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明天就进伏了,在咱们北方有句流传多年的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打饼炒鸡蛋。”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这句顺口溜一样的话,可是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就让小淘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吧。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这才知道,何晏皮肤白嫩并不是涂粉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这里说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古人又习惯于在炎炎夏日里吃上一碗热汤面呢?从南朝学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古称恶月,而六月也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不乏科学道理。由于新粮营养丰富,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食,吃后发汗,可以达到驱病效果。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而伏天除了吃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各种卤或者汤头,不仅刺激食欲,还能去除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不过此炒面非彼炒面,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到了唐宋时期,人们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而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在西汉时期,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布衣百姓都已经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来庆祝。而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过于西瓜。作为我国的原产食品,西瓜很早即为人们所喜食。我们的先贤也很早就发现了其宝贵的药用价值。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清人黄宫绣所著的《本草求真》中谈到了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从如此生动的描写可以看出, 古人在喜食西瓜之余,更是十分重视其药用和医学价值。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经现代床实验得出结论: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趣的是,夏季由于火旺,人多腹泻,西瓜反而可以起到止泻的效果。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而最初头伏吃饺子,只是因为过去物资匮乏,入伏之时恰逢麦收不到一个月,在这个家家有粮的时刻,每家每户也就都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正好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自古以来,饺子也自然成为首选。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头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

“头伏饺子二伏面”说了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更容易胃口不好,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食物。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也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说到这里,各位读者懂了其中奥义吗?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先贤的智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