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資本論改變了什麼?

消費資本論與消費主權論一脈相承,但又突破了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園囿以及哈耶克理論的侷限,消費資本不僅是對消費者主權的重視,而更是將“消費”上升到“資本”的高度。

將“消費”上升到“資本”,出現了“消費資本”這一概念。那麼,消費資本的提出,究竟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1)消費資本改變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

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消費者和生產者是對立的關係。企業往往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儘可能的降低產品的成本,甚至不惜以次充好,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劣質產品,消費者上當受騙利益受損,同時對企業的信任大大受挫。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意味著擁有貨幣量的減少,這使得消費者不得不勒緊錢袋,儘量的降低消費或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產品。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對立關係,使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相互不信任,導致雙方利益都受損。

在消費資本論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同時也變成了儲蓄行為和參與企業生產的投資行為。這時,生產和消費得到了統一,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衝突將得到改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不對稱的狀況也得到很大改觀。消費者將能夠充分了解生產者的信息,從而建立對生產者的信任。生產者也將得到充分的需求信息,從而有效的安排生產,向消費者提供最能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生產者與消費者實現了利潤共享和共贏的關係。

(2)消費資本改變了不公平的分配格局

生產和消費是商品經濟活動的兩大主題。在現行的分配製度下,貨幣資本所有者幾乎獨享了企業的所有利潤。作為參與企業生產和經營的知識資本所有者,以工資的形式獲得了勞動報酬和少量的利潤分配。而消費資本所有者完全被隔離在分配格局之外。

消費者作為商品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正是由於消費者以高於商品成本的商品價格購買了商品,從而使商品成本和利潤迴流到企業手中。然而,消費者的每一次消費,都意味著手中貨幣的減少。從貨幣的流向來看,消費行為使得貨幣和利潤向生產端進行集聚。如果消費者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回報,跟不上消費的節奏,那麼大量的貨幣就會集聚在生產端,而消費端的消費者能力會得到抑制,究其原因不是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不足,而是消費能力不足。

消費資本論的產生,將極力扭轉了這一局面。消費資本論使消費者獲得滿足其自身消費需求的商品之外,還獲得了消費收益回報。這就為貨幣向消費端的流通打開了一條新的渠道。消費者除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回報外,還可以通過自身的消費直接獲得消費收益回報,這對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補給。這種新的分配格局,使原本遊離於社會經濟活動利潤分配格局之外的“消費者”,也能夠參與到社會的利潤分配中。這種新的分配格局,打破了貨幣資本獨享企業利潤的不公平分配格局,而使企業利潤被貨幣資本所有者和消費者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