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1、夏朝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夏朝是佔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2、商朝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 商朝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豔,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3、周朝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釦,一般腰間繫帶。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複華麗的圖案。

4、秦漢時期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領口很低,可露出裡衣。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漢武帝時期開闢的“絲綢之路”將秦漢服飾推向了世界,它的意義在於:悠久的中國服飾文化,從此得以在世界各地傳播與擴大。

5、魏晉南北朝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 魏晉是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6、隋唐時期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唐代承襲了先前歷代的冠服制度,同時,又通過絲綢之路及和平政策與異族同胞及異域他國交往日密,博採眾族之長,成為服飾史上的百花爭豔的時代。其輝煌的服飾盛況是中國服飾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飾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圓領袍衫亦稱團領袍衫,是隋唐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服式,當為常服。

7、宋遼金元時期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襴衫為尚,襴衫又稱襴袍,屬於袍衫,以白細布製成,圓領大袖,腰間有襞積,下長過膝,在衫下襬的膝蓋位置,則要加接一幅橫襴,始見於唐代,流行於宋代。

8、明朝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 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大明帝國後,對服飾也有統一的要求。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對民間的男裝也有規定,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

9、清朝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朝入關後,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釦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

10、民國時期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衣裝款式形狀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採用馬褂、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稍作改制,後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