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我发现自己近几年很爱看印度电影,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始,到《我滴个神啊》《摔跤吧爸爸》,再到《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几乎所有国内引进的印度电影我都第一时间走入影院看了,而且基本都有很好的观影体验。

清明小长假我再一次为一部印度电影买单,并“自来水”式地安利它,这部片子就是《起跑线》,一部将目光对准了印度的基础教育的电影。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不同于《三傻》聚焦于大学教育制度,这次的《起跑线》中国观众看了可能更有共鸣,它讲述的正是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让孩子读到优质私立小学,在申请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唏嘘不已的故事。(以下含有大量剧透,介意者请绕行:)

拉吉和米塔是印度一对幸福的中产阶级夫妇。拉吉是穷小子出身,但脑子灵,能吃苦,一路做到时装店老板,收入可观,还娶了美丽优雅的太太米塔,他们的女儿皮雅乖巧可爱,生活原本平静祥和。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秩序的打破是从皮雅到了即将上小学的年龄开始的。

米塔一直有个心病,就是尽管他们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在我看来以国内的标准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了“中产阶级”),但在种姓制度森严、凡事讲求出身的印度,拉吉是“小生意人”出身、不会讲英语,他们一家只能算是中产阶级,许多上流社会的场所和活动也不对他们开放。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一心向上流社会靠拢的米塔,希望女儿可以挣脱阶层束缚,实现阶级跃迁。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从入读一所全英文授课、师资和管理均属一流的top5小学开始。

由于印度也有“学区房”的概念,米塔心仪的德里文法学校只收学校周边3公里内家庭的孩子,于是他们卖掉了旧街市的房子,买了学校附近高档社区的房子。在那里,邻居都是高阶层人士,还不乏许多白种人,大家全说英语,连经常出入该社区的搬家工人都颇见过一些世面。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可是拉吉一家并不快乐,因为不讲英语,他们跟周围的邻居格格不入,邻居太太甚至当面对米塔说,自己的儿子在名校读小学,是不会跟皮雅玩的。在暖房party上,拉吉和女儿伴随着印度本土音乐快乐得手舞足蹈,却被邻居们视为出丑。连优雅漂亮的米塔,也被拒绝参加基于名校家长群体而组织的休闲活动。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看起来,皮雅去读一所好的小学,已经不仅是关系到她一个人教育质量的问题,还关系到了全家的社交圈,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搬进学区房,只是升入理想小学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关系,接下来就得排大队去拿入学申请表。

自备干粮、携带尿壶、打地铺过夜……拉吉在排队大军中,初步见识了“入学竞争”的厉害。

盯着名校的家长和孩子太多了,除了孩子自身条件足够优秀外,你还必须熟知这些学校面试的套路。于是拉吉和米塔又把皮雅送去了费用不菲的培训班,甚至他俩作为家长也得接受高强度培训。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培训班里的所见所闻更让夫妻俩,包括我们这些观众大开眼界——有年纪小小就对恐龙分类如数家珍的孩子、有会说好几国外语的孩子、有运动能力突出的孩子……面对着密密麻麻的课程表,本来还在担心“孩子什么时候吃饭和睡觉”的米塔,立刻被严重的焦虑感所取代。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抓紧补课刻不容缓。

夫妻俩甚至还被严格培训了家长面试环节的各种“标准回答”,比如当孩子不按照你的意愿行事时,“贿赂孩子”是被绝对禁止的;当被问及“如何理解贫穷”时,标准答案是“Sharing is getting”(分享即是获得)——这种千人一面教科书式的回答,多像之前网络调侃的、各大选美比赛上问及各位佳丽“你的愿望是什么”时,众口一词回答的那句“World peace”(世界和平)!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要补课的内容太多了,以前觉得自己“还不错”的夫妻俩,在教育这个战场上顿时觉得自己成了弱智一样——亲手写的申请表被认为一无可取,穿衣打扮也不符合名校的喜好,哪一步都需要“找个人来帮帮你们”,比如请专业人士代写申请表,用华丽的修辞把女儿皮雅夸成了一个几乎不认识的人;又比如找形象顾问指点他们的衣着配饰……

尽管如此,接连四所小学的录取结果揭晓,皮雅一再名落孙山,只因为她是“店铺老板的孩子”……

走投无路之际拉吉夫妇偶然得知,为了保障穷人的受教育权,印度每所私立小学都会留出25%的入学名额给穷人的孩子,免学费,只需要申请并被抓阄抽中即可。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冒充穷人。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拉吉一家暂时搬离了有“德里比弗利”之称的高档小区,委身于贫民窟的一间破房子,这里老鼠肆虐、用水不便、臭气熏天。为了在被抽查时看起来更像个穷人,拉吉只好到饼干厂做流水线工人,皮雅也跟贫民窟的妇女们一样,每天加入了领取定额配给的队伍……

有个令人颇为心酸的台词就出现在这里——皮雅在接水时被人欺负了,女邻居告诉她遇事不能怕,要学会自己去“战斗”,但随后又批评她不该轻易跟发放配给的政府工作人员起争执,皮雅抱怨邻居没有提前详细地教给她各项准则,女邻居沉重地说:“因为适应贫穷,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学会的功课。”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说这句话时,镜头给了她一个特写——皮肤黝黑,眼窝深陷,眼神里带着“认命”和“沉痛”。

拉吉一家靠“扮穷”通过了德里文法学校的资格审查,在这一个多月的贫民窟生活中,皮雅反而收获了真正接地气的快乐,他们夫妇也收获了真正的友情。邻居普拉卡什,一个地地道道的穷人,甚至不惜靠故意撞到路旁汽车上“碰瓷”换取赔偿金,帮助拉吉筹措女儿未来上学要交的“活动费”。真正的“Sharing is getting”,是富人们轻飘飘的一句套话,却是普拉卡什一家身体力行教会拉吉夫妇的。

终于,皮雅幸运地被抽中成为了德里文法学校的新生,同样递交了申请的普拉卡什的儿子,却落选了。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这让拉吉觉得于心难安,每当他想及此事,都觉得是自己的女儿偷了邻居儿子的上学机会。而当他主动向小学校长坦白这一切时,却发现了教育领域更深重的腐败和更习以为常的钱权交易。更讽刺的是,精于此道的校长本人,曾经也是穷人的孩子……

《起跑线》这部电影,观影过程是快乐的,让人时时爆发出欢笑,我有几次甚至笑出眼泪难以自抑。

但,走出影院,它给人的思考,又是沉重的。整部片子想承载的内容,其实很多很多。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比如它讲到中产焦虑和阶层固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中国的家长耳熟能详,这也是这部片子中文译名的来源。而孩子的起跑线,就是家长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一切都要“拼”,拼天赋、拼努力、拼运气、拼出身……而一番辛苦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实现阶层跃迁,比想象得要困难许多。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说: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这段话当时被称之为“伤了无数人的心”,但它确实残酷而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残酷;因为残酷,更显得真实。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

我们基金曾在看“00后”相关的项目时,聊过一位拍了大量“00后”相关纪录片的创业者。她告诉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已经明显分层。家庭背景优越、没有经济压力、不受“望子成龙”期待束缚的孩子们,反而更能专注地集中于自己的兴趣,将其发展为特长,而不必受制于“求职热门”、“就业必备”而去干那些不想干的事。“教育分层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且几乎没法改变。”这是她最后的结论。

也有投资圈同行小范围交流时私下说:“我们比较倾向于投富二代,创业没负担,可以全情all in,而不是苦哈哈天天搞得特凝重,反而容易跑出来。”还有的说:“消费升级之类的项目,你创始人自己不是有钱人家出身,没有吃过见过,你怎么教别人吃什么穿什么?”

我有一个表妹和一个表弟几乎同龄,表妹在北京,表弟则在豫北农村。表妹19岁那年,参加大学里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小组立项的选题是《肯尼亚华人的生存现状》,她的整个暑假都在肯尼亚度过;而表弟19岁的时候,已经在南方打工好几年,交了个女朋友,准备一到法定婚龄就结婚,然后尽快要孩子……同样一代人,他们的教育资源和人生规划,有着天渊之别。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高校城乡学生比例

几年前有篇热门文章的标题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后来这类话题有了更戳心的总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住在罗马”。

我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是标准的中产阶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更像是片中的米塔。比如我有个同学,孩子才两岁,现在就已经孜孜不倦地向我安利他刚买的一套位于东二环的房子,原因是这个房子划片可以上东城区排名前3的小学。

他还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详尽地向我掰扯,一个智力水平和家庭条件都在平均水平的孩子,将来要想上211大学,以北京为例倒推回去,需要读什么高中,这所高中是由哪所初中直升上来的,这所初中又是哪所小学划片对口升学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在你孩子没有过人天赋也不特别差劲的前提之下,你必须现在买某某小区的房子,才能保障孩子最大概率的升入211的可能性……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2017年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录取率

我的这位同学绝非个案。现在参加朋友聚会,聊不到10分钟,就会听大家讲起“上学”、“择校”、“培训班”的话题……特别讽刺的一个例子是,今年春节我从三亚飞回北京,邻座是个独自一人的9岁小朋友。我问他你为什么一个人坐飞机啊?他说因为机票太贵,我们家只抢到一家平价票。我问那为什么不是你爸或者你妈先回来,而非要你自己先回来呢?他说因为我要上课。我说不对啊,现在小学还没开学啊。他回答“因为我妈给我报的奥数班开课了,那个班学费特别贵”……

一面是中产阶级渴望通过精英教育改变阶层的焦虑,另一面却是教育行业系统性腐败的现状。这是《起跑线》另一个敢于大胆触及的话题。

位置核心、引人注目的德里文法学校校长对拉吉赤裸裸地说:

“如果我把这个位置(入学名额)让给一个穷人,那我如何从中受益。”

她还警告拉吉不要去做无谓的努力:媒体人、政客、警察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里,你能去哪儿伸张正义?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这个话题,更敏感,也更引人深思。如果教育的本质不再是教书育人、启迪民智、培养人才,而是成了一桩明码标价、利益交换的生意,那阶层已经严重板结的国家,只能在这条路上继续狂奔,甚至剥夺一大批人的希望。就像片中普拉卡什的儿子在落选之后沮丧地问父亲:“所以我是不幸运的,对吗爸爸?”

如果穷人已经习惯了“穷人”的身份,并对此安之若素,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将面临怎样的危机?我甚至不敢想象。

如果阶层固化还不至于让人完全丧失希望、心如死灰,那“教育”应该是改变命运、重塑未来的那一线光。

也许我们应该庆幸现在还能拥有“焦虑”的资格和能力,起码那说明你为之焦虑的东西,背后承载着的是某种机会和可能。

希望这种“机会”和“可能”,不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希望这条上升的通道,不会被完全堵死。

但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不要活得那么累,毕竟人生的战场,并不只有一处,所谓的“起跑线”,也不该只有一条。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喜欢这篇文章,就赞赏一下哦!

学区房、教育腐败、中产焦虑……原来印度的教育现状,能让我们这么感同身受!

最后,向大家安利“麻范儿”今年新张开业的小店——“麻范儿好物”,2000多个彩妆、护肤、生活美学好物在那里等着大家,每周还会不定期上新,并推出限时优惠和团购等福利。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进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