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爲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爲頭名

在我國的科舉史上,曾經湧現出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的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群體中的翹楚,狀元郎則是少之又少。在當時,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明百姓無不認為讀書是入仕的直接途經,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位清朝狀元郎的有趣故事。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李蟠

李蟠,字仙李,號根庵,又號萊溪,出身於入書香門第,飽讀詩書,天資聰敏,3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在徐州頗有名氣。然而讓李蟠名聲大噪的還是康熙三十六年的那次考試,也正是這場考試不僅讓他成為狀元,更是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李蟠

進入考場的時候李蟠懷揣著36個饅頭,我們不禁要問,考試是需要筆墨紙硯還有自己的知識積累,你帶著饅頭有何用。考官也是十分的疑惑,李蟠解釋,自己身形高大,書寫速度要慢與別人,擔心自己答題太耗時間,揣著饅頭這樣能夠隨時的補充體力。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考生應試

在不知不覺中,天色漸黑,李蟠帶來的饅頭也在答題的過程中吃完了,其他的考生也都已經交卷,考官便過來催促李蟠。但是李蟠的試題才完成了一半左右,李蟠也著急,央求考官多給自己點時間,並且向考官傾訴自己備考的艱辛以及應考的不易,考官也被他聲淚俱下的情形給感動了。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考生應試

於是李蟠得以繼續答題,好心的考官還給他送來蠟燭和幾個饅頭,就著這幾個饅頭直到深夜李蟠終於得以完成試題。不知怎地,可能是李蟠應試的場景過於有趣,給傳到康熙皇帝的耳朵,康熙皇帝大加褒獎他,認為他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人,便欽定了為狀元,於是他成為了徐州明清兩朝的唯一一位文狀元。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康熙皇帝

當然康熙皇帝欽點他為狀元,也不僅僅是他埋頭苦學,更重要的是他對軍政、吏治、河防等等具有獨到的見解,這才被慧眼識珠。我們從其傳世的《偶然集》便可窺見一二,其所著《東坡放鶴亭記》、《金剛經》世人視為珍寶,可惜的是已經散失。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李蟠雕像

也正是因為他剛正不阿,堅持以才取人的原則,康熙皇帝任命李蟠為順天府的鄉試主考官,從中選拔出的一批青年才俊,他們後來成為了清朝的一代名臣,像鄂爾泰、杜訥等。但是這一做法遭到了一些落第考生的惡語中傷,於是流言四起,康熙皇帝重新複試了那些李蟠選拔的考生,無一落榜,這才洗白汙點。

他被稱為餑餑狀元,懷揣36個饅頭進考場,康熙欽定為頭名

狀元碑園

好景不長,孔尚任根據這件事寫了一部劇《通天榜傳奇》,此劇一經宣傳便激起千層浪,李蟠被流放瀋陽,直到3年後才得以迴歸故里,此生再未為官。到雍正六年四月逝世,終年七十四歲。

李蟠滿腹經綸和絕世的才華,但是因為一時的不白之冤而枉送了大好的前程,我們時至今日再細細品讀他的詩文,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壯志未酬的惆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