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安君的傳奇一生之二——吊打秦軍

趙武安君的傳奇一生之二——吊打秦軍

趙武安君的傳奇一生之二——吊打秦軍

趙武安君的傳奇一生之二——吊打秦軍

上一期我們講到李牧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喪國力大蹙的情況下,對抗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時仍能全殲匈奴騎兵大兵團,並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拓地千里。北地二十餘年的長治久安,物阜民安。自此趙國得以集中力量應對周邊各國的威脅,尤其是傳統宿敵——秦國。

秦國在瓦解信陵君和老將龐煖的合縱攻秦行動後,便啟動了統一六國的戰車,韓趙首當其衝,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次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直入趙國縱深,攻佔了赤麗、宜安,直插趙國後方,進逼邯鄲。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秦軍乘勝進擊,士氣正盛,李牧審時奪度避其鋒芒,築壘固守,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王翦破項燕滅楚與李牧策略如出一轍)。日久,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準確判斷桓齮的心理,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回救秦軍接仗時,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戰,全殲秦軍十萬人,統帥桓齮帶領少數護衛畏罪逃往燕國,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此戰史稱宜安大捷或肥之戰。此戰距秦趙長平之戰近三十年,李牧統帥的趙軍間接的為當年戰死長平的趙軍父輩復仇雪恨。長平之戰趙國已精壯悉數陣亡,李牧硬是帶領殘兵敗將先滅匈奴,後在趙將扈輒折兵十萬的危境下,硬是全殲入侵的秦軍,其超高的軍事指揮才能令人歎為觀止。此戰秦國遭受統一六國進程的首場大敗,其戰爭機器被迫停頓了足足三年。威哉,李牧!雄哉,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妄圖讓李牧分身乏術,首尾不能兼顧。面對秦軍咄咄攻勢,李牧針鋒相對,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李牧指揮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迫使秦軍退出趙境,後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的戰略企圖再次破產。李牧擊破秦軍的同時,又南拒韓、魏兩國。由於趙國自長平之戰後難以恢復元氣,匈奴和秦國屢屢進犯,周邊各國乘趙國虛弱又蠢蠢欲動,國家一直得不到休養生息,連年征戰,兵卒日益減少(尤其是趙將扈輒折兵十萬,使原本兵力不足的趙國,更加虛弱)而得不到補充,所以此戰李牧沒有足夠的兵力完成全殲秦軍的戰略意圖。但是李牧軍卻奇蹟般的擊退了敵軍的四路(秦軍南北兩路,韓魏為秦僕從國在南方牽制趙國)圍攻。這是趙國對秦作戰取得的最後一次重大勝利,史稱“番吾之戰”。

公元前230年,韓國被連秦國的一個名字都沒被記載的內史騰帶兵攻滅,至此趙國的屏障盡失,不得不直接面對秦軍鋒芒,秦軍也因此加快對趙國的兼併。在李牧統率指揮下,趙軍雖一再戰勝強秦,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公元前229年,趙國北部代地發生大地震,國內又大面積饑荒,趙國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率主力直下井徑,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秦軍,

戰國四大名將中的不敗戰神李牧王翦首次面對面發生碰撞。秦趙激戰一年之久,秦軍寸步難進,邯鄲穩若泰山。雙方表面上雙方打成平手,筆者認為實際上是王翦敗了,因為此次攻趙,是趙國最為虛弱時候,秦趙國力差距十分懸殊,秦軍不論在兵力,糧草,後勤上全方位佔優,對陣李牧的殘兵敗將,仍然達不到預期的戰略目標,李牧手握一副爛牌,卻打出了同花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