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爲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是像帆船、貝殼還是花瓣,或是剝開的桔子?從1959開始建造,歷經了14年波折,預算超支,最後就連最開始的設計師Jorn Utzon也都離開團隊……但這一切,都不妨礙悉尼歌劇院成為一座偉大的建築。從1973年建成之始,這裡就成為悉尼,乃至整個澳大利亞的象徵。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悉尼歌劇院從1959年3月開始動工,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其間歷經波折,最後竟然連歌劇院的設計師Jorn Utzon,終其一生都未曾這個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1956年時,丹麥設計師Jorn Utzon看到了澳洲政府廣泛徵集悉尼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從小在漁村長大的他迸發了奇思妙想做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外形奇特的悉尼歌劇院的設計稿——據Jorn Utzon說,悉尼歌劇院的靈感來自切開的橘子瓣,但你要把它看成是風帆或是貝殼也沒什麼,見仁見智。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悉尼歌劇院最初的設計師Jorn Utzon

但遺憾的是在建造過程中,澳大利亞政府與Jorn Utzon失和,這位設計師中途憤然離去,直至2008年去世,終生再未去過澳大利亞,也就從未親眼目睹自己一生最經典的作品。

有人評價說,Jorn Utzon一生的輝煌只有一次,但這一次已是傳奇。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在Jorn Utzon中途離去後,悉尼歌劇院剩餘的工作便由澳大利亞本土的設計師合力完成,1973年建成之後,悉尼歌劇院便成為了悉尼乃至整個澳洲的象徵。

從環形碼頭走到歌劇院,會穿過防波堤上的甬道,悉尼人就這麼慵懶地坐在這裡曬著太陽,喝著啤酒和咖啡,百無聊賴地打發著時間。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即使不買演出的門票,歌劇院也是可以進去參觀的,而且有30分鐘和1小時的中文導覽團。歌劇院的內部其實頗為樸實無華,灰色的混凝土構件與木質裝飾便是主要的組成。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歌劇院外觀鋪設的瓷磚,其實是顏色的。

最為恢弘的自然是大劇院音樂廳,這裡足足可以容納2600多名觀眾,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整個音樂廳都是木色的暖色調,正對著觀眾席的由澳大利亞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有10500個風管,有3層樓高,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只看著規模就能想象出其演奏起來的給人的震撼之感。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除開歌劇院內部會上演劇目之外,還有戶外演出的悉尼海港歌劇。我們去時正值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的經典之作《波希米亞人 La Boheme》在這裡熱映,海報打得鋪天蓋地,劇目上演的地方就是和歌劇院遙遙相對的麥考利夫人椅子附近。據說夜晚上映的演出還有盛大的煙花環節。

這座建築修了14年,落成即為國家地標,設計師卻終生未見自己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