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一定是要高收益嗎?

我們投資一般會面臨系統性和非系統性兩方面的風險。

投資理財,一定是要高收益嗎?

1 . 系統性風險

與宏觀環境有關,所有的投資品都會受系統性風險的影響。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2008年美國爆發的那場次貸危機。

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漸降溫,大量的抵押貸款被拖欠。從而引發危機,並迅速波及了整個市場。美國多家大型銀行宣告破產,美國股市在1年中就下跌了50%以上;10年期美國國債價格也跌下去一半。甚至連美國整體的GDP,也在之後的2009年下跌了2%左右。

像這樣的系統性風險,是沒辦法通過分散投資來規避的。在宏觀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就像國畫講究的“留白”,我們也需要適當控制一下自己投資的衝動。

比如,對於有在做股票投資的朋友來說,“控制倉位”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方法也是因人而異。我有個朋友,他的準則就是“絕不滿倉”,投資股票的比例不超過80%。

2 . 非系統性風險

與投資品本身特性相關,不同投資品有不同的非系統性風險。

比如,投資債權類產品,借款者會不會違約就值得我們重點關注;而投資單一股票,就要關心企業經營是否良好等等。此外,非系統性風險還包括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道德風險等。

和系統性風險不同,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投資多樣化分散掉,所以也被叫做“可分散風險”。

簡單舉個例子:

比如,你想投資股票市場,又擔心企業經營不好會給你帶來損失。那就可以分散投資到數十隻、上百隻股票,來分散單一股票漲跌對收益的影響。

操作也不麻煩,你可以利用“指數基金”這樣的工具,幫你完成分散投資股票的目的。

瞭解這兩方面的風險之後,就可以帶著這樣的思路回看每一筆投資。另外,結合歷史數據,你也會更瞭解不同投資品收益和風險的差別。

理清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我們來聊聊更實用的問題: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益率。

其實,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並不需要盯著高收益篩選投資,而是可以利用資產配置,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收益率。

投資理財,一定是要高收益嗎?

1 . 測算風險偏好,分配你的投資比例

我們都知道,投資理財,適合自己才是最好。那怎樣才能快速瞭解自己適合怎樣的投資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測算你的風險偏好,再來決定如何配置資產。

比如,通過測算,從年齡、職業、資產狀況等客觀的角度瞭解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同時還能從投資經驗、損失後採取怎樣的應對方法等主觀方面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態度。

主觀+客觀,從這兩個角度能更科學的幫你瞭解自己風險偏好。

特別提醒大家,除了關注收益和風險外,更要在投資期限上做好安排,別忽略流動性對收益的影響。

比如,半年後給孩子交的學費,就不適合投資在股票當中。短期波動太大,容易損失掉本金。這種情況投資定期產品更合適。

投資理財,一定是要高收益嗎?

2 . 結合歷史數據,估算預期投資收益率

當你確定好了投資分配比例,就可以結合歷史數據,估算出自己能獲得怎樣的投資收益了。

比如,我那位朋友Ellen就對自己的資產重新做了調整,預期可以獲得8.23%的年化收益率,非常不錯了。

綜合來看,我們的投資都會面臨系統性和非系統性風險。而且各類投資品,風險、收益表現大不同。我們可以結合風險偏好情況,在不同資產間相互搭配。

對了,你的風險測試結果如何呢?不妨留言給我,一起聊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