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培飛,發現改變(一)一生的成長才是值得追求的

培飛的一堂課中,有三個角色的參與:孩子、老師、家長

。在這三種角色中,培飛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產生了什麼樣的價值和影響?孩子有成長嗎?家長的育兒理念是否有新的思考,親子關係是否有進一步提升?老師的教育價值觀又有什麼變化?讓我們通過對這三個角色下的一系列人物採訪來一一尋找答案。

遇到培飛,發現改變(一)一生的成長才是值得追求的

培飛思維數學教具

作者:Kay,培飛思維數學特邀專欄作家,對教育有深刻研究,尤其在兒童數學啟蒙、思維建構領域見解獨到、新穎。家有4歲半女兒一枚。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現供職於國內某著名媒體。

被採訪者:王穎 培飛望京校區家長


“在這個二胎時代,對一家早教培訓機構的評估,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看大寶加入後,家長是否讓二寶也參加。”提及對培飛的評價,王穎如是說。

王穎,6A親子教育講師(6A指六個以A開頭的英文單詞,是根據美國著名教育專家麥道衛博士的著作《六A的力量》研發的親子教育課程,通過六個原則將孩子培養成有使命、有品格、負責任的棟樑之才)、兩個男孩的媽媽,對子女教育有著先進的理念和執著的信仰。她說,在紛繁多樣的培訓機構和升學選擇中,家長所選擇的並非單純的教育內容,而是教育理念,或者說是一種價值觀。

王穎的兩個兒子都就讀於一所雙語學校,大兒子伯愷今年10歲,上四年級,小兒子云愷剛滿6歲,即將步入小學。他們與培飛的結識帶有一點偶然。“伯愷讀三年級的時候,同年級有6-7個同學在一位同學媽媽的帶動下一起去培飛試課。當時試了兩套教具:一個是利用邏輯知識來玩的‘爆炸小火車’;另一個是與運算相關的計算和推理遊戲。一節課下來,孩子很興奮,我也很認同這種在‘玩中學’的模式。”她說,“當時老師就和我說,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不知不覺已經做了上百道數學題。我覺得這個方法很神奇,如果是一張試卷擺在孩子面前,他恐怕會很煩,但在遊戲中學習,他就樂此不疲了。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如果孩子是在紙上做題,那對於他的糾錯反饋其實是有延時的,要等到家長或者老師檢查時才能發現,而遊戲中的糾錯是當時就有的,對和錯一目的然,對了前進繼續遊戲,錯了重新來過。就這樣,我們參加了,並且一直在堅持上課。”如今,伯愷已經在培飛學習了近兩年,即將畢業(培飛的課程設置是3-10歲);而云愷從5歲多就到培飛學習,現在也已經快一年了。

遇到培飛,發現改變(一)一生的成長才是值得追求的

培飛思維數學教具

興趣是未來學習的基石

趣味性和動腦筋是王穎認為培飛課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她說,對10歲以下的幼兒來說,在一種比較溫和的,被鼓勵,被關注的情況下去培養他對一門學科的興趣,讓孩子對遇到的新知識有嘗試的熱情和努力的意願,遠比提高孩子的分數要重要。因為,孩子天生是有內在學習力的,激發興趣以保護這種內在學習力才是未來學習的基石,是學習的持續動力。而在這一點上,培飛的課程理念恰恰與她的教育想法是完全吻合的。

在培飛的課堂上,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遊戲與挑戰,讓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相似的6-8名同學組成一個小班進行教學,讓每一個知識點都有生活化、遊戲化的應用,孩子可以在無壓力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開動腦筋消化所學。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孩子對數學學科的喜愛。

而傳統教育理念中所倡導的那種千錘百煉的題海戰術,其實並不適用於10歲以下的小孩子。如果小孩子還沒有對知識的來龍去脈理清頭緒,就一頭紮在解不完的習題中,便可能會產生挫敗感或者厭倦情緒。如果這樣,即使獲得一時的成績提高,也是得不償失的。

“在教育中,我覺得家長應該考慮的並不是這種學習是否對孩子一時的學習成績有幫助,而更應該注重這種學習方法對他的思維、對他一生的成長是否有幫助。” 王穎說。

在培飛的學習讓王穎看到兩個孩子的點滴成長。

小兒子云愷的改變非常直觀,他起初對到培飛學習是抗拒的,陪著哥哥來校區“考察”,也不肯參加試聽課。後來,在家人的引導下才願意嘗試加入到培飛的課程中,不到一年的時間,雲愷從最初的拒絕到自己願意去上課,到喜歡上做數學題,這樣的轉變令人欣喜,對數學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被激發。

而伯愷呢,從小就對數字很有興趣,加入培飛後,這種興趣就更濃厚了,對於他,上培飛的課程有知識的習得,也有同學們一起遊戲“對戰”的樂趣。數學真正成為生活遊戲的工具,在百般變化中得到了最佳應用。“伯愷一直都非常喜歡培飛的課程,他最初的那種內在的學習動力、那種在啟蒙階段就有的學習熱情被很好地保護和發展了。現在四年級了,在數學上遇到難關的時候,他都會比較積極地應對、努力去解決、不會輕易放棄。我覺得這種學習品格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也是對支持他不斷學習成長更有幫助的。”

王穎說。

鼓勵讓思維變得多元

王穎說,無論是人還是培訓機構,就其價值觀而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任務型”的,一種是“關係型”的。很多我們常見的口碑也不錯的數學培訓班往往是“任務型”的,它的導向是讓孩子可以迅速達成某個目標,求得一個成績提升的結果,但孩子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的努力程度、自主與否、學習內在動力等貌似“形而上”的東西往往是被忽視的,鮮少被提及,這樣一來,除了極少數表現特別突出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在求知過程中獲得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是比較少的。

“關係型”的培訓機構呢,則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特的個體來對待和尊重,會很重視學習過程中孩子的理解領會程度,孩子是否思考了,是否努力了,這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是會被認可的,即使不斷試錯的過程也會被鼓勵。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一種更為旺盛的學習力與求知慾、培養出毅力,也就是堅韌的品格。

“很幸運,培飛就是這種‘關係型’的機構,每一位老師都很注重服務學生,注重他們在課堂上的點滴表現。”王穎說,“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鼓勵,而不是敷衍的‘點贊’式教育。很多家長和老師很輕易就會對孩子說出‘你好棒!’,然後就沒有下文了,棒在哪裡呢?是一時的敷衍還是發自真心?如果沒有具體落實在品格上,那麼這樣的讚美也就失去了分量。”

王穎說,一個培飛的家長分享會讓她記憶猶新。“在課堂上,伯愷是思路比較快的孩子,老師表揚了他的思維速度和簡潔;而另一位女同學雖然速度很慢,卻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並將自己的想法用一個小故事表述了出來,老師也同樣高度讚賞了她。”這說明老師對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觀察、有鼓勵的,而這種鼓勵正是讓孩子的思維之花可以綻放的養分。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才能形成多問問題、勇於思考的習慣,而不只是接受“老師教、孩子學”的單向灌輸模式。

未來社會必然倡導一種創新性的、創造性的思維。而在幼兒階段,這種思維的養成基礎首先在於有敢想的信心、有試錯的勇氣、有追求獨特的思考力。這一切,在最初,都是需要老師的關注、引導與鼓勵才能生根發芽的,而解答100道大同小異的習題似乎對此並無幫助。

成績遠不如品格重要

王穎說,比起成績,她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品格與能力,所以她才選擇了培飛。培飛的學習不僅可以帶給孩子很大的歡愉感,更重要的是明確了學習的任務是自己的挑戰,而非家長的責任。

在培飛的課堂上,孩子們已經學會了獨立去思考,組隊去迎接挑戰,運用所學,自己解決問題。除非遇到特別大的難題,他們輕易不會向家長、老師“求救”。這種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的培養,在早教階段遠比學會了什麼更重要。“現在的小學生,三年級以前,數學的學習都比較容易,而一旦升入高年級,在遇到學習困難時,就會有不同的表現。那時候,對學習仍抱有堅韌的態度、不在困難面前退縮才是更重要的,也應當是家長在一到三年級階段就應該著重培養的。”王穎說,“家長不應該是短視的,回到初心,孩子一生的成長才是更有意義、更值得期待的。等到回頭再看時,來路上的小小分數其實是多麼微不足道。”

王穎說,最初她也是個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媽媽,在伯愷出生後,和很多媽媽一樣,她曾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班。可她慢慢體會到在真實的生活中教養孩子是最重要的。“在家裡陪伴孩子玩耍,或者全家一起去大自然走走,都使孩子受益匪淺。因為真實的才是最美的。”她說,“所以到老二的時候,已經有一些經驗的我非常謹慎地選擇給他報什麼班。培飛是我的兩個孩子一直堅持並喜歡的課外班,因為他們真正在其中體會到,學習是多麼有樂趣的事情。我盼望這樣的樂趣可以陪伴他們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