個戰略大計的實現,桓齮只得率軍主動前來與李牧爭奪趙國中段——誰能得勝,誰便能控制趙國。

桓齮勢在必得,不懼李牧大破匈奴的威名,一路席捲而來。而李牧也甘願被人再罵作“怯戰之徒”,整日苦苦把守著營壘,始終不肯輕出。雙方對峙了數十日,桓齮因趙軍把守得嚴密,無隙可趁,不禁惱火了起來:李牧這是要學廉頗麼?

好吧,你學廉頗,我便是白起。他傳令下去:“大軍繞開宜安,繼續東進,轉攻肥下!”

肥下(今河北晉州一帶)在宜安東部,兩地相距不過數十里。因而,桓齮大軍在繞開了李牧陣地後,迅速到達了肥下,一頓猛攻,打得守軍魂飛魄散。守軍見秦軍勢大,一邊苦苦支撐,一邊迅速派人去趙王那邊告急。

小趙王年幼,諸事不問,急不急不得而知,但郭開等人卻急了。這李牧定是因昔日與我有隙,因而不願率軍出戰。事到如今,顧不得這許多了,只得放下面子再求他一求,務必要給本相(此時郭開已是趙相國)出戰。

李牧接到郭開書信後,看也沒看,隨手扔在一旁。左右連忙勸諫道:“眼下郭相國權勢極大,不依他行事,只怕事後得不了好處。將軍的神勇,我等已是見識過了,何須怕那桓齮。”

李牧道:“郭開說可救,你等也說可救,那桓齮豈會不知我等欲救?若果真如此行事,則必會中了他的‘調虎離山’之計,我等距離敗亡也不遠矣。”

“那大將軍的意思是……”

“且容他得意個幾日,再作決策。”

不出李牧所料,那桓齮親率大軍盡出,趕至肥下後,立即將十萬大軍拆作兩部:以一萬人虛張聲勢,主動暴露於肥下守軍面前,另將九萬主力暗藏於必經之路兩側,只等李牧率軍來援時,就好趁勢一齊殺出。結果過了許多日,李牧所部毫無動靜,他正狐疑時,後方急報傳到:“將軍,大事不好,我方先前立於宜安一帶的營寨已被李牧率軍盡數奪了。”

桓齮聽聞後,大驚道:“若果真如此,則我軍進退無路,不日必將彈盡糧絕矣。各部速速撤軍,隨本將前去爭奪大營。”

隨著桓齮一聲令下,十萬秦軍放過肥下,折返而回,前去爭奪營寨。大軍一路疾行,將出肥下地界時,早有萬餘趙軍士兵攔住去路,桓齮顧念大營安危,親率先鋒開路,直直的向西面筆直殺去。一路過去,趙軍士兵漸漸攏集,越聚越多,饒是秦軍向來英勇無匹,這時也已步履艱難。桓齮心中只牽掛營寨,只得奮力督促左右將士向前猛攻。

此時,李牧正立於一旁的高地,見秦軍已漸入重圍,一聲令下:數萬弓弩突然湧上,將如蝗蟲般的箭雨射向秦軍,秦軍頓時大亂。隨後,數萬騎兵,數千戰車趁勢殺出,成功截斷了秦軍後路。桓齮見了這一幕後,肝膽俱裂,隱約間想起李牧軍昔日大戰匈奴時,只一戰,便殺得匈奴大軍十幾萬人全軍覆沒,此後匈奴一直遠遁漠北,十餘年間未敢再與之交戰。

今日,匈奴的命運降臨到秦軍頭上了。

想到這裡,他不敢再戰,連忙扔下戰場奪路而逃。又不敢回國,只得隱姓埋名,徑自躲往燕國去了。

數日後,李牧捷報傳至邯鄲:臣李牧,率北地軍十萬與秦軍於肥下交戰。此役,斬獲秦軍十萬,繳獲輜重、良馬無數。秦軍主將單騎逃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