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駕崩後,妃子是如何殉葬的?

查伯


在古代,一直被視作是男人附屬品的女人命運向來悲慘,就算進入皇宮做了皇帝的女人也一樣。因為享盡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皇帝當然不甘心死後像普通人一樣孤孤單單地躺在黃土裡,不僅僅要帶上金銀珠寶,更要身邊的人一同陪葬,包括自己生前的寵妃。



這種讓妃嬪殉葬的制度,最早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犧牲”制度,用活人祭祀天神,在愚昧的奴隸制度之時屢見不鮮。殘暴如秦二世秦始皇,更是將這種殉葬制度發揮到了極致。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大肆蒐羅天下的美女,他死後,這些妃嬪統統陪他殉葬。雖然他的陵墓到現在還沒有正式發掘,這些妃嬪殉葬的方式一定十分可怖,其他殉葬奴隸的人數更是數不勝數。


秦朝的滅亡讓後代的帝王吸取了教訓,對於自己的慾望都有所控制。可是到了明朝之後,這種殉葬制度死灰復燃,又達到了一個高潮。朱元璋死的時候,三十幾個妃子一起殉葬,只有兩個死在他之前的妃子得以倖免。後來的明朝皇帝被賜死殉葬的妃嬪加起來達到了一百人。


而妃嬪殉葬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體面點的有自縊或者飲毒酒。當然不是所有的妃子都心甘情願跟著皇帝死去的,偶有反抗的也會被太監強制處死,然後扔進陵墓之中。相對於這種自盡的形式,活埋妃嬪也是史書上比較常見的殉葬方式。這些妃嬪們會被太監引進墓穴之中,在絕望之中窒息而死。


除了這三種形式,也有野史之中提及水銀灌注的殉葬方式。在擬定好殉葬的妃子名單之後,這些妃子會被安排服下安眠的藥物,然後在她們尚且活著的時候,在頭頂開一個小口子,往身體之中灌滿水銀,以保證身體不腐。皇帝們相信,只有這樣製造出來的兇屍,才能保護陵墓不被盜墓賊破壞。


有人說朱元璋的妃子就是以這種駭人聽聞的妃嬪殉葬方式下葬的,但是朱元璋墓中的妃嬪被挖掘時基本上還是白骨的樣子,所以專家還是認為朱元璋的妃子應該是自縊而亡。

明代的皇帝之中,朱祁鎮無功無過,史書之中寥寥幾筆帶過,然而他卻是明朝下令廢除殉葬的第一任皇帝。後來在清朝初期,殉葬制度有死灰復燃的趨勢,最終被康熙帝明令禁止。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才真正告別了歷史舞臺。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不是歷朝歷代都有帝王駕崩,妃嬪殉葬的傳統,只有少數幾個朝代和為數不多的帝王在死後才採取了這種不人道的手段。明代之時,殉葬風氣最盛,單朱元璋一人,就有40名妃嬪殉葬,直到明英宗之時,才有所改善。清代皇太極、順治之時仍有殉葬,到了康熙年間被禁止。

至於要哪個妃嬪陪葬,這個沒有明確人選。有的帝王在生前就立下遺囑,要求某個妃子隨自己殉葬,有的則是帝王死後,被政敵或者新君強迫殉葬。

一般妃子在殉葬之前,會先行被勒死或者毒死,也有少數是被活活關進墓穴地宮,任其死亡,這無疑是最慘的。

目前大量關於妃嬪殉葬的史料留存下來,看過後,你會知道,殉葬之人不止是妃嬪,另外還包括宮女、太監、侍衛等等。有些朝代比較開明,帝王駕崩之後,不予活人陪葬,只放入泥人、陶人、或者木人陪葬。

但是明朝卻恰恰相反,自朱元璋開始,便興起這股子不正之風。目前有史料便記載下明朝永樂年間的一次殉葬。當時皇室挑選妃嬪宮女共50餘人,這些人在殉葬當日,先讓她們於殿外用餐,吃完之後,帶入殿內,此時早已擺好幾十個小床,每個小床的頂梁之上,懸有白綾,這些妃嬪宮女哭聲震天,但是負責人卻無動於衷。最終全部自己將脖子套在白綾之上,結束了卿卿性命。


大獅


古代皇家殉葬的方式大多分為:飲毒酒,自縊,活埋及水銀毒殺。其中,以水銀毒殺最為殘忍。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水銀具有防腐作用,比如秦始皇陵墓下邊就有水銀,為了保持屍體經久不腐。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駕崩後,才開始使用水銀毒殺殉葬者。具體操作為:將殉葬者麻醉後在其腦袋撬開一個洞,往洞裡灌入大量水銀;或者從嘴巴灌入腹中,殉葬者在麻醉中死去,屍體也得到經久不腐。

這種殘忍的殉葬方式用的不多。

明朝時期,大多以自縊的方式處理殉葬的妃子宮女。



比如明成祖朱棣駕崩後,挑選出殉葬的嬪妃宮娥共三十多人。集體被縊那天,眾人在殿外用餐後被帶至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殿內已放好三十幾張小床,殉葬的嬪妃宮娥被迫站在上面,頭頂是已打結好的繩圈……“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這是朝鮮的《李朝實錄》記載的關於給成祖集體殉葬的詳細過程。

一般來講,殉葬的嬪妃均為皇帝在時未有子女的嬪妃,但後金努爾哈赤的愛妃阿巴亥就比較慘了,雖然生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位皇子,但努爾哈赤死後她並不能因此逃過政治鬥爭的漩渦,被逼自縊殉葬,享年37歲。



至於活埋,也真好不到哪裡。即將一群殉葬者驅進墓內,給予少量食物,墓內已裝好機關石門,但凡關上石門,便不可再打開,嬪妃宮娥們就這麼因氧氣稀薄而慢慢窒息,可謂一個讓人恐懼的過程,長痛多半不如短痛。比如周幽王的墳墓被打開時,墓內排列幾百具白骨,或仰或臥,或跪或坐,都能看出她們在死神面前多麼絕望和恐懼。

而毒酒,就是宮人們在皇上駕崩確定殉葬者名單後,以毒酒送至嬪妃宮娥處,強行灌下。仁慈點的會事先不聲張,不知不覺將其毒死。

活人殉葬是一項極其殘忍野蠻的制度,當然很多朝代對此都有收斂,比如秦朝時多用陶俑、木傭代替活人。而明朝英宗朱祁鎮便徹底廢除這一制度。

明英宗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雖然曾有土木堡事變這一黑歷史,但也不能否認他是個寬厚仁慈的君主。


微影窺人生


生前未曾承恩寵,死於殉葬不瞑目,一入皇宮深似海,香消玉殞幾人憐?

殉葬是愚昧,是強權,是對生命的戕害,是對文明的反動,很多女性正值青春年華,卻要被逼殉葬,何其悲也!

女性殉葬歷史悠久,盛行於奴隸社會

強迫女性殉葬萌芽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社會,春秋已不多見,秦始皇死時,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覺得老爹留下的後宮嬪妃沒法處置,只要是沒孩子的,全都強令殉葬,但這種不人道的制度秦漢後基本就消失了。

明清兩朝強權政治,妃嬪殉葬大行其道

明朝被認為是盛世帝國,但明太祖朱元璋卻重啟殉葬,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代宗時期,皇帝死了,妃嬪殉葬是公開慣例,直到明英宗死時才被廢除。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殉葬嬪妃38人;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嬪妃30多人;明仁宗朱高熾死後,殉葬嬪妃5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7人;明代宗朱祁鈺死後,殉葬人數不詳。這5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接近100人!


這些被迫殉葬的嬪妃,基本上都是後宮中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的女子,大多數生前只是宮女,但宮女也是人,她們的命一樣寶貴!

清初殉葬又開始抬頭。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睿親王多爾袞死後都有妃嬪殉葬,後來各地官府甚至公開褒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修書立牌坊,直到康熙時期才徹底終結這一殘酷習俗。

妃嬪殉葬最常見的三種死法

殉葬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她們的死法更是慘絕人寰,一般有四種常見死法:

第一種是毒酒。這種死法算是溫和的,死的比較快,沒有太多痛苦。有時也會在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以毒酒鴆殺,沒有太多恐懼感,但卻不明不白,當了糊塗鬼。


第二種是上吊。這個比較痛苦,無論是自己上吊,還是別人動手,都會充滿不甘和無限眷戀,有些好心的太監會溫言勸導,說這是和皇帝去地下享福,生前都沒這福分呢!

朝鮮史料《李朝實錄》曾詳細記載明成祖死後集體殉葬嬪妃的過程,30多名宮女嬪妃吃完”斷頭飯“後,被勒令上吊自殺,她們把備好的繩結套到自己脖子上,然後太監們一起把她們腳下的椅子踢開,30多名女性香消玉殞!

第三種是活埋。活埋是大規模殉葬的常見方式,也是最殘忍的。殉葬時,這些不幸的嬪妃宮女會推入墓道里,沒吃沒喝,最終被活活餓死或渴死,還不如毒酒上吊來的痛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中國封建統一王朝,只有秦漢和明清王朝實行過強制殉葬制度。秦始皇死的時候,殉葬的人超過萬人。從漢朝漢武帝開始,一直到元朝,只有極個別少數民族政權還實行強制拿人殉葬。

等到明朝朱元璋死的時候,朱允文根據朱元璋的遺訊,把沒有生育過的妃子都給殉葬了。共計46名妃嬪、宮女陪葬孝陵,其中十幾名侍寢宮女全部生殉。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就是聽信王振,最後土木堡被抓的皇帝),宣佈自己死後,不用讓人殉葬,才廢除人殉制度。明英宗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

但是,清初,妃子陪葬又開始實行。直到康熙後來下令,才禁止人殉。但是,滿清社會上還是存在用人陪葬的事。

妃子殉葬的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在食物中下毒。飯菜,酒水下毒,還算是比較人性點的。有些時候,都不告訴是要誰陪葬。直接等毒發了,再抬進墓葬。

第二種,自縊。當然,自己不伸脖子上吊,會有人幫忙。一般,被安排殉葬的妃子宮女,會先到皇帝棺槨前哭殯。然後,一起在屋裡上吊。自己下想死的,會有人幫著抱腿,推板凳。

第三種,最殘忍,活埋!一般是挖個坑,讓人跳進去就埋土。還有的是直接關進墓葬裡面,餓死或者缺氧憋死。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皇帝駕崩後,一般用奴隸殉葬,也有用生前寵愛的嬪妃、大臣、弄臣殉葬的,但是比較少見。戰國時代人殉制度就被廢止了,陪葬品變成陶俑、金銀製成的人或者物,最差的用紙糊成人畜殉葬。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後世還是有個別帝王用嬪妃殉葬,嬪妃殉葬的方式大致有四:其一、賜白綾三尺自盡;其二,賜毒酒一杯自裁;其三、關進皇陵自決;其四、吞金自滅或者透火自焚。


嬪妃畢竟身份高貴,因此就算殉葬也不至於沒有全屍,多數是賜白綾三尺自盡。嬪妃可以選擇自己上吊,也可以選擇由宮女或者侍衛把自己縊死,不論選擇哪一種方式最終都被放進皇陵,生還的可能性極低。




如果覺得自縊而死的死想難看,那麼可以選擇飲毒酒而死。飲毒而亡可以儘量保持死相好看,不會出現自縊時的舌頭吐出,眼睛外翻,青筋暴露,死後再略有打扮,跟活人容貌相差不大。


如果覺得自縊或者飲毒過程有點慘烈,可以選擇直接進去皇陵,活活餓死或者悶死!另外還可以選擇吞水銀而亡,這樣來的快一些;還可以刎頸或者剖腹而亡,這樣更加快捷!投火自焚這樣的殉葬方式很少見,但是也有!



大秦鐵鷹劍士


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明清時代的殉葬制度。殉葬這個制度其實很早,殷商、西周的時候比較繁榮,不過後來日漸減少。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宮妃殉葬制度才死灰復燃,不過後來明英宗朱祁鎮開始明令禁止,殉葬才真正被廢除。遺憾的是清朝建立以後,殉葬制度又開始存在,加上統治者提倡,使得殉葬制度開始比比皆是。特別是為守節之女立“貞節牌坊”,加劇了這種變相殉葬之風的蔓延。

宮妃殉葬大部分是帝王去世以後,嬪妃、宮女作為陪葬。就妃子而言,多是沒有子嗣而被迫殉死的。西漢開始,這種制度逐漸衰落,唐宋的時候殉葬已經很少見了。但是,明初,這一制度又開始形成氣候。比如朱元璋死的時候,殉葬了妃嬪四十人,其中有兩個是在朱元璋之前死去的。明成祖去世的時候,殉葬了嬪妃十六人。不過後來,明英宗朱祁鎮以殉葬並非古禮,而且過於殘忍為由廢除了這個制度。至此到明亡200年間,諸帝的後宮嬪妃再也沒有殉葬者。不過明初為什麼會實行殉葬,我個人認為可能是由於元朝的緣故,畢竟朱元璋是成長在元朝的,必然會受到其制度的影響。

清朝實行殉葬制度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在於習俗所致。加上當時朝廷對殉葬者進行精神和物質上給予獎勵,使得殉葬之風盛行。比如為順治皇帝殉葬的棟鄂氏,後被追封為貞妃,家屬也得到了優恤。敦達裡、安達裡為皇太極殉葬後,王貝勒立即討論優恤的問題,廷為了表彰其忠君之舉,敦達裡為甲喇章京,孫世襲,子孫永遠免除徭役,有犯罪,者赦免釋放,重者減等處罰。後來到了康熙的時候,殉葬制度這種舊俗已經和社會不大適應,因此殉葬被廢除。


歷史是什麼


所謂人殉,就是將活人作為死者的殉葬品,為墓主陪葬,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殉葬制度。

我國古代人殉制度很盛行,尤其是在原始社會。戰國時期戰爭不斷,為了保留充足人口從事生產、參軍,逐漸廢除了人殉制度。直到元朝統治時期,人殉制度復立,明朝朱元璋大興人殉之事,明英宗時期下令廢止。清朝初期也有殉葬之事。

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生前顯貴,死後也要有人隨行伺候,大型的人殉基本上都是為皇帝殉葬。可憐深宮的嬪妃們,皇帝生前未必受寵,皇帝駕崩了還有可能被送去殉葬。

那麼,皇帝駕崩後,被選中的妃子會以怎樣的方式殉葬呢?

自縊。皇帝死後,宮裡會擬定一份殉葬名單,管事太監會給殉葬妃子、宮女送去七尺白綾,命其自行了斷。若是有不情願的,會有人負責把她們勒死,然後一起放進陵墓。當年,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強迫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就是採用自縊的方式。

鴆酒。賜給殉葬妃嬪一杯毒酒,妃嬪領旨謝恩後一飲而盡,為了減少痛苦,一般都是投以劇毒,飲用後頃刻間就會毒發身亡。當然了,拒絕飲用的,也有人給強行灌下去。

坑殺,就是活埋,將所有的殉葬妃嬪帶入墓室中,然後封閉陵墓,這些妃嬪會在恐懼與絕望中窒息身亡。據說之所以活埋,是因為這樣妃子死後怨氣很重,能防止盜墓賊光顧,守候皇陵。

相傳朱元璋死後,有大批妃嬪宮女殉葬,大臣們為了殉葬女子保持完好容顏陪伴朱元璋,讓所有陪葬女子喝下安眠茶水,待她們睡著以後,將頭頂切開一塊,往裡注入水銀,保證屍體不腐不爛,這樣朱元璋就能享盡千年萬年的豔福了。雖然真實性待考,但古代有人被灌水銀而葬確實是有記載的,如此殘忍的方式,真是令人髮指!

採用人殉制度就是對文明的踐踏,對人權的藐視,是封建王朝的悲哀!


史論縱橫


殉葬,是古代貴族男子死後用器皿,牲畜,或者人進行陪葬的一種現象!

用器皿或者牲畜進行殉葬,我們並不覺得奇怪,但是用自己的同類進行殉葬,確實殘忍。但是貴族們,卻樂此不彼,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更有不少貴為萬乘之尊的天子,喜歡用后妃來殉葬。

用人殉葬,多發生於奴隸社會,自秦漢以來,殉葬之風稍有減少,但並不是不存在。比如說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就讓不少后妃和宮女給秦始皇殉葬;朱元璋死後,有46名后妃和宮女殉葬;努爾哈赤臨死前,點名要求多爾袞的生母殉葬。

這些妃子殉葬,大概包括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死殉,第二種是生殉。

死殉,即是將被要求殉葬的后妃們殺死,然後在殉葬。這裡面方式就比較多了,簡單粗暴一點就是之間將后妃們勒死或者毒死然後下葬;



人性化一點就是在後妃不知情的狀態,在飯菜或飲料裡面下面下毒,然後下葬;

再殘忍一點的就先講后妃們殺死後,再從頭部灌水銀,以保持身體不壞。

至於生殉,那是非常殘忍的,說白了就是活埋。先講殉葬之人固定成一個特定的形狀,然後直接活埋。這是何等恐怖!


小鎮月明


“我死的時候,讓魏醜夫給我殉葬。”彌留之際的宣太后下達了這樣的命令,男寵魏醜夫嚇得面如土色,庸芮去對太后說:“您認為人死了以後還有知覺嗎?”宣太后說:“當然沒有!”庸芮又說:“太后您這麼聖明的人,明知道人死了沒有知覺,為什麼還要讓所愛之人去下面陪著呢?假如人死了真有知覺,先王早對您恨之入骨了,您哪還敢和魏醜夫有私情呢?”於是宣太后打消了讓魏醜夫殉葬的念頭。

讓奴隸、大臣、太監、宮女、妃嬪等活人殉葬的人殉制度自商朝就有,當時多為奴隸殉葬。

《西京雜記》中記載周幽王的墓中,有百餘位女子為之殉葬,當為宮女、妃嬪。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殉葬漸漸的少了,但在秦國仍有活人殉葬的記載,比如秦武公去世後有66人殉葬,一代霸主秦穆公去世的時候有177人殉葬。殉葬的人員中,不僅有奴隸,還有能臣良將,當時秦人甚為悲痛,為之作《黃鳥》,這樣的殉葬制度使秦國損失了大量青壯年力量,後來秦獻公繼位後,廢止了人殉制度。

但到了秦始皇去世的時候,殉葬人數之多以數萬計。當時,秦二世胡亥下旨:

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

意思是秦始皇的妃子中,沒有生育孩子的都要殉葬,這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殉葬的人員則是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們,陵墓一關閉,這些人全部被封在墓中成了殉葬之人。 隨著文明的推進,人們漸漸和庸芮一樣認為人死後並沒有知覺,完全沒有必要在死後讓人殉葬,於是從漢朝開始,基本沒有了讓活人殉葬的制度,帝王去世,採取的是陪葬的制度,即要求的品階高的一些妃嬪、皇親國戚、重要大臣們在死後陪葬皇陵。

但是到了宋朝以後,隨著多元文化的碰撞,人殉制度重新被啟用,尤其是明清兩朝,皇帝去世大量採用妃嬪殉葬制度。至於說到哪些妃嬪在殉葬的名單中,則沒有定律,一般認為,生有子嗣的的妃嬪,孃家勢力大的妃嬪不會被要求殉葬,當然,真的情深義重到就要殉葬的妃嬪除外(應該沒有幾個這樣的)。那些身份地位低的妃嬪很可能在殉葬之列,也有一些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逼著殉葬。

至於說到如何進行殉葬,不管是自願還是被逼,大體上也就是那麼幾種形式:

  • 上吊自殺:三尺白綾自樑上垂下來,把頭一伸,腳下踩的凳子、桌子或者小床一抽。
  • 喝毒藥。
  • 被殺:堅持不肯殉葬的妃嬪,可能就被太監直接殺死。
  • 活埋:直接扔到墓葬裡,慢慢熬死。秦始皇陵墓中的工匠們就是被活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