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有「口水音」嗎

你說話有“口水音”嗎?

口水音是困擾聲音工作者的一個永恆話題。因為,正常人嘴巴里都有口水,不可能完全避免。

你說話有“口水音”嗎

所謂“口水音”的成因:就是 "泡泡 bubbles" 。

說話的時候,舌頭與口腔裡的其他部位發生碰撞、黏連,比如舌尖與上顎在一起發音,分開時,會有“Bia Da”一聲。可以想象,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小泡泡,隨著舌頭在拉扯,泡泡內外的壓力不一樣,泡泡就破了,破了就會發出聲音。

有些字詞發音,舌尖、舌面參與比較多的,特別容易有口水音,比如“一里路” “互聯網” “圓臺面”等等;而雙唇和舌根參與更多,避免了舌頭與其他部位黏連的,比如“轟炸”“根部”,想發出口水音都很難。

嘴裡泡泡越多,口水音就越多。嘴泡是關鍵!

你說話有“口水音”嗎

從口腔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缺水、乾燥 → 口水少 → 嘴巴黏 → 泡泡多 → 更多口水音

那是不是哐嘰一下子灌很多水,就好了呢? 那會來不及咽。而且,不是靠身體自循環保持的溼潤度,你臨時刺激它,很快就會又回到之前的狀態。

口腔是個半滲透的系統,三大腺體分泌唾液,唾液幫助我們溼潤食物、消化、殺菌等等,一邊消耗,一邊補充,維持平衡。普通人一天分泌的口水是1000-1500毫升,夜間靜止,清晨較少,下午4~6點達到高峰。

所以保持口腔平衡的溼潤度,是控制口水音的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