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有人类活动开始,特别是有历史记载的夏朝开始,河南就是古代中国的中心统治区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直到宋室南迁后才没落下来。作为开发较早区域,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开国大封诸侯时,大部分诸侯国都是位于河南,高峰时多达五十余国,以国人姓氏大多源于秦之前祖先封地的习惯,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可见当时诸侯国之多到了何种地步。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周朝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加上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兼并战争,最后五十多国逐渐被晋、楚、郑等几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瓜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国家的概况和最后归宿。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殷国、苏国、胡国等二十个诸侯国的情况,详情请关注本人头条号飘寞读历史,第二部分介绍了二十余国,本来以为应该是介绍的差不多了,但是这两天部分热心友友进行了补充,笔者自己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还是漏掉了不少,所以今天来个查漏补缺,再发一篇,有始有终吧,尽量严谨些。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河南古文化代表

郑国:前806年-前375年,是西周末至战国初重要诸侯国之一,姬姓,伯爵,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前773年郑桓公看到王室多故,感觉大难将至,问计于太史伯后,派遣其子公子掘突迁徙其民于 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前771年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二代君主郑武公保护周平王东迁,并借机灭掉东虢国、郐国、胡国,把郑国迁至河、洛、济、颍之间,开辟了郑国发展的新道路。武公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扩土,为郑庄公小霸奠定了基础。前721年,即平息叔段叛乱的第二年,郑庄公就发兵攻打近邻卫国,从此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春秋时期郑国位置图

到了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騑)、子丰、子游(公子偃)、子印(公子舒)、子国(公子发)、子良(公子去疾)从公室分离出来另立宗族的七穆争权, 历经郑襄公至郑声公八个君主,前后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动乱,郑国国势日衰。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灭郑。

宋国: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宋国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宋国地图

春秋时期,宋襄公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国君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他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受到齐、楚、魏三国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齐国、楚国与魏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 宋国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康王,历经35君,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长达754年。它的版图最大时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卫国位置图

卫国:?-前209,周王朝的姬姓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康叔为第一代国君。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战国后期各大国争霸,卫国日渐式微,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卫国世系图

蔡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前684年楚国利用蔡国、息国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县),经五世,于前447年再次为楚所并。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楚国控制下的蔡国范围图

刘国:春秋时期姬姓国。刘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化、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约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侯,地位显赫。《左传·哀公三年》载,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为婚姻。春秋末年,晋国赵、魏、韩三家灭范氏和知氏,支持范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晋的责难,当朝卿士刘文公也难免受到牵连。刘国事迹自鲁定公八年(前502年)以后已无记载。据推测,刘国灭亡的时间当在战国初年的周贞定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刘国故城遗址

甘国:周朝甘国有两国。一是西周时代诸侯国之一,封同族人于甘地,为畿内诸侯,其君称甘伯,后有甘伯桓公,后世不详。位置在今天陕西省户县;二是春秋时代诸侯国之一,周襄王封后母周惠后所生的甘昭公于甘邑,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原阳一带。为后来的甘氏来源之一,史料也不可考。

尹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公爵爵位,国君为姞姓,建国者是尹吉甫,属于畿内国。尹氏固为尹国国君时,尹国卷入了周王室的宗室内乱。周景王欲立王子朝为太子,大臣单旗等人竭力反对,认为应立少子王子猛。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决心欲立王子朝为太子。但未颁诏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周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王子猛为王,是为悼王。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单旗、刘卷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氏固等人立王子朝为王,攻打单旗、刘卷,悼王命令平叛,但悼王不得人心,刘卷率领的军队很快被击溃,悼王逃出洛邑,当年冬天忧惧而死。单旗、刘卷拥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为王,是为敬王。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东西二王互相攻杀,数年不决。后敬王派人刺杀王子朝,诱杀尹氏固,尹人另立新君坚持数年,最后不敌,于前503年灭国。

王叔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型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是周僖王之子王叔文公。在今河南省孟津县西南,历代国君都是周王室的卿士。鲁襄公十年(前563年),王室内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周灵王偏袒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晋国。其他详细资料不可考。

单国:周成王之子所封的姬姓诸侯国,伯爵。系东都王畿内封国,单国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有记载的单国君主为八任,其他资料不可考。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詹国: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生次子姬志宏(弘),字文录,封其于詹(今地不详,据说是于 镐京西京筑城,赐土南至于京,北达于燕),建立詹国,为侯爵,始封之君为姬志宏,谥号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诸侯国列表及最后归宿(3)

巩国:春秋时期姬姓小国。巩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欲称“巩王城”。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前516年"晋师克巩"。因巩地属周王畿之地,晋灭巩国后其地被转送给周王室。战国时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的附庸,东周国被秦人灭掉。巩地划入三川郡。

穆国:公爵,是西周、春秋时期在京畿的封国。具体资料不可考。

河南省除了以上可以查到资料的诸侯国外,还有只知其名,不知其具体情况的溓国、坞聚国、益国等,欢迎各位友友查找补充,资料可以留在评论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