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戰國時燕國弱小,一直被“吊打”,為何差點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了?

縱觀中國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中,就屬燕國和韓國最沒“存在感”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這兩個國家一直都是七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之一,當然你們說的大致都對,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燕國,其實燕國這個國家,曾有過一次“高光時刻”,震驚了戰國時期的朋友圈。


戰國時燕國弱小,一直被“吊打”,為何差點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了?


燕昭王與樂毅,君臣之義

燕國曾經飽受欺辱,被鄰國強國,齊國連番施壓,當時的燕昭王也算是個明君,立志要復興燕國,於是四處尋求能助燕國強大的人才。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這是燕國從來沒想過的事,但是它“真的做到了”,想來當時的燕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燕國那麼弱小,一直被“吊打”,為何差點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亡了?

這就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用對了人才,小國也有“春天”。

未想齊國終究是周武王姬發分封給姜太公,姜子牙封為侯爵的齊國,底蘊深厚,齊國軍民殊死抵抗,最後這最後幾座城池久攻不下。

頑強抵抗的同時,也苦惱樂毅怎麼“還不走”。

同時打聽到:這位燕國新國君在即位前,就有點不滿父親燕昭王對樂毅這個別的國家的人的太器重了,有所不滿。齊國人決定在這上面“做點文章”。

客卿往事

其實,這也是所有在別國的客卿,仕任他國官職普遍的尷尬地位。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

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因為秦王嬴政的“機智”,總算讓秦王嬴政“回心轉意”。

李斯差點被放逐,掃地回家,一篇《諫逐客書》總算保住位置了。名將吳起就沒那麼幸運了,吳起曾在楚國發起吳起變法,楚國國力一度強大如斯,但變法觸及了貴族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一代名將吳起含恨而終,這是後話。

燕惠王“大意失荊州”

這時,讒言就來了,齊國通過探子給燕國“報信”,說齊國就剩下一兩座城池了,樂毅連下七十餘座城池了,就幾座小小的城池,遲遲沒攻下來,看來樂毅有別的“想法”。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

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燕國將領騎劫上場了,只是“上場”快,“下場”也快。、

田單“火牛”破敵,三部曲


戰國時燕國弱小,一直被“吊打”,為何差點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了?

齊國守將田單的“花式”演技來了,田單利用當時古代士兵普遍的迷信心理,先是命令百姓吃飯時在庭院中擺出飯菜來祭祀他們的祖先,飛鳥都吸引得在城內上空盤旋,並飛下來啄食物。燕人對此感到奇怪,田單因此揚言說:“這是有神人下來教導我。”


戰國時燕國弱小,一直被“吊打”,為何差點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了?

又“不小心”放出話說:“我只害怕燕軍將所俘虜的齊國士兵割掉鼻子,並把他們放在燕軍前面的行列來同齊軍作戰,即墨會因此而被攻了。”

田單還“說”:“我害怕燕軍挖掘我們城外的墳墓,侮辱我們的祖先,當會為此感到痛心。”

燕國人聽說後,覺得“有道理”,齊國人肯定會嚇壞了,按照田單散佈的話做了。

城中的人看見齊國那些投降燕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憤怒,堅守城池的心更加堅定了,害怕被活捉。

燕軍挖掘全部的墳墓,即墨人從城上望見,都痛哭流淚,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誓與燕軍決一死戰。

田單進而麻痺燕軍,命精壯甲士隱伏城內,用老弱﹑婦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詐降,讓即墨富豪持重金賄賂燕將,假稱即墨將降,惟望保全妻小。

圍城已逾三年的燕軍,急欲停戰回鄉,見大功將成,只等受降,沉浸在即將“勝利”的幻想中,更加懈怠。

田單見反攻時機成熟,便集中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於一個夜裡,下令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五千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燕軍只見火光中無數角上有刀﹑身後冒火的怪物直衝而來,驚惶失措。齊軍勇士乘勢衝殺,城內軍民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騎劫在混亂中被殺。


戰國時燕國弱小,一直被“吊打”,為何差點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了?

田單率軍乘勝追擊,齊國民眾也持械助戰,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七十餘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火牛陣”。

在這一戰中,田單在國破城危的極端不利形勢下,長期堅守孤城,積極創造反攻條件,巧妙運用“火牛陣”,實施夜間奇襲,成為出奇制勝的兵法典範。

公元前279年,田單在即墨城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騎劫也在此戰中陣亡,燕國大國夢碎了一地。

後續

燕國大國夢碎後,燕惠王終於後悔了。一方面,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差點擠入強國的大好機會,另一方面,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

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 (此處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報燕惠王書》出於遊士為誇張樂毅單獨主謀合縱破齊而偽託 ),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一代名將樂毅,最後成了兩頭“丫鬟”。樂毅最後死於趙國。

而燕國這個小小的國家,本來能躋身強國了,最後一絲機會也失去了,以致戰國後期經常遭到各國不時的“吊打”欺辱,繼續回到了之前的“小時候”。

想來燕惠王后來肯定是“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可是歷史沒有重來的機會,燕國再也“回不到從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